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後碭山縣的邊界變動與邊界線勘定

解放後碭山縣的邊界變動與邊界線勘定

豫、魯、皖三省交界的界樁

邊界變動

1948年11月7日碭城解放,碭北縣接收碭城,8日夜進城辦公。1948年12月移交碭南縣,改名碭山縣。此時碭山縣境包括故黃河以南區域以及雨亭區、新興區。

1949年1月,碭山縣劃歸中原行政區商丘專署管轄;1949年5月,劃歸皖北行政區宿縣專署管轄。楊集車站及以南十個來莊劃為夏邑縣管轄。

1952年2月新興、雨亭兩區劃為河南省永城縣管轄。為了有利生產和團結,曹口鄉和固口橋、陳堤口、胡屯、後謝油坊等村莊仍由碭山縣管轄。

1953年8月6日,華山縣撤銷,將原屬碭山縣二區故黃河北地區(即華山縣六、七區),20個鄉255個莊劃為碭山縣管轄。仍稱六、七區,後改為高寨、周寨區。

解放後碭山縣的邊界變動與邊界線勘定

三省井中心被定為蘇、魯、皖三省交界的界樁,界樁編號為3234371。

1953年10月17日,山東省單縣第六區,八個整鄉和三個半鄉劃為碭山管轄。稱第十區。計10個鄉96個村莊,按舊治系一村兩省之馬良集、鹿王莊、胡楊莊、賈莊、武河、姜庵等6村,除武河歸單縣外、其餘5村劃歸碭山,另有單縣胡楊莊、董臺子經雙方縣政府與當地幹部協商亦劃歸碭山。

1964年4月11日,經安徽、河南兩省委和宿縣、商丘兩地委商定,為有利於解決水利糾紛,將碭山縣東南邊沿地區,黃樓公社所屬的胡屯、胡老莊、蘆莊,李莊、鏘屯、汪莊6個行政村劃歸河南省夏邑縣管轄。計有6個行政村,16個生產隊,391戶,1575人,4059畝土地。

解放後碭山縣的邊界變動與邊界線勘定

碭山縣曹莊鎮附近省界線

邊界線勘定

1995年,碭山縣民政局按照國務院、國家民政部的部署和規定要求,與鄰縣合作,在1995-1999年開展界線勘定工作,先後對碭山縣周邊皖魯線碭單段、皖蘇線碭豐段、皖豫線碭永、碭夏、碭虞段和碭蕭段界線全面測量勘定,並在行政區域圖紙上進行調繪製圖。

經勘定:1996年4月,碭單段全長40.8公里,拐點218個,設法定界樁四塊;1997年11月,碭豐段全長75.878公里,拐點487個,設法定界樁兩塊;1998年5月,碭永段全長28.913公里,拐點246個,設法定界樁兩塊;1998年6月,碭夏段全長75.271公里,拐點355個,設法定界樁兩塊;1998年5月,碭虞段全長36.52公里,拐點231個,設法定界樁三塊;1999年11月,碭蕭線全長51.912公里,拐點302個,設法定界樁兩塊。並完成了全縣19個鄉鎮,9個園林場,54條鄉鎮界線,425公里長的界線測量勘定繪圖。

2004年4月,根據國務院勘界辦公室統籌規劃,碭山縣同山東單縣、河南永城、夏邑虞城和江蘇豐縣、安徽蕭縣進行勘定邊界線聯合檢查並舉行簽字儀式。

解放後碭山縣的邊界變動與邊界線勘定

豫皖交界固口閘附近省界線

參考資料:碭山縣誌、碭山年鑑、碭山縣地名錄、碭山縣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