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中國誠信文化建設的行動指南

鄧安能

誠信問題不僅關乎國民的道德素質,更關涉民族和國家的形象。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不同場合圍繞誠信主題做過不少重要論述,從戰略高度為新時代中國的誠信文化建設提供了基本遵循。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要研究習近平總書記關於誠信的重要論述,這有助於深刻領悟黨的十八大以來關於誠信文化建設的戰略部署和總體取向,推進新時代國家的誠信文化建設。

從主要內容上領會把握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從歷史維度、價值維度、實踐維度對誠信問題作過深刻論述,內容涉及中華傳統文化、黨的建設、社會建設、國家形象建設、制度建設等。

歷史維度:傳承中華優秀傳統誠信文化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中華傳統文化在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中的作用。一方面,他指出了中華傳統文化在當前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突出作用。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富哲學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為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啟迪,可以為治國理政提供有益啟示,也可以為道德建設提供有益啟發。”另一方面,他對如何合理利用中華傳統文化做了詳細的闡述:一是要善於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華。二是要對歷史文化特別是先人傳承下來的價值理念和道德規範,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有鑑別地加以對待,有揚棄地予以繼承。

從歷史維度看,誠信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論述,包含著關於中華優秀傳統誠信文化的內容。

價值維度:以誠信促進黨的建設、社會建設及國家形象建設

黨員領導幹部誠信與否是衡量黨的先進性的重要標準。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各級領導幹部要以身作則、率先垂範,說到的就要做到,承諾的就要兌現。”“領導幹部要把深入改進作風與加強黨性修養結合起來,自覺講誠信、懂規矩、守紀律,襟懷坦白、言行一致,心存敬畏、手握戒尺,對黨忠誠老實,對群眾忠誠老實,做到臺上臺下一種表現,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不越界、越軌。”可見,抓好黨員領導幹部的誠信建設,是習近平總書記關於誠信重要論述的價值取向。

在誠信四大領域系統中,社會誠信是基礎。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把社會誠信建設納入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要求之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誠信在和諧社會中的重要地位,指出:“誠信是和諧社會的基石和重要特徵”。

國家形象是一國軟實力的重要體現,習近平總書記在對外交往中大力宣傳中華民族的誠信品格,強調誠信在國際交往中的重要地位,以此樹立良好的國家形象。訪問印尼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與人交往在於言而有信,國與國相處講究誠信為本。”在紀念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發表60週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引用“凡交,近則必相靡以信,遠則必忠之以言”,闡述中國堅持按照“親、誠、惠、容”的外交理念,處理與周邊國家的關係。

實踐維度:推進誠信制度化建設

誠信文化不會自發、自然地形成,需要培養塑造,即誠信文化需要建設。誠信文化建設的基本路徑有誠信道德教育和誠信制度建設,即對誠信行為主體的軟約束和硬約束。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注重從制度層面推進誠信文化建設,以制度的力量培育誠信習慣和誠信文化。

黨的十八大召開後不久,中央文明委發佈《關於推進誠信建設制度化的意見》,明確規定通過曝光失信當事人、限制嚴重失信者高消費行為等手段打擊失信行為。這是我國第一份強調從制度層面推進國家誠信建設的中央文件。2016年5月,國務院發佈《關於建立完善守信聯合激勵和失信聯合懲戒制度加快推進社會誠信建設的指導意見》,建立健全了社會誠信獎懲制度;9月頒發《關於加快推進失信被執行人信用監督、警示和懲戒機制建設的意見》,進一步完善了失信懲戒制度。

從理論特色上領會把握

習近平總書記關於誠信的重要論述,其總體思路是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誠信文化的基礎上,以制度推進誠信文化建設,達到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目的。總體而言,其理論特色體現在:

誠信文化:傳統與現代相結合

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中,在發展現代誠信文化的同時,傳承好中華優秀傳統誠信文化,實現傳統誠信文化與現代誠信文化相結合,共同推動我國誠信文化的發展併發揮其育人功能,是習近平總書記關於誠信重要論述的一大理論特色。

首先,強調要傳承好中華優秀傳統誠信文化。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文化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同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藏著解決當代人類面臨難題的重要啟示。因此,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區別於其他民族的獨特標識,併為人類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其次,要將優秀傳統誠信文化轉換成現代誠信文化。習近平總書記既強調汲取傳統誠信思想中的合理因素,又強調摒棄其落後的成分,以實現時代昇華。中國古人的誠信理念體現了他們對美好社會的嚮往和追求,其合理因素對當今社會仍然具有積極意義,現代誠信文化仍然需要汲取古代誠信文化之精華。但汲取時就需要掙脫當時社會狹隘的人際關係,去面對廣闊多元的現代社會關係。因此,在傳承中華傳統誠信文化的同時,還要對其內涵進行補充、拓展與完善,使之與現代社會相適應,與現代誠信文化共同發揮文化的育人功能。

誠信價值:國內拓展至國際

傳統意義上,誠信建設旨在提升國民的誠信道德素質。然而,經濟全球化的快速發展,一國的國家利益已延伸至國際領域。黨的十八大以來,根據國際形勢的新變化,習近平總書記把誠信價值從國內道德領域擴展至國際領域,即從提高國民的誠信道德素質拓展到在國際上維護國家利益。

當前,黨和政府把軟實力視為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經濟發展取得重大成就,但國民的總體誠信道德素質還有待提升,否則會影響中國人的國際形象,損害國家的軟實力。習近平總書記在國際場合有關誠信的系列論述,增強了國家的軟實力。此外,誠信建設除了政務誠信、商務誠信、社會誠信和司法公信四大領域的主幹之外,還包括建立健全覆蓋全社會的徵信體系。然而,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徵信業還不發達,徵信體系還不健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要求“建立健全社會徵信體系”。習近平總書記曾強調,要抓緊建立覆蓋全社會的徵信系統。

在徵信系統建設領域,主權信用評級關涉一個國家的重要利益。如果一個國家的徵信企業能在國際信用評級市場上擁有一定話語權,就能在國際經濟市場中更好維護國家經濟利益。然而,當前掌握國際主權信用評級話語權的主要是西方三大評級機構:惠譽、標普和穆迪。近年來,這三大評級機構對我國的主權信用進行了不公正的評級,給我國經濟造成了不良影響。因此,推動我國徵信業向國際領域發展,爭取國際信用評級話語權,是習近平總書記論述誠信時堅持的重要價值導向。

誠信建設:治標轉向標本兼治

長期以來,我國的誠信文化建設比較注重誠信道德教育。在中央的決策部署下,各級黨和政府開展了形式多樣的全民誠信道德教育活動,培育人們的誠信價值觀。實踐證明,誠信道德教育確實取得了顯著效果。但是,國家在誠信制度建設方面力度還不夠,全國性專門的誠信法律尚未出臺,《民法》《商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等法律中有關誠信的內容也急需修訂和完善。我國社會誠信領域不時出現的問題表明,僅從教育層面難以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必須從制度層面入手。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全面總結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誠信文化建設的基本經驗和教訓,從當前我國面臨的誠信問題著手,標本兼治,全面推進誠信文化建設,既從教育入手解決人們思想上誠信道德意識不強的問題,又從制度入手解決誠信制度不健全的問題。例如,2013年1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的《關於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意見》強調:“以誠信建設為重點,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教育,形成修身律己、崇德向善、禮讓寬容的道德風尚。”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要求“推進誠信建設制度化”。這意味著,誠信建設由注重教育轉向教育與制度建設並重,是我國誠信文化建設實踐的一大突破。

總之,習近平總書記關於誠信的重要論述對於提高國家的誠信文化建設水平具有重要意義,是新時代國家誠信文化建設的行動指南。

(作者單位:華東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