人民日報:洛陽文化惠民提升「幸福指數」

  今日人民日報14版刊發《洛陽文化惠民提升“幸福指數”》,介紹洛陽注重百姓需求,做精文化大餐。

  近年來,洛陽不斷鞏固提升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建設成果,深入實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快書香洛陽建設步伐,持續完善公共文化設施,以高質量文化供給增強群眾的文化獲得感、幸福感。

“精彩洛陽”進行全文轉發

人民日報:洛陽文化惠民提升“幸福指數”

  “社區、村莊,有空場就有舞臺,人生哲理,是非善惡,盡在腳步之下、舞臺之上……文化育人,使懦夫立志,讓懶漢變勤。”前不久,洛陽市澗西區退休職工張松玉給市委寫了一封感謝信。張松玉自幼愛看戲,信中飽含著一位鐵桿戲迷對文化惠民活動的讚許。


人民日報:洛陽文化惠民提升“幸福指數”

  2016年10月,洛陽市以中部創建城市第二名的總成績,被授牌成為第二批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近年來,洛陽不斷鞏固提升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建設成果,深入實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快書香洛陽建設步伐,持續完善公共文化設施,以高質量文化供給增強群眾的文化獲得感、幸福感。

人民日報:洛陽文化惠民提升“幸福指數”

文化惠民靠“送”更靠“種”

  器樂演奏《錦繡河洛》、對口快板《婆媳親》……夜幕降臨,洛河邊微風習習,秋意正濃,市民在洛浦公園西苑橋東側大門前,興致勃勃地欣賞。

  這是由洛陽市專業院團、文藝志願者、高校藝術生等組成的“紅色文藝輕騎兵”帶來的精彩演出。今年8月起,這支隊伍在每週五、週六晚分赴洛陽市區8個公園廣場,開展2018“河洛歡歌·文化惠民演出”活動。這項將持續至今年年底的系列文藝演出活動,豐富了群眾的文化生活,剛一亮相便好評如潮。

  群眾需不需要、滿不滿意,是評判公共文化服務質量的重要標準。近年,洛陽市堅持需求導向,積極推動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由“政府端菜”向“百姓點菜”轉變,讓“文化大餐”更可口更豐盛。

  每年春天,伴隨牡丹盛開,“河洛歡歌”系列群眾文化活動便會與群眾見面,活動時間貫穿全年,成為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提升人民幸福感的重要舞臺。

  各縣(市)還結合實際,突出特色,開展群眾文化活動,打造了“河洛百姓大舞臺”“中原大舞臺”等一批群眾文化活動品牌,實現了每個縣(市)至少一項品牌文化活動。

  文化惠民,不能光靠“送”,更要靠“種”。近年,洛陽市不斷加大對基層綜合文化服務中心的改造提升工作,為群眾提供標準化、均等化的文化活動陣地。今年年底前,洛陽市所有行政村將按照“七個一”的標準配套建設基層綜合文化活動中心。

  有場地、有器材、有服裝、有道具,如今在洛陽,越來越多的農村群眾自發組成文藝團隊,主動當起了村裡的“藝術家”,他們把一大批強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的文化節目送進千家萬戶,使得文化惠民和民惠文化相得益彰。

人民日報:洛陽文化惠民提升“幸福指數”

城市書房溢出濃濃書香

  洛河之畔,在古色古香的“河洛書苑”上陽宮城市書房裡,讀者絡繹不絕。年過八旬的李建文捧著一本《馬克思主義的來源》,邊看邊記,半本文字記錄著他近幾個月的閱讀心得,他說:“在這兒讀書是賞心樂事。”

  像這樣的城市書房,洛陽市已建成開放34座,它們多建於公園、社區、商場等人流密集區,設計佈局力求精緻,讓市民真切感受城市的文化氛圍。

  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是群眾享受公共文化服務的前提。今年,洛陽市將城市書房建設納入重點民生實事,持續加大投入力度,致力打造“書香洛陽”和“15分鐘閱讀圈”。

  為方便群眾借閱,洛陽市所有城市書房與各級公共圖書館、流動圖書車實現通借通還,基本形成了方便快捷、服務規範的城鄉一體化閱讀體系。同時,洛陽市的城市書房全部使用智能化自助借閱設備和門禁設施,即使無人值守,也可實現正常運轉,實現後臺實時掌握進館人次、圖書借閱量等信息,進而利用大數據分析附近人群的閱讀習慣,做到滿足個性需求,精準購書配書。

  根據工作部署,今年年底前,洛陽市計劃建成100座“河洛書苑”城市書房,其中市區不少於50座。如今,城市書房作為一種嶄新的公共文化服務形態,正全面融入洛陽市民的精神生活。

  今年前7個月,僅市區的25座城市書房,就迎來82萬多人次的入館量。在沒有管理員的情況下,洛陽市的城市書房未丟失過一本書,未損壞過一件設備。

  每月23日固定開展閱讀日主題活動,邀請高校專家、教授點評分享;結合倡樹家風活動,開展“弘揚優秀家風、打造書香家庭”等活動;引導各類讀書協會開展閱讀分享活動,交流讀書心得;開展手工沙龍、親子故事會等活動,倡導少兒閱讀和親子閱讀……洛陽市還開展多樣化、廣覆蓋的閱讀推廣活動,讓閱讀融入生活,讓城市散發書香。

人民日報:洛陽文化惠民提升“幸福指數”

邊遠地區廣播電視全覆蓋

  “過去看電視靠鍋蓋,颳風下雨沒信號。現在裝了有線電視‘盒子’,我和老伴天天能看新聞、聽戲,想看啥臺就選啥臺,畫面清晰信號好。”近日,嵩縣大章鎮小章村村民袁高興笑著說,一得空,他就打開電視看看。

  實現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最艱鉅最繁重的任務在邊遠地區。

  前些年,看電視、聽廣播這些對於市民來說司空見慣的事情,在地處山區的部分邊遠地區卻難以實現。去年7月,洛陽市推進邊遠地區廣播電視覆蓋工作,解決邊遠地區群眾收聽收看廣播電視節目問題,在黨的十九大召開前完成邊遠地區數字廣播電視空白村覆蓋,讓廣大山區群眾及時聽到黨中央的聲音。

  由市文廣新局牽頭,市發改委、市財政局、市扶貧辦等相關單位共同參與,洛陽市成立了邊遠地區廣播電視覆蓋工作領導小組,按照“政府埋單、企業讓利、群眾受益”的模式和“技術先進、安全可靠、經濟可行、保證長效”的原則,不讓群眾花一分錢,高質量推進工程建設。

  最終,經過百日攻堅,洛陽市2000多個邊遠地區自然村約30多萬名群眾看上了高清晰、多頻道的數字電視,成為全省首個實現邊遠地區中央、省、市、縣數字廣播電視全覆蓋的省轄市,給山區群眾送去文化大餐,增強了群眾的文化獲得感。

  河南省委常委、洛陽市委書記李亞說:“在豫西伏牛山區實行廣播電視全覆蓋是啃‘硬骨頭’,我們要按照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的重要講話精神,推動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堅持政府主導、社會參與、重心下移、共建共享,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提高基本公共文化服務的覆蓋面和適用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