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牽手」天氣預報 氣象主播要下崗了?

以往,人們總是埋怨天氣預報不夠準確,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深入應用,現在這一情況已得到極大改善。不過,人們又開始擔憂人工智能回取代氣象行業的從業人員,這種憂慮真的有必要嗎?

人工智能“牽手”天氣預報 氣象主播要下崗了?

西有四川特大洪水引發洪災,東有超強颱風“瑪莉亞”氣勢洶洶席捲閩、浙、贛三省,近期,我國正面臨著惡劣天氣的巨大挑戰。雖然氣象部門一直保持密切跟蹤,但是如何細化、精準化受影響地區的天氣預報仍然是一大難題。

2018年,世界氣象日主題為“智慧氣象”,體現了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在氣象領域正施加愈發深入的影響。實際上,我國目前已經開始在氣象預測領域使用人工智能技術,並取得了初步成果。

人工智能助力天氣預報

近年來,隨著深度學習等關鍵技術的突破,人工智能迅速崛起,引發全球關注。如今,人工智能已經上升為多國國家戰略,更在諸多領域實現了深入應用。氣象作為一個與科技領域密切相關的行業,也早早的擁抱了人工智能。

本世紀初,德國就在氣象領域初步應用人工智能。該人工智能氣象系統會自動從多個數據源下載氣象數據,然後進行分析、處理,並通過天氣預報自動預測系統進行發佈。2015年,IBM公佈了自主學習天氣模型,利用機器學習技術幫助研究氣象問題。

氣象服務的具體實現主要是天氣預報。天氣預報的發展,經歷了從定性預報、描述性預報向數字化、網格化預報的過程。從2012年開始,我國氣象部門推出了大城市精細化預報,較之以往在精確度、精細度上都有了進步,但是依然無法滿足實際需求。

現在,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讓“智能網格預報”加速落地,使得公眾隨時隨地能夠獲取自己所處網格的氣溫、降水、風力等基本氣象要素。此外,智能天氣信息採集系統、智能預報系統、智能氣象信息發佈系統等智能系統也相繼投入使用。

能準確預測極端天氣麼?

一直以來,地震預測都讓人有“欲為而難以為之”的感覺,但是目前人工智能已經開始在地震預測方面貢獻力量。那麼,在諸如龍捲風、暴雨等極端天氣的預測中,人工智能又能否發揮出重要作用呢?

暴雨、龍捲風、冰雹等一系列極端天氣,產生原因和影響範圍都難以預測,其區域性明顯,分佈並不廣泛,而且“來去匆匆”、難以準確掌握蹤跡,這使得極端天氣預測成了氣象業務的主要瓶頸。以往,氣象研究人員只能藉助衛星、雷達圖像來分析大範圍數據,難以做到實時、精準預測。

當前,人工智能的深入應用為解決這一難題帶來了重要助力。藉助深度學習技術,人工智能可以迅速“學習”海量天氣數據記錄,對暴雨、龍捲風、冰雹等極端天氣發生的原因和移動路徑進行分析,從而實現早期識別與預警。

從美國的應用案例來看,人工智能氣象系統預測龍捲風的表現已經較為成熟,能夠在龍捲風到來五到十分鐘前就準備預測。很顯然,人工智能不止能助力普通的天氣預報,同時也能幫助解決極端天氣的預測難題。

取代人類是偽命題

墨跡天氣將人工智能與天氣場景結合,推出生產天氣新聞內容的AI黑科技——“墨娜”;人工智能機器人“小冰”亮相電視屏幕,為東方衛視“看東方”欄目播天氣預報……人工智能似乎正飛速取代人類的工作,包括氣象主播和天氣類新聞編輯等。

實際上,人工智能撰寫新聞已經不是新鮮事,國內的快筆小新、DT稿王、張小明等,國外的WordSmith、Blossom等,都是財經、體育資訊界的“知名寫手”。那麼,氣象行業的從業人員真的要被人工智能取代了嗎?

其實,人工智能技術在氣象領域的應用更多的只是承擔“幫手”的角色,其與人類之間還遠遠沒有到達互相取代的地步。對於一些常規的天氣預報,人工智能的確可以進行資訊編輯甚至播報,但是對於一些複雜的氣象分析或者專業預報,還是人類更具競爭力。因此,與其擔憂人工智能會來“搶飯碗”,倒不如提升自己的知識技能水平。有專長、有能力,又何須擔憂下崗呢?

文章鏈接:中國智能製造網 https://www.gkzhan.com/news/Detail/110192.html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