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市副中心、大运河的北起点

通州历来在华北地区地位显赫,古时素来就有“一京(北京)、二卫(天津)、三通州”的说法。通州区位于北京市东南部,京杭大运河北端,地处北京长安街延长线东端,是京杭大运河的北起点、首都北京的东大门。下图为光绪年间通州城池图。

北京城市副中心、大运河的北起点

渺远时代的通州

通州,位于华北平原东北部,北京市的东南部。区域内河渠纵横,池沼广布,有“九河下梢”之称。这种自然环境对于早期人类生存形成某种程度的挑战。伴随着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逐渐提高,通州地区的文明才相应发展起来。跟其他地区早期的文明类似,通州地区渺远时代的历史遗存也是断断续续。例如,在宋庄镇尹各庄村发现古树、莲子、菱角、软体动物和脊椎动物遗骸,在菜园等地发现零星石器,在中赵甫发现燕文化的青铜器等。

北京城市副中心、大运河的北起点

一枝塔影认通州

秦汉变局时的通州

公元221年,秦灭六国,秦始皇建立了统一的帝国。秦代结束了春秋战国的诸侯混战局面,创立皇帝制度,在统治区域内推行郡县制,废除封建,“不立尺土之封”。汉兴,延续秦的制度,通州地区设立了县治所——路县。2016年,因为配合北京副中心的建设而进行了大规模考古发掘,发现了路县故城,这一工作被评为当年的十大考古发现。

北京城市副中心、大运河的北起点

京杭大运河北京通州段

水陆之要会,畿辅之襟喉

辽会同元年(938),辽太宗耶律德光升幽州为南京,为辽五京之一;金贞元元年(1153),海陵王完颜亮迁都燕京,称中都;至元九年(1272),元世祖忽必烈定都北京,元大都成为全国的统治中心。“京师乃天下之都会”,城市规模扩大,人口不断增加,对粮食物资的需求也大大增加。北京城政治地位的不断上升,通州成为汇集南方漕粮入京的“水陆要会”,迎来了历史发展的新机遇。

天庾正供,商贾辐凑

明永乐迁都北京,通州再次承担起京师粮食命脉的重任。明代人评价通州称:“国家奠鼎燕京,而以漕挽仰给东南,长河蜿蜒,势如游龙,而通州实咽喉之地,我明之有通,如唐之有灞陵,宋之有卫源,其烦剧一也。”明清通州是京杭大运河沿岸的漕运重镇,水陆交通要会,对稳定封建国家的统治秩序产生了巨大作用,故而又有“一京、二卫、三通州”的说法流传。

本文摘自“畿辅通会——通州历史文化展”文字介绍

转自纯北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