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動干戈,「戈」並非電視劇里那麼用,配上戰車堪稱「人頭收割機」

古代戰爭方式與生產生活方式是密切相關的。弓箭、矛、斧、刀等等這些武器形式在原始社會就出現了,那時候還沒有發生農牧業分工,所以無論農耕民族還是遊牧民族都會使用這些武器。

大動干戈,“戈”並非電視劇裡那麼用,配上戰車堪稱“人頭收割機”

農牧業分工形成之後,以“精耕細作”著稱的華夏民族就產生了一種自己的個性化兵器——“戈”。重點提起這種兵器是因為它在中國文化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到今天漢語裡指代戰爭還經常使用這個字,比如“大動干戈”、“化干戈為玉帛”、“枕戈待旦”、“金戈鐵馬”、“反戈一擊等”。“戈”這樣兵器特別有農耕色彩,因為它就是從鐮刀來的,這種兵器一直從商代流行到西漢。

電視劇《三國演義》裡還能看見大量士兵使用長戈,其實這就不準確了。一來這個兵器西漢就已經不流行了,漢武帝的戰爭策略是用匈奴的辦法打匈奴,所以武帝時期開始漢軍基本摒棄了傳統作戰模式。此外電視劇裡戈的使用方法也是錯的,裡面群眾演員使“戈”的方式和使“矛”差不多。其實仔細看就會發現“戈”這個東西的刃是朝裡對著自己的,步兵對戰基本是面對面,要想把這個東西伸到敵人腦後再勾回來,似乎很不方便,古人怎麼會傻到用這種東西去打仗?其實這個東西就不是步兵用的,“戈”發揮它威力的舞臺是在戰車上。

大動干戈,“戈”並非電視劇裡那麼用,配上戰車堪稱“人頭收割機”

戰車是中國古代的一種“豪華”兵器了(特別是春秋戰國一個國家國力的強盛都以戰車數量來衡量,可想而知戰車的地位),它的地位就跟二戰時候的坦克一樣了,只不過它是畜力的,用馬拉。

一輛戰車的標配就是一名負責操控馬匹的“馭手”,一名負責遠程攻擊的弓弩手,還有一名就是“戈”手(也有配兩名弓弩手或者兩名戈手的戰車)。這個可以去西安的秦兵馬俑看看。

大動干戈,“戈”並非電視劇裡那麼用,配上戰車堪稱“人頭收割機”

當戰車衝入步兵陣時,將長戈從側面伸出,不必揮舞握住就好,憑藉著馬車的動能戈運行軌跡上的一大串腦袋就都割下來了,實戰當中簡直堪稱“人頭收割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