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層黨員勞動模範——王志

點擊“藍色”關注

香河方誌

基层党员劳动模范——王志
基层党员劳动模范——王志

王志(1924—2003),漢族,中共黨員,香河縣四百戶村人。五屆、六屆全國人大代表,河北省勞動模範。

1938年,在天津忠善堂藥店學徒,當年回村務農。1948年,任村財糧委員。1954年,兼任紅耀合作社會計。同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56年,任7個村組成的騾子王高級合作社會計。1958年,任56個村組成的五百戶人民公社財貿部現金出納員。1959年,任騾子王聯村大隊會計。

四百戶村是遠近聞名的窮沙窩,而且風沙還陸續侵漫村裡的土地和房屋。全村70多公頃耕地,有10~12米高的大沙陀28個,大窪坑15個。春天播種時,遇幾場大風白撒幾次種,秋天收穫時,逢上瀝澇更是白盼一年,村中糧食畝產僅44公斤(單產660千克),村民處在飢餓之中。許多房屋被風沙侵吞只剩下“前臉”,有的甚至被沙子壓塌。村民十分渴望把風沙鎖住。

1959年底,五百戶公社黨委派王志回村任黨支部書記。王志不負重託,和村幹部、群眾共謀改變家鄉面貌大計。他帶領群眾治沙,處處走在前面,成為群眾信得過的帶頭人。1960年,經過一年的初步治理,全村面貌發生變化,糧食總產由原來的45噸上升到105噸。幹部、群眾看到了希望,鼓起了更大的幹勁。王志會同其他村幹部制定了一個大規模改變村貌的計劃:“苦戰15年,沙荒變良田,畝產八百斤,沙崗變果園”。他帶領村幹部、群眾在村北築起一道長800米、寬20米、高10米的防風固沙圍堤,搬走了28個大沙坨,填平了15個大坑,前後動土75萬立方米,把耕地全部變成林、渠、路成行,土地成方的良田。村裡先後修建多處電灌點,打機井40眼,建成了旱能澆、澇能排的穩產高產田。1972年,全村糧食畝產超過400公斤(單產6000千克);1973—1975年,連續3年畝產超500公斤(單產超7500千克);1978年,糧食畝產達650公斤(單產9750千克)。村裡先後植樹60多萬棵,建起防風林帶11條,把20多公頃荒沙崗變成了果木園。至1978年,全村蓋起磚瓦房1000多間,家家戶戶住上新房。

《廊坊日報》《河北日報》、河北電臺、中央電臺曾多次報道王志的先進事蹟。1968年,王志當選為河北省革命委員會委員。是年,當選為香河縣革命委員會常委。1969年,當選為中共天津地委委員。1976年12月,作為農業學大寨先進集體代表參加“全國農業學大寨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代表大會”。同時,四百戶大隊被國務院授予“農業學大寨先進集體”。1978年7月,王志作為全國人大代表參加了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1983年,被評為“河北省勞動模範”。1983年6月,出席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1984年6月,不再擔任村黨支部書記,調五百戶鄉經委工作。

基层党员劳动模范——王志

關注

長按識別二維碼

關注我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