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你明明討厭束縛,可還是拚命想要穩定?

這個時代的求職者,對於職業的選擇,有著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

一種是追求穩定,旱澇保收, 體制內的國企、事業單位、公務員是最佳選擇,這些崗位大部分程式化的朝九晚五,工作內容也有一套完善到可以用死板來形容的穩固流程。但好處也如同長期一成不變的工作內容一樣,能長期不動領著穩固的薪水。

另一種則是出於個人興趣愛好,選擇新興的行業和崗位,這些職業接觸到的或是最新最潮的內容,走在時代前端的訊息,工作強度大、流動性強、自由度高野蠻生長,這些“非穩定性”的職業通常對應著創業公司、自由職業。

這 兩種態度鮮明又截然相反的不同選擇,一直讓很多人擇業面臨選擇困難症,也讓我們更直接看到老一輩和年輕人對待擇業價值觀的對立。

為什麼你明明討厭束縛,可還是拼命想要穩定?

穩定,一直是父母和爺爺奶奶輩夢寐以求的美事,他們也順理成章把這種盼望帶給了生活在201X年的年輕人。

20多年寒窗苦讀,大學還沒畢業,父母就不斷灌輸,鼓動大城市唸書的你,畢業回老家找份穩定工作,接下來是順理成章不言自明地儘早結婚生子。拿著每年穩固每級增長几十塊的工資,幹著不出意外一生穩一眼望到頭的工作。

這樣的日子有種神奇的魔力,把人不知不覺帶入了和上一輩週而復始的生活軌跡,當初意氣風發的男生漸漸長出啤酒肚,靈動文藝的女生落入了操持家庭的羅網。

被平淡無奇的生活吞沒之時,偶爾某些時刻想起從前,想起理想也曾經閃閃發光的日子:

那個時候,大家爭相往最好最高最美的方向無所顧忌地延伸。大學的那些日子,看著整個城市的高樓和燈火,圖書館裡一整排一整排碼放的圖書,你想著以後一定會走入尖端,甩掉平凡如螻蟻的大多數。

為什麼你明明討厭束縛,可還是拼命想要穩定?

可最終很多人, 兜兜轉轉了一大圈,還是過上了和父輩相差無幾的生活。

他們或許懶於思考,沒有多想就把自己放進了不用過度操心的生活。

他們或許也曾有理想,諾大的城市裡如螞蟻緩慢行走了幾年後,空虛迷茫之時,心底總有個微微弱弱的聲音在召喚:如果混不好,就認命吧,回來吧。

……

各種公號上,對於穩定鐵飯碗對人的束縛的批判已經不少見,《你想要的穩定,只是穩定地窮著》、《你的死工資,正在拖垮你》,就連人民日報的薦讀,也能看到《 這世界上根本沒有穩定的工作 》。

在這個體制外的事業在用更迅猛的勢頭蓬勃生長的年代,穩定對於一個年輕人,已經不再是唯一的最優選擇。

為什麼你明明討厭束縛,可還是拼命想要穩定?

可是你有沒有發現:

總有各種各樣的理由,讓很多明明討厭束縛,渴望擁有一片自由天地的人,最終回到了那片熟悉又狹窄的小城故土,進入另一種緩慢而安穩的生活狀態。

當畢業的時間足夠再讀一次大學時,回過頭來發現,那些當初想看更大世界的人,往往能在大城市紮根的不多,漂泊過後選擇迴歸小城市的根的,為數不少。

很多人,對於穩定,是既想逃離又忍不住心生嚮往的狀態。

我們的文化裡總有一種無形之中深入腦海的理念:你一定要在一個地方紮下根來,進入一個穩定安穩的環境。最好是在祖祖輩輩知根知底的地方生活,那樣會有種踏實的安穩感。

飄在外面,生活那麼累,風口那麼短,加班那麼多,“如果有份清閒又固定的工作……”的想法,在那些尚在艱難奮鬥的時刻,總會悄然冒出很多人的心頭。

為什麼我們紮根”的理念如此深入人心?這一定不只是雞湯文裡說的好吃懶做、 能力不足、定力不好、懶惰、退縮 那麼簡單,一定有一些深層次的原因,左右著我們的潛意識。

我不想陷入雞湯式的灌輸焦慮,想從底層、從根上去看看這個頑固又隱性的念頭到底從何而來。

直到接觸了社會學,看了費孝通的《鄉土中國》,才徹底明白了,中國的本質,至今仍然是一個鄉土型思維佔據大頭的社會(請注意,我只是說大頭,也就是基數大,但不一定等於有主導作用的主流)。

中國五千年的歷史以來,一直處在農業社會,我們是農業文明的超級大國。直到近代西方列強的入侵,才緩慢開始工業化進程,可即便走到信息時代的今天,我們的工業化也只是侷限在幾個製造業大省。

為什麼你明明討厭束縛,可還是拼命想要穩定?

儘管今天實現了社會化大生產,大部分人都接受了現代教育,可很多小地方仍然是以小農經濟為主導的思想形態。

農村包圍城市的農業社會格局,自然秉承了對“土地”的熱愛。鄉土的生活時時刻刻與泥土聯繫在一起,我們從小到大接觸過不少歌頌土地的作品,農業社會對土地的眷戀,是廣泛而自然的。我們隨處可見的土地公神靈信仰,也是基於農耕社會的思維而形成。

" 種地的人卻搬不動地,長在土裡的莊稼行動不得,侍候莊稼的老農也因之象是半身插入了土裡,土氣是因為不流動而發生的"

一個五千年都在土地上生活的民族,衣食來源於紮根土地裡的莊稼,在我們爺爺的爺爺的爺爺……生活的那個時候開始,像農作物一樣牢牢紮根在土地裡的思想已經成型,賴以生存的植物需要不間斷的連續照顧,這就決定了中國人離家必須付出巨大的生存成本。

所以我們的祖先對於“漂泊在外”“背井離鄉”這樣的狀態是排斥的。

普通百姓世代農耕的狀態幾乎到了近代才稍稍打破,有種說法是中國人往祖上數上三代,都可以追溯到農民生涯。

為什麼你明明討厭束縛,可還是拼命想要穩定?

無論走到哪裡,“紮根安定”一直根深蒂固存在在大多數人的大腦裡。費孝通先生在《鄉土中國》裡就提到,“凡是從這個農業老家裡遷移到四圍邊地上去的子弟,也老是很忠實地守著這直接向土裡去討生活的傳統。…… 遠在西伯利亞,中國人住下了,不管天氣如何,還是要下些種子,試試看能不能種地。——這樣說來,

我們的民族確是和泥土分不開的了。從土裡長出過光榮的歷史,自然也會受到土的束縛,現在很有些飛不上天的樣子。

曾經看過一個國企外派員工說起中國人在當地的生活,即使可以方便買到當地食材,中國人仍然熱衷在工地開拓一片荒地,自己種下一個小菜園,配備國內廚師,每天固守中餐,持續保持著國人對於吃的強烈熱愛,在國外用中國傳統的方式延續著小日子。

哪怕現在,我們已經步入了高速發展的信息時代,社會急劇的快速變化下,很多人的大腦思維並沒有完成操作系統的更新,仍然用農耕時代的思路看待和處理今天的問題。

也就是說,即使身處多變的時代,我們骨子裡仍然保留著對於“安穩”的渴求,是源於農耕民族思維裡時代相傳、不知不覺深入潛意識深處的,對土地上生活方式的固守。

所以我們常常看到一個想法非常新潮的人,骨子裡對於“穩定”也有著嚮往,是源於極少意識到的,祖輩沿襲、藏在大腦深處的定性思維牽引著思想。

為什麼你明明討厭束縛,可還是拼命想要穩定?

就像我,我在大學的時候就很堅定認為,畢業以後要幹自己想幹的事,努力成為一名作家,希望能在世界上任何一個地方都能工作,行走四方,做一個不被傳統生活方式所困的人。

可結果是,我畢業後幹了一年的網絡編輯,因為不喜歡過高的工作強度,最後進了體制,後來兜兜轉轉換了幾份工作,但也都一直是在體制幾家單位內來來去去。

我一邊不喜歡工作上甚為固定的內容方式,看著外面日新月異的世界倍感焦慮;一邊也隱隱覺得,這樣的生活給了我某種安全感,就像兒時無數個父母騎著自行車送我上學,晚上回家做飯看報看電視那樣習慣而自然,有一種無比熟悉的安全感,深入骨髓,懶做思辨。

與生俱來不容選擇的環境,身處其中的我,們可能一輩子也難得有機會跳出來仔細研究自己一回。

其實,父輩總鼓勵我們追求穩定,因為他們的這一段潛藏的意識別我們更為深刻,他們比我們離鄉土社會更近,甚至他們比我們看過更多社會的變遷,身處體制的照拂下才能讓他們內心覺得更安全。

即使走到了今天,過去計劃經濟體制下的穩定思維已經被快速發展的社會環境打破,但在路徑依賴之下,很多人的思維仍然被過去時代的小格局捆綁。

對於穩定的執念,捆綁了很多人通向自我和成功的前行。單純抨擊“你所謂的穩定,不過是在浪費生命”或許太過雞湯,如果前面我們說穩定是我們固有的民族心理,那麼就算從歷史發展的角度來看,穩定確確實實是能幫助我們長久安定生存的東西嗎?

為什麼你明明討厭束縛,可還是拼命想要穩定?

不可否認,穩定是在一定的時間條件下,能保證人好好生存的狀態。

比如在計劃經濟時代,比如在市場窄小、機會寥寥無幾的年代。

但從時間軸的跨度來看,人類歷史的發展過程就是通過不斷變化向前發展的。幾萬年前,我們的祖先一直穩定地在樹上生活;鴉片戰爭前,我們一直穩定過著男耕女織的農田生活;在經典影片《亂世佳人》裡,女主家斯嘉麗的故鄉 美國南部,南北戰爭之前一直過著田園牧歌 長裙舞會 的貴族莊園主生活。

總有一些時代的大改變,一下子改變之前賴以為生的日子。

變化之下,從前的“穩定”態勢就隨之被打破。就像上個世紀的“下崗潮”、分配製度的取消、以及從前子弟“頂崗”制度的取消。

生存狀態一直在變化,所謂的穩定,不過是歷史長河中一段不長不短的平緩發展期。

時間的軌跡向前,從來都不是一成不變、穩固可預期的。

父輩從小灌輸的一味服從、放棄發展一味追求穩定,隱藏著不經過成熟思考的盲目跟隨和看待發展的認知匱乏。

不分實際情況鼓勵年輕人一味追求穩定,本來就是帶著思維侷限的老年人和新一代之間難於跨越的思維鴻溝。

-可是我就是喜歡安穩的生活啊,那現在的趨勢還能去追求 “穩定工作” 嗎?-

無論追求穩定還是盡情做自己想做的,本質都是為了能夠生活得更好。

為什麼你明明討厭束縛,可還是拼命想要穩定?

那麼,比起追求在一家單位裡擁有穩定崗位更有用的,是對未知世界的準確判斷力,以及擁有一項在變化中也能很好生存的技能,做自己的掌舵手。

讓自身實現無論在哪裡都能生存的狀態,而不是依附某個組織來安定自己。

羅振宇就曾提出過一個 U盤化生存的理論。

“大致意思是,一旦工作情況有變,你就能夠像U盤,隨時能插到下一臺計算機上,隨取隨插、不用緩衝,就能立即投入新工作狀態。

要穩定,首先你得成為這樣一個超級U盤。 ”

擁有過硬的核心技能,才是真正的穩定性所在。

沒有人喜歡朝不保夕的生活,但比單純追求穩定工作獲益更大的,是憑藉自身核心技能,找到更大可能的發展,職業生涯中不斷實現自我增值。

《你的死工資,正在拖垮你!》裡面,就提出了“以前要穩定,現在要可能性”

因為傳統工資固定的線性增長模式, 人是相對靜態和穩定 ,已經越來越不適合當今指數型增長的新商業。

“線性增長的工資,其實開低了你在這個時代可能擁有的更好加錢。”

過去那套通過壓縮慾望勤儉持家過日子的方式,恐怕難以適應如今經濟飛速發展的時代。

穩定的生活無法把你帶向財務自由,小縣城每月3000塊的固定收入,支付完養家餬口的開之後,甚至無法帶往你想去的巴厘島、夏威夷、迪拜、 東京。

只能讓你在快速發展的日子裡,看著微博刷著朋友圈哀嘆,搞不明白為什麼 自己 就像當初能砸核桃的皮實無比的諾基亞,按部就班沒有做錯任何事, 不知不覺 就走在了被淘汰的陣營。

歸根到底,你需要和你長久接觸到的、片面性非常強、只能適應某個階段社會生活的固定思維模式徹底告別,小農時代已經過去,鄉土思維依然根植我們的大腦,

需要隨時保持高度警惕,提醒自己不要用過去的思維來處理未來的問題。

為什麼你明明討厭束縛,可還是拼命想要穩定?

有人說“互聯網時代,是個野蠻生長的時代”。很多過去不敢想象的東西,以無比迅速的速度衝擊著你的神經。

承認你的焦慮,好好釋放壓力、不要遮掩你的渴求,不受束縛活出自我真靈魂,是我們身處當下,時代賦予的任務。


作者:孩紙燚燚燚(yì),痛恨平庸的老女孩寫作者一枚,愛成功,要馬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