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和閩南一帶的「沉東京浮福建」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沉東京,浮福建”,在福建民間傳說、野史記載一直有多種版本,至於哪一種是真,那就只能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當然,在福建,也還有這麼幾種說法,如“沉東京,浮莆田”、“沉東京,浮南澳”等。

福建和閩南一帶的“沉東京浮福建”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一、宋末帝行宮的沉沒

南宋末年,南宋末代皇帝趙昺在元兵追擊下一路南逃,途經東山島時曾建有行宮。據說《漳州府志》、《漳浦縣誌》都曾有一筆帶過此事。

因北宋舊都為“東京”開封城,故當地百姓稱此行宮為“東京”。後來或許是滄海桑田,這座行宮所在地沉入了海中。

經歷過兩宋文化昌盛的福建人,對於宋代的感情那是國恨家仇,故而對於宋滅是懷有深厚感情的。他們借行宮的湮沒和自己的獨存以此句話聊表家國之思。

當地漁民甚至還信誓旦旦地傳頌:在風平浪靜的時候,在東山海面上還能隱約的聽到雞犬之聲。

二、福建南宋文化輝煌的自信

北宋時,全國63名狀元以河南籍為最多,山東次之。

靖康之恥後,東京落入金人手中,而南移的南宋政權偏安東南,當時江浙贛閩一時成了中國文化、經濟最為繁榮之地。

當時的福建,有世界第一港泉州,有科舉文化彪悍之城福州、興化、泉州等,到了元末,南宋政權更是一路南下,建都福州。

而這時的福建人以宋人文化之都自居,自認繼承了東京衣缽,故而有“沉東京,浮福建”的自信之說。

三、“東京之路”的消失

有部分人認為,“京”可能是“路”的意思,“東京”即“東向的路”。

據說石獅蚶江旁有一塊高達2米的石碑,過去曾刻“往東京大路”5個字。可惜年深日久,字跡已模糊不可尋。而惠安峰尾如今還有“東京大路”四字刻於石坡上,面朝大海,石路一直通往海里。此外,晉江的陳埭、安海,泉州的後渚,惠安崇武的大岞、小岞,漳浦的杜潯、古雷,亦曾有“東京大路”的石刻。

“沉東京”有可能是“從東而來的道路沉沒”之意。

四、黃河決堤,百姓入閩

圭海四記認為此說法最為可信。

北宋都城“東京”開封城,因地處黃河流域,歷史上多次黃河決堤和改道,曾發生過洪水淹沒開封的事故。

開封一帶的百姓或許有因為自然災害的緣故南遷入閩,重新找到理想家園的百姓便以“沉東京,浮福建”描述先人的坎坷經歷。

而南宋的福建,人口爆發是實實在在的。

以上說法,你覺得哪個更可信呢?

福建和閩南一帶的“沉東京浮福建”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