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故事|第341期:蛋白照片記錄國恥

影像故事|第341期:蛋白照片记录国耻

點擊上方“網信北京”訂閱哦!

要不是應朋友之邀,拾光影像博物館館主康學松一般不會把鎮館之寶拿出來示人,這是他20年來收藏的30多萬張照片中最為珍貴的。

影像故事|第341期:蛋白照片记录国耻

相冊中的第一張就是八國聯軍德國士兵在克林德牌坊前的合影。照片是從底片直接曬印的,影調豐富,細節清晰。

“這本蛋白照片一共127張,是德國人於1890年在北京拍攝,如此完整地保留到現在實屬珍貴。” 康學松介紹說,“首先蛋白照片工藝複雜,在當時那個年代只是過渡產品,存在時間短;再者這本相冊裡的照片是八國聯軍侵華進入北京後拍攝的,記錄了當時的風土人情、城市風貌、部隊(八國聯軍)訓練、士兵生活等內容,對歷史是一個極好的見證。”

影像故事|第341期:蛋白照片记录国耻

900多平方米的博物館一次可展出照片4000多張,是他全部收藏的十分之一,康學松也會安排一些專題性的展覽,免費供人參觀。

1964年生人的康學松,屬於不折不扣的北京土著。作為一位攝影師,康學松對影像的痴迷程度,超乎常人想象。“我喜歡照片,剛上班時沒事兒就騎著車逛廢品收購站。看見喜歡的照片我就買回來。每個月工資都用在這上面了,周圍人很不理解。後來東西多了,就有了建博物館的念頭,但那時沒這個能力。”

影像故事|第341期:蛋白照片记录国耻

康學松和助手每天都在忙於這些照片的數字化處理和分類,目前已整理出十幾個專題。

蛋白照片是用蛋清混合感光劑製成的照片,是一種古老的攝影工藝。目前看到的1900年前的絕大多數照片都是蛋白照片。但照片穩定性差,不易保存,一受潮就容易壞掉。“差不多10年前,當看見這本相冊我就放不下,反覆和賣家溝通,最終花4萬多元買下。後來發現另一本通過拍賣流入社會,不知去向,我後悔不已……”說起此事,康學松依舊充滿遺憾。

影像故事|第341期:蛋白照片记录国耻

20平方米的專業暗房配置了不同尺寸放大機,為照片印放提供技術支持。

一年以前,康學松傾其所有,在順義白馬藝術區建成屬於自己的“拾光影像博物館”,將收藏的照片分類展出,免費供人參觀,目的就是“讓大家對過去的生活有個瞭解,才覺得現在的生活好”。但這本珍貴的蛋白照片還從未展出過。

影像故事|第341期:蛋白照片记录国耻

有了大量歷史照片做參考,康學鬆開設了民國風格的拍攝,讓被攝者體驗時空穿越的樂趣。

“相冊第一張是八國聯軍德國士兵在克林德牌坊前的合影,牌坊上記錄事件的文字清晰可見,碑文由拉丁語、德語、漢語三種文字寫成,內容是清朝皇帝對克林德被殺的惋惜。滿載屈辱的‘克林德牌坊’在東單大街屹立了整整十六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淪為戰敗國,中國以戰勝國身份拆毀了‘克林德牌坊’,並將其散件運至中山公園。後來民國政府重新鐫刻‘公理戰勝’四字作為牌坊的新名稱,以紀念一戰的勝利。這張照片就是例證,看到它可以讓人們不忘歷史。”

影像故事|第341期:蛋白照片记录国耻

現今掌握傳統底片手工修補技術的人寥寥,而這正是康學松絕活兒之一。

康學松憑藉多年積累的攝影知識,反覆試驗,嘗試用當年的工藝複製這些老照片。“我想讓更多的人看到這些老照片,讀懂照片裡的故事,讓鎮館之寶真正發揮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