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點心酸,倆孩子沒回家,天津高奶奶畫了一桌「團圓飯……

今天是中秋節,不少網友都在朋友圈曬團圓飯。大夥兒的團圓飯都是這個樣子的。↓


有點心酸,倆孩子沒回家,天津高奶奶畫了一桌“團圓飯……


或者是這個樣子的↓

有點心酸,倆孩子沒回家,天津高奶奶畫了一桌“團圓飯……


但是這樣的“團圓飯”你見過嗎?↓

有點心酸,倆孩子沒回家,天津高奶奶畫了一桌“團圓飯……


網友們納悶了,這不就是一幅畫嗎?

對,這就是一幅中秋家宴圖,名為“心心相映”,出自塘沽一對老夫婦之手。因為老人的兩個兒子一個工作太忙有任務,另一個則在出差,老人體諒子女工作的不易,又不想浪費食物,就畫了一幅中秋家宴圖,在圓了家人團聚心願的同時,也希望子女們安心工作,不要牽掛他們。

畫的作者是誰?

有點心酸,倆孩子沒回家,天津高奶奶畫了一桌“團圓飯……


高奶奶

這幅中秋家宴圖的創作者是塘沽75歲的高奶奶。

高奶奶的老伴、今年79歲的楊廣茂老先生曾是抗美援朝時的一名醫務兵,而高奶奶自己,也曾在新疆從軍二十多年,是當時核試驗部隊的一名醫務人員。1958年,楊廣茂被派往新疆馬蘭核試驗基地建設醫院,也就在這個過程中,夫婦倆相遇、相知,最終走在了一起。

有點心酸,倆孩子沒回家,天津高奶奶畫了一桌“團圓飯……


高奶奶和老伴

曾經的從軍生涯,讓兩位老人格外理解團圓的不易。“我們的五一節、中秋節、甚至春節,經常是在部隊度過的。”高奶奶說,她在部隊時休了二十四次假,每次媽媽都問能不能春節回家,她每次都不知道怎麼回答。在忠和孝之間,他們選擇了對祖國、對部隊的忠誠。

這桌“團圓飯”有啥寓意?

有點心酸,倆孩子沒回家,天津高奶奶畫了一桌“團圓飯……


老伴在下廚

高奶奶

“之所以把這幅圖命名為‘心心相映’而不是‘心心相印’,是因為‘映’中的‘日’代表了圓月,寓意中秋,而右邊的‘央’則是‘中央’的意思,代表了我和老伴兒,我們希望兒孫們可以圍繞在我們周邊,跟我們團聚,有著兒孫繞膝的意思。”

高奶奶告訴記者,圖中的栗子代表的就是兒孫們,而核桃則寓意闔家團圓,和和美美。最後再把它們和月餅一起擺成心形的樣子,是希望一家人可以齊心協力。

有點心酸,倆孩子沒回家,天津高奶奶畫了一桌“團圓飯……


高奶奶和老伴

高奶奶說,兒子兒媳都特別孝順,以前不管是過中秋節,還是其他節日,一大家子都可以聚在一起。但是今年情況比較特殊,因為兒子們工作繁忙,出差的出差,加班的加班,沒有辦法一起團聚。作為老人,他們的心裡雖然稍微有一點遺憾,但是也可以理解兒女,內心也是十分支持兒子們的工作。

高奶奶

“過中秋節,團圓飯很重要,但是做太多的菜,家裡就我和老伴兒,也吃不了太多,容易浪費了。”

高奶奶說,後來一合計,她就想到了自己畫一幅 中秋家宴圖,在圓了自己家人團聚、兒孫繞膝心願的同時,也希望子女們安心工作,不要牽掛他們。

高奶奶

“兒子中秋節前一天忙著加班,還專門過來給我們送酒,老是惦記著我們,我們做老人的,也應該讓子女們安心,他們能來,我們就很高興,實在太忙來不了,我們也能理解。”

看了這個故事,你是不是有點感動?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關於中秋節,你有怎樣的記憶?你是怎麼過的?時報粉絲們紛紛發言。

網友“一路向北”↓

這個中秋打算回家,什麼都不做,就和爸媽好好在一起待上幾天。記得去年中秋老爸打電話跟我說:”你媽問你中秋能回來不?”我當時哭笑不得——你自己問我回不回去不就得了,還要說我媽問。笑過以後忽然就莫名傷感起來,孩童時候的中秋,月餅都是珍品,只用來送親友,自己能沾上嘴的實在少,一塊月餅切成好幾塊家人分著吃,那時候最開心的就是吃到一種叫”冬瓜糖”的餡,透明狀,很甜,我和妹妹都會把它們從月餅裡挖出來,包括長輩的也不放過,然後視如珍寶地慢慢品嚐,甚是歡喜。那時候月餅是少的,但是歡樂是多的。近三年來,自己回家的次數屈指可數,每次都是匆匆回匆匆去,跟家人在一起的時間少的可憐,就連過年也不能湊齊一家人,工作以後就更不用說了。今年中秋本來未曾打算回家,在外一個人習慣了,節日無非是杯籌交錯,然而對於我來說,這樣的日子從來都是隻多不少,大城市的生活壓力重重,狂歡以後都是孤獨,親情的關懷有時候更讓自己不安。漸漸才發現,到了這個年紀,他們需要的並不是這些了,就像這月餅,如今日子不像從前,餅可以多,但是歡樂卻不是那般濃,他們缺失的不是物質,而是陪伴,而這種機會正在隨著時間的流逝逐漸減少,終有一天不能再有。 所以,今年中秋,我一定會回到家鄉,,和爸媽一起,圍坐桌前,聊聊以前的生活,一起吃著月餅仰望一輪明月。中秋將至,祝所有在外打拼的人們都能找回最初的愛,心安便是歸處。

網友“江湖”↓

記憶中兒時的中秋是一個僅次於過年十分重要的日子。無論人們工作多忙多遠,中秋節是一定要回家團聚的。記憶中至少有三件事令我對中秋節十分期待,一是有一頓肉吃,二是有月餅吃,但直至現在,記憶中最深的還是“壘寶塔、拜月亮公公”的這項傳統活動。中秋節那天,我們小孩就成群結隊地去各地找磚頭或石頭,各自在自己的家門前壘寶塔,晚上各自拿著月餅去拜月亮公公。當然還有許多天真和可愛的記憶,有的小孩自己把月餅咬一口後告訴大人或小夥伴們說是給拜月亮公公的時候給月亮公公吃掉了…說到月餅,其實我並不偏愛餅類食物。但莫名地就是對月餅情有獨鍾。幼時月餅口味不多,但餅盒精緻好看。家裡有木盒的,一層層,遠非如今的盒子可比的美妙。小時候家裡長輩會限制不讓多吃,於是常常裝作還未醒來,然後趁著奶奶去菜市場的時候翻箱倒櫃的找月餅,偷偷塞進書包裡。後來月餅的味道越來越多,盒子也是各種各樣,但總覺得少了小時候的舒適。一如既往的喜愛,但再也回不到那種深夜裡開始想著如何瞞著長輩找到月餅,又害怕又刺激的快樂了。 隨著年紀的增長,越是臨近中秋節,我越能感覺到一種思念家鄉的感覺,這種感覺難以用言語去形容的,見過了許多人,走過了許多城,想法變得更加成熟,我才發現無論是城裡城外,都總有一樣的月光,一樣思念故鄉的感情。

網友陳女士↓

因為家就在本地,天天都能看見父母,所以中秋節的意義並不是那麼強烈,因為天天都能團圓啊。可能只有不在家的時候,在外面過節時候,思鄉的情感才顯得格外醇厚,大概是所處的地方決定了情感的走向吧。

大學第一年的中秋在杭州,至今都印象深刻。剛到杭州,父母歸津,正是八月十五,一邊學校操場溜達一邊掉眼淚啃月餅,感覺那年的月光格外清冽。

還有一次是婚後回河南婆家,趕上中秋,想起津城的父母老兩口,心理也是格外酸楚,那年中秋雲層太厚,還沒有看見月亮 。

所以我說,不在家的日子,過中秋便格外的有儀式感。不過誰在乎呢,陪伴父母的日子更為重要。

網友“訾·麥兜”↓

要說中秋節還是小時候的味道濃。現在記憶裡有印象的是走親訪友。每次過節,舅舅騎著自行車幾十公里,來家裡,會帶來月餅,那種月餅都是五仁的,青紅絲,酥皮。用蠟紙包裝,然後八個一摞,外面再包一層蠟紙,就這麼一桶,非常的甜蜜。現在看到這樣的,嘴裡就是甜的,可是現在超市裡這種包裝的都寫著“鹹肉”。至今我還是認為五仁是最好吃的月餅! 今年中秋不能陪家人一起過了,因為要在單位值守。身為國家工作人員,為大家的幸福平安而犧牲自己的假期,也是很榮耀的!

網友“blue”↓

最快樂的中秋記憶都是在外婆身邊。手拉著手排排坐,賞月的同時吃吃月餅,喝喝茶,聊聊生活,聊聊心事。哪怕做著最平常的事,但只要在她身邊一分一秒,都感覺滿滿幸福!80後的小時候,月餅口味也只有五仁、豆沙和叉燒三種口味,但是我最愛的還是豆沙味!因為它口感很絲滑,甜而不膩,像外婆給我的愛一樣細膩!如今每次看到月亮都格外想她。外婆屬兔,聽說過月兔的故事,看月亮時彷彿能看見屬兔的外婆。從我一出生,就在外婆的臂彎下長大,她陪伴了我所有的成長。她是特別有人格魅力的長輩,無私,博愛!總把最好的留給我們小輩,對自己卻很吝嗇。她老人家可以一大早出去從東邊市場跑到西邊市場,為的就是給我們買幾份合我們口味的早餐,而她自己永遠吃粉乾和麵條。每次叫她吃,她永遠說,我喜歡吃粉乾和麵條!永遠是奉獻所有……在她最後的時光,只要她清醒時看著我就會對我笑,永遠忘不了那一幕,她用僅有一點知覺的手,用盡全力抓住我的手,不肯放開!

網友“惑”↓

月亮升起的剎那, 鄉里鄉間的街坊, 圍坐在村裡的院子。 沐浴著十里荷塘的秋風, 共賞三千桂子的嵐月, 暢談著瑣碎的家長裡短, 共享專屬於這個節日的美食。 小孩在街道里放肆的喧鬧, 滿滿的燈籠照亮了整個街道。 桂花的嫋嫋芬香, 嫦娥的吶吶細語, 讓整個節日充滿了歡樂與喜悅。

網友“粒粒橙”則把今年中秋節賬單曬了出來:↓

中秋月圓之日:賬單分享給大家,生活條件好了,中秋佳節不再是大魚大肉吃了,反而是什麼健康吃什麼。買了一條魚,30元!兩桶月餅(棗泥餡,黑芝麻餡)54元。青菜一把5元,一袋麵粉75元,羊肉餡兩斤60元,粉絲一袋15元。牛骨頭10斤,共260元。還有孝敬父母的1000元!祝2018年中秋月圓人圓共團圓!中秋節快樂!

這個中秋節,你是怎麼過的?你家團圓飯是什麼樣的?歡迎留言和我們互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