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戰,聯軍爲何在談判中,堅持堪薩斯線做爲軍事分界線?

1951年6月第五次戰役後,中朝軍隊全面退回三八線以北。在毛澤東的要求下,斯大林同意了中朝軍隊提出與聯合國軍停火談判的設想。6月23日,蘇聯駐聯合國代表馬立克在聯合國新聞俱樂部發表演說,建議朝鮮戰爭雙方停火。對馬立克的聲明, 朝鮮保持了沉默,但第二天《人民日報》發表社論支持蘇聯停火建議,指出:“中國人民歷來主張,現在仍然主張和平解決朝鮮問題。美國總統杜魯門收到蘇聯和中國發出的停火談判信號後,也立即發表演說,聲稱美國 “願意參加朝鮮半島和平解決的談判” 。雖然杜魯門表示要謹慎對待對方的要求,其實內心早就不想打了!早在50年9月聯軍越過三八線以前,杜魯門就為聯軍在北朝鮮境內地面作戰限定了遇到中蘇軍隊就撤回三八線的條件。51年1月13日聯大通過停戰談判決議案時,雖然條件對美國不利,杜魯門也捏著一把汗投了贊成票,但這個決議案不幸被中朝拒絕了。3月20日聯軍反攻收復漢城後,杜魯門再次發表聲明:"聯合國軍欲擊退北韓及中共回三八線的主要任務已經達到。為解決朝鮮停戰及有關主要問題,特呼籲中共進行談判。” 但當時中朝軍隊正在大規模集結,積極準備第五次戰役,準備把美帝“趕下大海”,當然不會理睬杜魯門的呼籲。三十年風水輪流轉,現在輪到中蘇發出了和談信號,杜魯門終於盼來了這一天,急忙下令聯軍統帥李奇微向中朝軍隊廣播通知: 聯軍準備討論朝鮮戰爭停火問題。

朝鮮戰爭,聯軍為何在談判中,堅持堪薩斯線做為軍事分界線?

持續了一年的朝鮮戰爭終於有了和平的希望,世界軍事史上最漫長(747天)也是最艱難的談判開始了。雖然雙方都頗有誠意,但軍人們的血性還沒有熄滅,談判的過程自然是很不順利的,細節就不在這裡細談了。談判開始後不久,雙方就停戰後軍事分界線如何劃分這一問題產生了嚴重的分歧。中朝方面提出恢復戰前狀態,繼續以三八線為界 (圖1),雙方陸海空力量各自向後撤退10公里,形成一個寬20公里的非軍事區。然而,聯軍則堅持廢除三八線概念,而以雙方實際接觸線為界,建立非軍事區。當時的雙方接觸線是什麼呢? 就是聯軍早在三月份就提出的“堪薩斯”線,這條戰線西起臨津江入海口的鰲頭山,沿臨津江而上越過三八線,經漣川、鐵原、金化、華川水庫、楊口、麟蹄、東至海岸杆城以北的馬達裡(圖2)。雖然戰後有人經常拿朝鮮國土面積減少說事,但當時國土的得失並非聯軍的首要考慮。聯軍認為: 三八線是一個地理概念,這條地理線橫穿朝鮮半島幾個南北走向的山脈,截斷十二條河流、二百多條鄉村道路、八條等級公路和六條鐵路,還穿過了橫跨這條線上的無數城市與村莊,非常不利於聯軍戰後的防守。例如朝鮮西部的甕津半島,如按照三八線劃分,韓國雖可以得到甕津半島的南部,但是這塊領土三面環海,北面與朝鮮孤零零地接壤,不僅難於佈防,戰爭再次發生時連撤退守軍也非常困難。除此以外,開城市中心距離三八線僅有4公里,朝鮮戰爭爆發的當天朝軍乘坐火車就攻陷了開城,一個軍事上缺乏緩衝的城市,也是在防守上困難重重。所以聯軍寧肯放棄甕津半島和開城,而願意以臨津江為界以求得一個天然屏障。但是漢城東北方向的鐵原與金化,則是朝鮮重要的南北交通和通訊樞紐,也是中朝軍隊多次向南發起攻擊的兵站基地,所以聯軍堅持佔領這兩個地區,拒絕放棄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鐵三角”的底邊。堪薩斯線在東部的位置更為突出, 是因為東部交通條件差, 佔領杆城後可以控制具有戰略意義的24號公路,確保東部戰線的整體性和補給線的暢通。

如想保住開城和甕津半島,聯軍就必須採取大規模行動,把西部戰線推到今天朝鮮境內黃海北道的禮成江東岸。但因為談判已經開始,在談判地點板門店附近大動干戈,展開大規模軍事行動,第一在國際社會中顯得聯軍對談判缺乏誠意,第二中朝方面也絕不會接受,談判可能由此完全破裂。更重要的考慮是:即便是軍事上能夠把戰線成功推至禮成江東岸,聯軍也要為此付出代價,聯合國軍到韓國的目的是保衛韓國,而不是為韓國打鬥獲取更多的國土面積。

朝鮮戰爭,聯軍為何在談判中,堅持堪薩斯線做為軍事分界線?

堪薩斯線是聯軍在軍事上長期追求的一條線,當然也是中朝在政治上不能容忍的一條線。由於雙方在分界線問題上尖銳對立的立場,談判不得不暫停休會。8月11日聯軍首席代表喬伊中將發表聲明: 如果朝中方面繼續堅持三八線,就會關閉談判大門。8月13日朝方首席代表南日大將通過平壤電廣播臺發表聲明,如果聯軍在三八線問題上不改變立場,談判就不會有進一步的進展。然而中國則單方面認為聯軍的條件是可以接受的,聯軍雖然在東部三八線以北佔領較多土地,但都是人煙稀少貧瘠的土地,而臨津江以西聯軍讓出的甕津半島則是人口密集的富裕地區,還包括了韓國的古都—開城。8月18日中方談判代表鄧華 (志願軍副司令) 代表志願軍司令部給毛澤東寫信,信中建議接受聯軍關於分界線的劃分。但眾所周知,朝鮮戰爭不是中國說了算的,蘇聯的斯大林和朝鮮的金日成是反對接受聯軍條件的,尤其是金日成發動了一場戰爭,死了二百萬以上的人口,半壁江山成了一片焦土,最後還丟失近四千平方公里國土,實在無法接受。所以金日成對中國的這種想法表示了極大的不滿,金日成甚至對樸憲永說:“我寧願在沒有中國人的幫助下繼續進行戰爭,也不願意做這種讓步”。志願軍雖然不能單方面同意聯軍關於分界線的劃分,但也拒絕朝軍請求志願軍第13兵團調往東部,再次發起大規模戰役,幫助朝軍收復東部領土的提議。

對於此事,聯軍方面也不是鐵板一塊:韓軍對分界線按照堪薩斯線劃分也不滿意。1)韓國丟失古城開城,有些沒有面子;2)丟失甕津半島;3)軍事分界線距離漢城僅僅45公里,使得韓國首都缺乏戰略緩衝。因為聯軍談判前曾有計劃在西部戰線發起攻擊,越過三八線奪取禮成江以東的地區, 所以韓國一時轉不過彎來,迫切希望聯軍能夠按計劃執行這個行動方案。據韓1師前任師長白善燁回憶,該師為此計劃做了周密的安排,準備北上時一馬當先。但是如同另一方面,主宰朝鮮戰爭機器的是美國而不是韓國,美國人打仗好比做生意,首先考慮的是要盈利。發起大規模的進攻無論勝負死的主要是美國兵,為韓國多佔領土地而流血? 美國人是絕對不幹的。

談判停頓後,聯軍又發起了局部攻勢,西部越過臨津江,中部奪取了亥安盆地,東北直逼高城,戰線以平均每月2公里的速度向北推進,多得了約600平方公里的土地。10月底,斯大林終於同意放棄三八線的劃分,金日成也看到繼續堅持下去將對自己更加不利,雙方又坐回了談判桌。1951年11月27日, 經過4個多月18次正式會談,37次小組會議,14次參謀會議, 65次激烈的辯論,中朝終於做出讓步,放棄堅持三八線為界的非軍事地區。雙方達成協議:1)以實際接觸線為軍事分界線,雙方各由實際接觸線後退2公里,以建立非軍事區。2)如停戰協定在本協議批准30天內簽字,所確定的軍事分界線和非軍事區不再予以變更。3)如30天內停戰協定尚未簽字,則按將來實際接觸線修正軍事分界線和非軍事區。

後來雙方又因為戰俘問題產生對立,停火談判再次陷入困境,最後的一年半里戰線又有所變動, 所以最後的結果堪薩斯線不完全是軍事分界線,然而它卻正是最接近戰爭結束後交戰雙方所劃定的“軍事分界線”的一條線(圖3)

朝鮮戰爭,聯軍為何在談判中,堅持堪薩斯線做為軍事分界線?

圖1, 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前的三八線

朝鮮戰爭,聯軍為何在談判中,堅持堪薩斯線做為軍事分界線?

圖2, 1951年7月(停戰談判開始時)

朝鮮戰爭,聯軍為何在談判中,堅持堪薩斯線做為軍事分界線?

圖3, 1953年7月 (停戰談判結束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