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螃蟹」遇冷 市場回歸理性

時逢中秋,天高蟹肥。9月21日,陽澄湖大閘蟹開湖,不少經銷商處的大閘蟹提貨券開始發貨,“紙螃蟹”又成了中秋送禮的首選。

“紙螃蟹”即螃蟹的提貨券,消費者可以先買券,然後憑券兌換螃蟹,其性質功用與月餅券一樣。據媒體報道,今年的“紙螃蟹”儘管依然熱銷,但“空轉”的現象有所好轉,此前一度火爆的蟹券回收生意也鮮有黃牛問津。不過,高面值價格、低銷售價格仍是蟹券市場的常態。

“紙螃蟹”回收生意遇冷,顯然是好事,也是市場的一種理性迴歸。

此前有個關於月餅券的笑話,廠商印100元月餅券,65元賣給了經銷商,經銷商80元賣給了消費者A,A將月餅券送給B,B以40元賣給了黃牛,廠商最後以50元向黃牛收購。沒生產月餅,廠商賺了15,經銷商賺了15,A送人情,B賺40,黃牛賺10。廠家只需要生產月餅券就行了。這樣的笑話,用在“紙螃蟹”回收生意上,也一樣說得通,送禮人以高價購買蟹券,收禮人打折出手給黃牛,最後發券的經銷商再低價回購,螃蟹並未實際銷售,就吸了一波金。

只是,這樣操作的前提是,必須要存在大量的“送禮人”,整個循環才行得通。在以往,購買“紙螃蟹”的大戶主要是團體購買,此前據媒體報道,很多單位動輒下單幾十萬、上百萬,眼睛都不眨一下,如果是花自己的錢,顯然沒有這麼大方。

在特定的社會風氣影響下,“紙螃蟹”甚至被塗抹成品位、面子的象徵,從而成為公關佳品。前些年“紙螃蟹”回收生意為什麼火爆?無非是送出去太多,“供過於求”罷了。

“紙螃蟹”風行一時,在一定程度上方便了消費者、解決了銷售渠道的同時,也帶來很多現實困擾。一者,由於大量不計成本的團體購買、公款消費,往往容易導致螃蟹價格迅速上漲,從而抬升社會成本。

再者,“紙螃蟹”商家先收款再酌情發貨的模式,導致消費者處於被動局面,兌現過程中容易出現商業欺詐。很多消費者爆料,使用提貨券拿到的螃蟹與宣傳不符,說是4兩,但實際上只有2兩,螃蟹也根本不是陽澄湖的。前兩天一個網友的吐槽讓人哭笑不得,因為大閘蟹到貨後分量差太多,找客服,客服居然回覆,不行給您換貨,重新綁上一兩繩子再發貨。

此外,“紙螃蟹”凌空蹈虛,越來越異化為某種商品的標識,從中牟取高額利潤,也會擠壓養殖戶的利潤。

據估算,目前市面上面值為1288元的大閘蟹券,通常8只蟹,按公蟹4兩母蟹3兩各4只估算,約為170元一公斤,是批發價的4倍多,而按照禮券面值1288元來算,則是批發價的20多倍。這樣的“空轉”無疑是一場虛熱,並不利於實體經濟的發展。

如今,“紙螃蟹”大熱的狀況終於有所回落,值得肯定。這中間,最大的制約因素,恐怕是自上而下的廉政之風。近年來,各級紀檢監察部門緊盯重要時間節點,馳而不息糾正“四風”,月餅券也好,“紙螃蟹”也罷,早已不再有往日的風光。越來越高端的螃蟹產品,正在逐漸走回平民化消費路線。

這也表明,監督沒有盡頭,治理需與時俱進。對於那種變著花樣送禮行賄的行為,哪怕是藉著某種社會時尚作為幌子,只要觸碰到底線,也一樣有必要嚴格管理。只有這樣,逐步讓“紙螃蟹”市場冷卻下來,才能使螃蟹市場迴歸理性。

本文源自人民日報

更多精彩資訊,請來金融界網站(www.jrj.com.c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