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拆二代」,不是「富二代」

我是“拆二代”,不是“富二代”

大家總說,一片舊樓倒下去,一群富豪站起來,而成長在這些家庭中的“拆二代”也成為一個熱詞。

網絡上甚至有“嫁不到富二代,還有拆二代”這樣的戲言。

然而“一夜暴富”的降臨,對於“拆二代”而言,是否就真意味著走上人間巔峰,生活已發生翻轉,再無煩惱憂慮可言?

我們找到了幾位青島“拆二代”,來聽聽屬於他們的真實故事。

我是“拆二代”,不是“富二代”

01 搬遷之後,生活條件改善了

@耳東陳

沒拆遷之前,我家住的是平房,條件很差。

環境很髒,而且青島容易返潮,就會讓人非常難受。

還有一些安全隱患,用煤氣做飯,冬天冷不開窗。

有一天晚上煤氣漏氣了,幸好我爸半夜醒來一次,及時發現給關了,把窗戶打開。

現在想想挺後怕的……

拆遷以後,環境非常好,很乾淨,小區有花園,我們三口家住的也很寬敞,各種用電、線路都很安全、規範。

我常常說,與其說我是一個“拆二代”,不如說我是時代進程的受益者以及見證者。

我是“拆二代”,不是“富二代”

02 搬來搬去,生活沒什麼變化

@葉子

我家是長沙小區回遷的,生活習慣上來說沒有變化,生活圈還是那麼大。

我們那裡,交通不是很方便,有一個小夜市也要做幾站車去。

跟小夥伴點上一大碗麻辣燙吃,吸溜吸溜地吃完,出去逛一逛,慢慢走回家。

路上會看到賣肉串、賣臭豆腐的商販,一聞到香味就走不動路。

現在生活圈沒太變,也是要坐幾站車,到洛陽路轉一轉,逛逛夜市,到青科大看一看走一走。

走在校門口,看到那些推著小車賣烤冷麵、羊肉串的商販,還是同樣的走不動路。

我是“拆二代”,不是“富二代”

03 拆遷後,沒了溫情。

@小金

我家拆遷算比較早的。

我以前的村裡,家家戶戶都是一個院落,還有一些甚至是幾戶人家住在一個院子裡面,大家人際關係非常和諧。

那時候,一戶人生了孩子,一條街鄉的鄰居都知道。

晚飯的點最熱鬧,誰家醋不夠了就去拿,誰家包餃子了,還會給隔壁送一碗,吃過晚飯大家一起坐在外面聊天。

後來,拆遷安置後,一扇鐵門隔開了鄰居,誰都不願意敲開它去互相瞭解。

鄰里之間再也沒有小時候的感覺了,連對門是誰都不認識。有些落寞。

我是“拆二代”,不是“富二代”

04 因為拆遷,兄妹翻臉

@峰哥

對於拆遷,我體會最深的是,我父親和姑姑的關係。

我家有兩套老房,拆遷分了四套,我家要了兩套,一套給老人住,一套我們自己住,剩下的兩套換成了拆遷款,幾家人平分。

姑姑就覺得不公平,覺得分少了,隔三差五來找我爸吵架。

我那個時候還在上小學。

真的不理解,為什麼從小對我很好的姑姑會變成這樣呢?

後來長大了漸漸理解:

“親兄弟,還得明算賬。” 這句話的含義。

我是“拆二代”,不是“富二代”

05 我最討厭別人說我是“拆二代”

@姜姜

我家是山東頭的,因為我上學的原因,初中後,我們就搬走了,租房子住。

從小到大,我對於 “我是山東頭人。” 這個身份,都覺得沒什麼特別的。

直到我工作的那年,我家上了新聞,山東頭要拆遷了。

我第二天上班,剛進公司,我們經理直接拍著我肩膀,叫了一聲:“姜總。”

之後,就不一樣了,別人一知道我是山東頭人,就會調侃我:

“拆二代啊、以後不用愁了,在家數錢就行了、幹得好不如拆得好。”

挺煩的,也漸漸地很討厭別人叫我拆二代。

我是“拆二代”,不是“富二代”

06 對於拆遷,老人是最難過的

@RRR

我記得得知我家要拆遷的時候,我奶奶很難過,我當時有點不理解,就問她為什麼。

“這房子的一磚一瓦都是你爺爺自己親手蓋起來的,就要這麼沒了。”

對於老人來說,與分到很多房子,拿到更多錢相比,他們更多的是對於老街坊的不捨,和對這親手蓋起來的房子的不捨。

我只能安慰自己,勸慰奶奶。社會需要發展,一些老舊的東西總是會過去。

後來,我們分了新的安置房,環境很好,生活便利。

互相認識的人還是在一個小區,還是可以下樓一起聊天,遛彎。

我是“拆二代”,不是“富二代”

- END -

隨著城市發展越來越快速,青島的地鐵越建越多、各種設施越建越快。

我們會因為老房老街的拆遷而悵然,也為青島發展的新面貌而歡喜。

拆二代是這個過程的親歷者,更直觀的見證了城市的蛻變,與城市共同成長。

我是“拆二代”,不是“富二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