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訓:拿起即是放下,捨去便是得到

有一句禪語說:“憂生於執著,懼生於執著;凡無執著心,亦無所憂懼。”



1

坦山和尚從小就勤奮好學,遍覽佛家經典,雖然年紀輕輕,卻悟道頗深。

一天,坦山帶著徒弟一同前去拜訪一位佛門大德,那位高僧住在數十里之外的一座山上。正值十月,天空還飄著帶著涼意的秋雨,師徒二人冒著風雨一路前行。

走著走著,徒弟突然站住了,兩眼直直地看著前方,就像被人施了定身法似的。坦山順著他的目光望去,只見遠處的路邊站著一位年輕的姑娘,她站在雨中,渾身都被雨淋溼了,衣服緊緊地貼在身上,難怪徒弟吃驚得發呆呢!

這位姑娘此刻秀眉微蹙,面露難色,原來她被面前的一條溪流擋住了去路,她無法跨過去,正在那裡發愁呢!

坦山和尚大步走上前去說:“施主莫急,貧僧前來相助!”最後經過協商,坦山將那女子背過小溪,在女子的感謝聲中淡然地繼續趕路。

一路上,徒弟悶悶不樂地跟在坦山和尚的身後,一句話也不說。

臨近黃昏的時候,雨終於停了,他們找到一個小客棧投宿。當坦山和尚洗完腳準備上床休息時,小和尚終於按捺不住了,他說:“我們出家人不應該接近年輕貌美的女子,您怎麼可以揹她呢?”

“誰?哪個女子?”坦山和尚愣了一下,隨後微笑著說,“噢,原來你是說我們路上遇到的女子。我早就把她放下,難道你還沒放下嗎?”

很多時候,我們會自尋煩惱,糾結於許多早該放下的事物,讓它成為人生道路上的重擔。


2

《道德經》說:“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有時候,過於貪婪而選擇的負重前行,反而會讓我們難以抵達終點。

唐代文學家柳宗元的寓言作品《蝜蝂傳》中,就描述了這樣一種生物——

蝜蝂是一種善於背東西的小蟲。它在爬行中遇到東西,就抓取過來,仰起頭揹著它們。揹負的東西越來越重,即使非常疲乏勞累也不停止。

它的背很粗糙,因而物體堆積不會散落,最終被壓倒爬不起來。有時人們可憐它,替它除去背上的物體。

可是如果它還能爬行,就像原先一樣抓取物體。它又喜歡往高處爬,用盡了它的力氣也不停止,直至跌落到地上摔死。

如今世上那些貪得無厭的人,見到錢財就不放過,用來增加他們的家產,不知道財貨會成為自己的累贅,還只擔心財富積聚得不夠多。

等到他們壞了事栽了跟頭,有的被貶斥罷官,有的被流放到邊遠地區,這也夠痛苦的了。一旦再被起用,他們仍不肯悔改,成天想著提高自己的官位,增加自己的俸祿,而且變本加厲地貪取錢財,因而面臨著從高處摔下來的危險,看到前人由於極力求官貪財而自取滅亡也不知引以為戒。

這些自行負重,且不願捨棄的人,即使他們的外形看起來龐大,自稱為萬物之靈長,可是智慧卻和蝜蝂小蟲一樣,終將被自己拿起的那些東西壓倒


3

佛法說:“世間諸災害,怖畏及

眾生,悉由我執生,留彼何所為?”

最重要的並不是“得不到”和“已失去”,而是眼前你所擁有的。放下,不掙扎停留於過去,拿起把握目前與當下的決心,不斷向前;捨棄那些無常變化,去的只管去了,得到初心所求,堅定無疑地走出自己的道!

《道德經》上講:“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及吾無身,何患之有?”也是這個道理:很多時候,放下即是拿起,捨去便是得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