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的脊樑,無名的英雄!一生志在收復河山,無愧於大丈夫

安史之亂是唐帝國由盛轉衰的一個重要節點,自此唐帝國無力西顧,導致河西一片陷於吐蕃之手。


近一百年之後,出現一個偉大人物,敦煌起義,三四年間便收復淪陷已久的十一州,光復河西,重納大唐版圖。

這個偉大人物就是張議潮,一個冷門卻絕不忘記的中國脊樑。

張議潮出生於799年,這時河西走廊已淪陷於吐蕃之手近50年了,孤懸於外。張年輕時期,意氣風發,決心效仿霍去病衛青,立下誓言“不驅吐蕃,誓不成家”。

可惜,理想是豐滿的,現實卻是骨感的。當時唐王朝內憂外患自顧不暇,國力衰弱。張議潮儘管做了諸多準備和努力,無奈人單勢孤,僅僅依靠民間力量完全不具備抗衡實力強大的吐蕃的資本。張議潮無奈卻不甘心,他知道要黎明的到來,必須經歷一段長時間的黑暗。如今之計,唯有保存實力,暗暗蟄伏,等待時機。

這一等,就是50年。“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歲月侵蝕的僅僅只能是張議潮外在的軀殼,而他的雄心壯志卻在歲月的敲打下越加堅定飽滿。

在848年的一個夜晚,張議潮的一把火炬,照亮了反抗吐蕃重奪國土的起義大旗,一時間敦煌以及淪陷區域漢民族同胞紛紛響應,投入起義大潮之中。50年後的張議潮壓抑不住自己的恢復河山的迫切的心,他決定以區區敦煌一地對抗整個吐蕃帝國了。

起義之後,張立馬派出10支信使隊伍前往長安通報敦煌起義的消息,可惜其中9支被吐蕃人追殺殆盡,唯一一支在經過兩年時光才順利抵達長安,一路奔波勞累心酸,自不待說。但是,令他們更心酸卻是唐帝國的冷淡回應:無力援助。堅強的信使終於絕望地留下了熱淚,難道上天是要捨棄唐子民嗎?捨棄張議潮將軍嗎?

未來他們不敢想象,因為他們只能看到無窮的黑暗,濃的化不開。

中華民族不信鬼神,不信仙佛,他們堅信地只有天道,何謂“天道”,易經有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這就是天道——自強不息。張議潮和起義大軍就是憑藉這種神擋殺神佛擋殺佛的無上信念,縱橫吐蕃、吐谷渾、回鶻、口昷末之間,居然收復了11個州,沙州(敦煌)、瓜州(安西)、伊州(哈密)、西州(吐魯番)、河州(臨夏)、甘州(張掖)、肅州(酒泉)、蘭州、鄯州(青海樂郡)、廓州(青海化隆)、岷州(甘肅岷縣),還包括新疆東部、青海、甘肅大部。

867年,張議潮率領起義軍終於到達了他心中的聖土——長安,在此終老。

華夏的脊樑,無名的英雄!一生志在收復河山,無愧於大丈夫

這是敦煌莫高窟156窟壁畫,張議潮將軍統軍出行圖,今人看來,亦會為這等熱血英雄灑下熱淚。

牧羊驅馬雖戎服,白髮丹心盡漢臣。英雄已逝,傳奇依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