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誼兄弟新影人國際交流計劃研究成果展示(一)

為了推動行業青年人才發展,促進文娛產業學術交流,華誼兄弟研究院將推出“高校人才作品專欄”,與各高校青年人才進行長期合作,共同專注對影視行業的研究,並給他們提供展示成果、呈現作品的平臺,助力兼具專業知識和國際視野的新興人才的成長,推動影視行業發展。

“高校人才作品專欄”首期作品,來自於剛剛順利舉辦的“2018華誼兄弟新影人國際交流計劃”的學生研究成果。15名來自浙江大學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的優秀學子在賓大安納伯格傳播學院進行了以“媒體與傳播前沿”為主題的研究學習,並與國際頂尖電影人物羅素兄弟面對面對話交流。

此次合作,是國內影視行業首個校企聯合的中外交流項目,也是華誼兄弟和浙江大學強強聯手,雙方憑藉各自廣闊的資源平臺以及深度的文化理解,為青年人才提供了國際專業交流的機會,並通過與好萊塢資深創作者的對話,實現助力青年人才加深專業知識、拓展國際視野。

通過對國際市場的瞭解認知、與好萊塢名導的學習交流,以及對“媒體與傳播前沿”課程的學習,浙大學子對電影運作流程和製作方式有了更深的認識,對“傳播”有了更全面的理解。基於此,參與交流活動的浙大學子通過小組形式,從三個不同角度對“媒體與傳播前沿”課題進行了研究剖析,並最終以論文的形式呈現此行所學所思。

華誼兄弟研究院將每週一篇刊出一篇論文,由於篇幅較長,我們會將連載刊出。本週,華誼兄弟研究院“高校人才作品專欄”將刊出第一篇:

中外互聯網比較與批判性研究——以電影《復仇者聯盟3》為例。

  • 摘要

漫威系列電影不僅在電影藝術方面值得各國借鑑,其跨文化傳播的環境與過程也同樣引人深思。本文以漫威電影《復仇者聯盟3》為主要研究對象,在跨文化傳播和國際傳播的視角下,結合中外互聯網環境實際,從媒介運用、內容生產和受眾心理等角度,嘗試研究中外互聯網中文化要素呈現和網絡語言使用的異同。

  • 關鍵詞

互聯網,網絡語言,社交媒體,復仇者聯盟

研究背景

影片介紹

《復仇者聯盟3:無限戰爭》(以下簡稱《復聯3》)上映後,在中國和美國均引起了觀影熱潮,毫無懸念成為2018年度現象級影片。《復聯3》作為漫威電影宇宙10週年的歷史性集結,其產生的衍生話題也不在少數。有關《復聯3》,兩國觀眾的關注點存在許多異同,互聯網上的輿論導向、熱門話題也存在差異與共通之處。

華誼兄弟新影人國際交流計劃研究成果展示(一)

中外互聯網文化現狀

近年來,互聯網及社交媒體普及率逐步上升。2017年,雖然美國網民數量不及中國的40%,但美國作為北美地區第一大互聯網市場,互聯網滲透率約87.9%;中國互聯網普及率從2009年的28.90%增至55.80%。在社交媒體方面,美國社交媒體使用人數佔總人口的58%,中國則為48%。平均而言,網民使用社交媒體的時間從2012年的1.5小時/天增加至2017年的2.25小時/天,社交媒體愈加深入網民生活。①

互聯網平臺對於當今社會的影響不言而喻,在互聯網上發表自己的看法已是當今社會最普遍的傳遞觀點的方式。網絡不僅成為了人們的生活方式,也成為人們表達思想和態度的工具。

研究意義

對於一部電影,不論是前期的宣傳、造勢還是中後期的評論與話題討論,都需要依靠社交平臺實現信息的即時交互從而達到影片製作方或受眾自身的預期。

作為兩個文化差異性較大的群體,中國和美國對於《復聯3》的關注點、觀點與態度在社交媒體、影評網站上均有著不同的表現。因此,從《復聯3》著手,探究中國和美國互聯網文化環境的異同點,或許能為推進兩國的跨文化交流與傳播提供一些經驗借鑑。

語料來源

為對比中美網民的網絡語言特徵,本文選取了中美社交平臺(微博、facebook、Twitter等)、影評網站(豆瓣、爛番茄、IMDb等)中的評論和創作內容進行分析。

華誼兄弟新影人國際交流計劃研究成果展示(一)

文獻綜述

針對中美互聯網平臺中言語行為、思維方式的對比研究已不在少數,與本小組主題相關的,針對漫威電影或互聯網平臺的研究同樣數量繁多。大多數論文以中美兩國網絡上的評論作為基礎語料庫,以某一理論作為支柱,在此基礎上進行數據或相關性分析,最後從兩國文化差異的角度解釋網絡語言的異同。常用的理論基礎有二:澳大利亞語言學家J.R.Martin的評價理論系統②和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維度理論。③

針對該主題的研究往往能很好地將理論與實際情況融合,得出一個較為合理的解釋;其採取的分析方式也比較客觀(往往使用程序進行數據定量分析)。如《評價理論視角下中美網絡影評態度資源對比研究—以美劇〈紙牌屋〉為例》一文,其根據軟件分析所得出的數據,分別對《紙牌屋》中美各50篇網絡影評中的態度資源特徵和分佈情況作了具體分析,並進一步在不同類別的態度資源下做了中美對比分析和討論。但是也不難發現,在選取語料庫時,選取的標準不夠客觀、選取的數量不夠龐大等都是客觀存在且較難解決的問題,而這些問題也會對最終結論的客觀性產生影響。因此本文在探究過程中,儘量保證了語料來源的客觀性與廣泛性,但不足之處在於研究範圍和條件有限,在分析中關於出品方的內容較為欠缺。

中美網絡語言環境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任何言語行為都依賴於特定的文化背景。網絡語言在互聯網環境中孕育,培植於不斷髮展的互聯網文化中。中國與美國擁有不同的國情特色與文化背景,兩者的互聯網發展情況也有所差異,因而在網絡文化、網絡語言環境上也存在異同。由於時間、資料的限制,筆者未能深入探究二者環境的差異。總體而言,互聯網的開放性、互通性使得中美網絡語言環境都擁有開放性、多元性、崇尚個體主義、不規範性的特點。

崇尚個體主義和自我表達

互聯網為個體提供了聯繫交流的平臺,這無疑擴展了個體的交往範圍和交往空間,給個體帶來了極大的社會便利和一定的自由。因此,在網絡環境中,個體化的社會傾向更加凸顯。在使用網絡語言進行交往溝通的過程中,參與者擁有更強的自我表達慾望,也更崇尚個體主義。基於互聯網平等、自由的環境氛圍,網絡語言的豐富性、多樣性,中美兩國的網絡語言環境都具有崇尚個體主義的傾向。

現代開放性和多元性

網絡語言是互聯網時代的產物。互聯網及其文化環境的開放性和多元性,使網絡語言環境也具有相似的特徵。中國複雜多樣的社會文化結構,投射在網絡語言環境中,呈現出開放、多元、複雜的特點;美國作為移民國家,其多民族共存現狀,使得整個社會開放性和寬容度較強,對於網絡語言也持有開放包容的態度。

不規範性

不規範性首先體現在網絡語言本身。新媒體環境下網絡流行語的盛行,對傳統漢字字形、語義、語法規則等內容的改變,如“雷”既可作名詞(“狂雷”),又可作動詞(“被雷到了”),還可以作形容詞(“雷人雷語”),以至於離開語境很難確定其詞性歸屬。對傳統漢字的不規範使用,雖然為網絡語言環境帶來了生機和活力,但也造成了主流媒體話語權的消解、傳統文化的破壞等一系列問題。

同樣,美國也存在著大量的網絡流行語,通常以詞義延伸和詞句首字母縮寫為主。如yw表示you are welcome (不客氣);FOMO(Fear of missing out),是“唯恐落伍的”、“害怕錯過什麼重要的東西的(感覺)”;shade延伸為含沙射影,表示“你的朋友對你有些不屑和鄙視的行為”。

其次,網絡語言環境缺少有力的規範管束。網絡噴子盛行,網絡語言暴力事件層出不窮。從2006年至今,“虐貓事件”、“銅須門”、“史上最毒後媽”、“死亡博客”、“很黃很暴力事件”等網絡語言暴力事件都引起了極大的社會關注,也說明網絡語言環境缺少良好的規範。目前國家也並未明確出臺與網絡語言環境治理有關的法律法規,只在涉及公共輿論、主流媒體的範疇內對網絡語言的使用有所管制,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廣播電視管理條例》等。

在美國,網絡噴子、網絡語言暴力事件也屢見不鮮。許多用戶、作者在Twitter上遭遇過噴子無休止的騷擾和語言暴力;2013年9月,美國12歲女孩麗貝卡因不堪忍受網絡暴力而自殺身亡的悲劇,也在美國社會上引發了巨大震動和反思。目前美國也並沒有明確的網絡語言規範管制條例,雖然在1996年通過的《兒童在線保護法》《兒童互聯網保護法》,明確防範未成年人接觸低俗、色情內容,但存在很大侷限性。

2017年,微軟發佈名為DCI(Digital Civility Index,數字文明指數)的調查報告,一定程度上展示了不同國家的網絡文明水平。其數據來自全球14個不同國家的青少年(13-17歲)和成年人(18-74歲)。DCI將網絡暴力行為分為四大類,包括行為舉止、侵犯騷擾、損毀聲譽、色情暴力。得分越高代表網絡暴力越嚴重。報告顯示全球平均網絡指數是65,美國得分55,排名第三;中國得分67分,排名第八,處於中游水平。④

綜上所述,中美網絡語言環境都存在著較大的不規範性。在平衡言論自由和網絡語言環境管控方面,兩國都還任重道遠。

(未完待續。在下一篇文章中,將刊出中美互聯網表達對比研究、社交媒體語言異同與網絡環境相關性分析)

【論文研究小組成員均來自於浙江大學,包括周凱波(新聞學,大三)、顧佳豔(廣告學,大二)、張真予(漢語國際教育,大二)、厲澄澄(哲學,大二)、王漪(美學,研一)】

①前瞻產業研究院《2018年互聯網趨勢報告》

②評價理論是在20世紀90年代由澳大利亞語言學家J.R.Martin創立並發展起來的,它關注作者如何使用語言來表達意見,評價事物,採取立場以及揭示人際關係親疏。評價理論包括三大次系統:態度、介入和級差。 其中,態度系統是評價理論的核心。

③霍夫斯泰德文化維度理論是荷蘭心理學家吉爾特·霍夫斯泰德提出的用來衡量不同國家文化差異的一個框架。他認為文化是在一個環境下人們共同擁有的心理程序,能將一群人與其他人區分開來。通過研究,他將不同文化間的差異歸納為六個基本的文化價值觀維度。

④《微軟發佈全球網絡環境調查報告,中國噴子簡直弱爆了!》 http://u6.gg/euP8w

參考文獻:

①雲露. 漫威(Marvel)與美國電影產業的媒介融合研究[D].西南大學,2016.

②謝弦馳. 跨媒介敘事視野下漫威電影研究[D].上海戲劇學院,2016

③丁一,劉濤.中美網絡論壇中批評性言語行為的對比研究[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9(01):122-123.

④鄧倩. 受眾心理視角下的中美跨文化傳播不對稱性[D].湖北大學,2011

⑤王天舒. 跨文化影像傳播[D].山東師範大學,2009

⑥曾凡斌.中美博客發展之政治、經濟、文化環境的比較探討[J].現代傳播,2005(06):96-99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