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情緬懷張鴻傑老師:沒有學位的大學者 沒有職稱的大專家

深情緬懷張鴻傑老師

沒有學位的大學者 沒有職稱的大專家

深情緬懷張鴻傑老師:沒有學位的大學者 沒有職稱的大專家

時光荏苒,日月如梭。張鴻傑老師離開我們已經三年了!時瑞寶先生給我發來了《時瑞寶在張鴻傑先生追思會上的發言》稿,題目是《師恩難忘 永受教益》。我看過之後,很受感動,立刻回覆:

寶弟你好,你的《追思發言》我拜讀了,非常好!一篇“師恩難忘 永受教益”的追思發言,崇敬、思念、緬懷之情貫通全篇。一聲“想念您,張老師!”發自肺腑,句句深情,情深入骨。張老師離世時我在外地,莫能給張老師送葬,這次追思活動我一定要參加。請幫我聯繫,追思會具體安排在哪一天?請提前告知我。

深情緬懷張鴻傑老師:沒有學位的大學者 沒有職稱的大專家

給寶弟回信之後,我每天都在想,在張鴻傑老師的追思會上,我將說些什麼呢?張老師1937年出生,2015年8月10日離開了我們,享年七十有八。1952年參加工作,“文革”中曾受衝擊。評定職稱時,因為沒有大學文憑,說他是非專業幹部不能參評;實際工作時,乾的卻是專業幹部也不見得能幹好的專業工作。如此不公,張老師胸襟海量,不計較個人得失,越幹越起勁。退休之後,仍退而不休,筆耕不輟。前後累計,紮紮實實工作了63年。張鴻傑老師的一生,是坎坎坷坷的一生,也是光彩亮麗、積極奮進的一生。既是平常人的一生,更是勤奮睿智,多才博學,成果累累的一生。我完全贊同瑞寶弟對張老師公正、準確、專業、到位的評價。張老師對咸陽地名學、方誌學、金石學、天文學的貢獻,一定會隨著時間的推移更顯得厚重紮實。我不打算全面展開,謹從以下兩件事追思緬懷。

深情緬懷張鴻傑老師:沒有學位的大學者 沒有職稱的大專家

其一,從現代學者的角度考量,張鴻傑老師是咸陽地區第一位研究考證歷史地名的專家。《細柳棘門考》是其發端。那是1983年,張老師完成了《細柳棘門考》,發表在《咸陽文物考古論叢》第二輯上。文章首先引用文獻概說了公元前158年,西漢文帝后元六年“匈奴侵邊”,來勢兇猛的大背景。漢文帝除派令免、蘇意和張武三人率領三支軍隊赴邊關迎擊敵人外,還在長安城的東、北、西三面屯兵防守,分別“以宗正劉禮為將軍,軍霸上;祝茲候徐歷為將軍,軍棘門;以河內太守周亞夫為將軍,軍細柳,以備胡”。以此作為確保長安城安全的第二道防禦措施。霸上、棘門、細柳,這三個著名的歷史地名中,後兩個位於咸陽境內。張老師以《細柳棘門考》為題,深入系統地考證研究了這兩個歷史地名,明確劃定了“荊門”、“細柳”與秦咸陽城、漢長安城的地理座標關係,確定了它們在現代地圖中的地理位置。這是現代咸陽人第一次深入考證研究這兩個位於咸陽境內的歷史地名。尤其是關於“細柳”的地望,雖然歷史記載不少,但註解繁多,地望相左。主要有三說:1、“細柳”在長安“昆明池南”之說;2、細柳“在萬年縣東北”之說;3、細柳“在咸陽”之說。張老師的最大貢獻就是,在古人們關於“細柳”位置爭論不已的情況下,睿智地提出了“柳中說”和“禦敵方向說”,把“細柳”地望定在了咸陽縣境內的渭河之北。

深情緬懷張鴻傑老師:沒有學位的大學者 沒有職稱的大專家

“柳中說”最充足的證據就是秦時的“柳中”與漢代周亞夫屯兵之“細柳”同屬一地,只是不同時代對同一地點的不同稱謂而已。顏師古在《漢書?樊酈滕灌傅靳周傳》樊噲“攻趙賁、下郿、槐裡、柳中、咸陽”句後注曰:“柳中即細柳地也,在長安西”。既然“柳中”之地在渭北,“細柳”與“柳中”同地,亦當在渭北。如果說“柳中”(細柳)不在渭北而是在渭南,樊噲軍隊在打完槐裡章邯軍之後,就可直攻咸陽城,完全沒有必要開打“柳中戰役”。

“禦敵方向說”最充足的證據就是:從禦敵方向上說,匈奴軍隊兵分兩路,自“雲中”、“上郡”進攻長安。禦敵方向為長安的西、北兩面。為保衛京城長安的安全,漢文帝才把周亞夫的軍隊部署在長安城西、渭河北岸的“細柳”,再加上北面“棘門”、東面“霸上”的駐軍,在長安城東、北、西三面形成了一個弧形的防衛圈。若把“細柳營”設在“昆明池南”,即漢長安城之南,從道理上講不通。

深情緬懷張鴻傑老師:沒有學位的大學者 沒有職稱的大專家

以“細柳”位置為座標基點,關係到漢“西渭橋”的位置,關係到“細柳倉”、“細柳觀”等一系列漢代建制位置的確定。1983年張老師在寫《細柳棘門考》時,沙河古橋遺址、“百萬石倉”遺址還沒有發現。張老師當時把“細柳”定位在今咸陽市以東五里,完全受限於考古資料的欠缺,無理由不採納三本明清《咸陽縣誌》的記載。我們完全可以理解他在開展這個課題研究時之艱難。十幾年後,沙河古橋遺址發現並進行了大規模發掘;“百萬石倉”遺址發現並在配合西寶高速公路建設時,作了小範圍發掘,很多考古資料指向“細柳”遺址就在兩寺渡、過塘村一帶。為此,我在寫《灃橋渭橋辯》時,我還請教過張老師。他也贊同“西渭橋”遺址、“細柳倉”遺址等似應在兩寺渡、過塘村一帶。此後,時瑞寶、張德臣、王維坤、辛德勇、李建超等先生陸續撰文,都把西渭橋遺址定位在在兩寺渡、過塘村一帶。這就是地名考證、歷史研究的艱難過程。今後,無論有多少人研究這個課題,誰也取代不了張老師作為先驅者,開闢了“棘門、細柳”專題研究之先河。

深情緬懷張鴻傑老師:沒有學位的大學者 沒有職稱的大專家

其二,張鴻傑老師是一位聰敏而又單純的沒有大學文憑、沒有學位的大知識分子是一位沒有專業職稱的能坐得住冷板凳認真讀書、深入研究的大專家;是一位胸懷坦蕩、善於交流、樂於專業傳授的好師長。2014年的秋冬之交,我在張老師家拜訪,他很熱情地招呼我坐在書桌旁喝茶。當時,張老師坐在一個小書房內,面向窗臺擺放著一張桌子。我感覺房子有點涼,就問張老師冷不冷?張老師說,一直在寫稿子,手不閒,也不覺得冷。他當時正在給一套舊版志書編寫校注。我問張老師為啥不用電腦寫?他說“不會用”。我說,電腦有手寫版,跟在紙上寫字一樣。修改時,增字減字很方便。還可以增行減行,甚至增加段落,刪除段落,都很方便。因此,完全可以說,在電腦上寫一個字,成一個字,無須重新抄寫。張老師給我說,儘管如此,電腦還是用不慣。他還說,只要考慮好,手寫稿也無須大修改。寫成後,有人幫我打字,無須我重抄稿子。那次,張老師給我講了很多他的考證研究方法,非常坦誠,毫不吝嗇。他給我說:當歷史文獻自相矛盾、衝突無解時,就要從中跳出來,擴展思路,改變角度,另闢新徑,就有可能獲得“柳暗花明”之效。

在談到秦孝公咸陽城和秦始皇“朢夷宮”遺址時,我們還探討了為什麼渭水北移,涇水南侵的原因。總之,張老師雖然不是考古的科班出身,但他藉助考古資料,研究考古問題的思想敏銳,思路清晰,邏輯嚴謹,永遠是我最好的老師。

深情緬懷張鴻傑老師:沒有學位的大學者 沒有職稱的大專家

咸陽夫子,沒有學位大學者。

修編百志,沒有職稱大專家。

文史考證,眾人尊為活辭典。

世態不公,民心公之傳千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