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舊影1917年,樓觀壯麗的成都江橋門


成都城南門。☆成都自秦惠王二十七年(公元前310年)築城,至公元1949年,歷時2059年。成都城牆建於明代初年,在宋、元成都城基礎上築成,它是我國西南地區著名的城垣建築。明末,戰亂頻繁,城牆多被破壞。清康熙、雍正年間加以修葺。

乾隆四十八年(1783)花費巨資重修,所建城牆周圍長二十二里八分,上有垛口及箭孔8122個,八角樓4個,炮樓4個,城牆高5丈。城牆四周分別建有4個門。

清城城門四:東曰迎暉,南曰江橋,西曰清遠,北曰大安。門外建有方形甕城,並遍種芙蓉,間植桃柳。而這就是“蓉城”的來歷。《華陽新志》稱:成都城牆“樓觀壯麗”“冠於西南”、“不亞於京師”。

蜀王府。☆蜀王府,始建於1385年。今四川成都的四川科技館、天府廣場一帶。又稱“成都皇城”,是明代藩王府中最富麗的一座。位於北起東西御河,南到紅照壁,東至東華門,西達西華門,周長2500多米,面積38公頃多,其建築可與北京故宮媲美。

整幢建築坐北朝南,處處殿閣樓臺、金碧輝煌。中軸線上的建築主要有承運門、承運殿、端禮殿、昭明殿等。

蜀王府一改過去歷代成都城主軸偏心的佈局,首次確立正南北的中軸線,從而形成類似北京紫禁城的沿南北中軸線東西相對稱的龐大建築群。雖為王府,它卻儼然有皇宮的巍峨氣派,故老百姓稱之為“皇城”。

郫縣城門。☆郫都區因“杜宇化鵑”的傳說,而又稱鵑城,既是望帝杜宇、叢帝鱉靈建都立國之地,又是古蜀文明發祥地;公元前314年,秦滅蜀後,以郫邑為郡縣,稱郫縣。

郫都區地處成都平原腹心地帶,位於四川省成都市西北部,介於東經103°42'~104°2',北緯30°43'~30°52'之間,東北與彭州市、新都區,東南與金牛區毗鄰,南面與青羊區相連,西南與溫江區、西北與都江堰市接壤。總面積438平方公里。

1950年後,郫縣屬溫江專區。1968年,郫縣屬溫江地區。1983年,撤銷溫江地區,郫縣改屬成都市。2017年1月22日,郫都區正式掛牌成立。【四川成都,1917年。攝影:甘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