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歷史·「巴蜀鬼才」魏明倫①|9歲登台唱戲,辭別校園入梨園

封面新聞記者 荀超 攝影 關天舜

/人物檔案/

魏明倫,1941年出生於四川內江人。當代著名劇作家、雜文家、辭賦家。被譽為“巴蜀鬼才”。代表作有《易膽大》、《四姑娘》、《潘金蓮》、《夕照祁山》、《中國公主杜蘭朵》、《變臉》、《巴山秀才》、《歲歲重陽》等一批在國內外有影響戲曲文學戲本。其中,《易膽大》與《四姑娘》破例雙雙榮獲1981年全國優秀劇本獎,《巴山秀才》再獲1983年全國優秀劇本獎,“連中三元”,劇壇罕見。尤其《潘金蓮》1985年問世,引起社會各界大討論,餘波迴盪十餘年不止。魏明倫在雜文和辭賦方面也造詣頗深,2012年被授予巴蜀文藝獎終身成就獎。

口述历史·“巴蜀鬼才”魏明伦①|9岁登台唱戏,辞别校园入梨园

“巴蜀鬼才”魏明倫

魏明倫的家在市中心一幢26層高的複式單元裡,門口上書“魏府”,大氣十足。推門進去,書香之氣鋪面迎來:電視牆右側,賈平凹手書“蜀中大鬼”,左側馮驥才題詞“巴山秀才”,中間橫幅“董狐筆”,字大如鬥,落款黃苗子,意贊魏明倫秉筆直書。順著客廳,走廊兩側,韓美林、範曾、吳冠中等人的真跡映入眼簾,仿若小型展廳,翰墨飄香。77歲的魏明倫略有消瘦,但他鑲邊眼鏡搭配藍色格子衫,精氣神十足,凸顯大家風範。

口述历史·“巴蜀鬼才”魏明伦①|9岁登台唱戏,辞别校园入梨园

魏明倫家中

魏明倫童年失學,9歲就登臺唱戲,賺錢養家。不同於其他人從娃娃生開始,魏明倫一上臺就是主角,“九齡童”的名號唱響川南一帶。小學只讀三年,就辭別校園入梨園的魏明倫,並未就此放棄學習,他開啟了“臺上唱戲臺下讀書”的模式,從詩經楚辭,到漢賦漢史,再到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均有涉獵。

口述历史·“巴蜀鬼才”魏明伦①|9岁登台唱戏,辞别校园入梨园

1950 年 ,9 歲的魏明倫演出《下游庵》

“當時我是臺上生旦淨末醜,臺下詩詞歌賦文,齊頭並進。”魏明倫讀書讀得很雜,不僅掌握古典文學,對現代文學、外國文學,甚至江湖上的民間文學都看。“普希金、果戈裡、托爾斯泰、高爾基等,什麼都讀,尤其對‘五四新文化運動’之後的文學比較熟悉,對當時的現代文學比較瞭解,40、50年代作家的代表作,都看過。”

口述历史·“巴蜀鬼才”魏明伦①|9岁登台唱戏,辞别校园入梨园

1957 年 ,16 歲的魏明倫自編、自導、自演《沖霄樓》

魏明倫將自己在戲曲、雜文、辭賦領域“三足鼎立”的原因,歸結為自己的三個“童子功”,一個是戲劇童子功,一個是文學童子功,還有一個運動童子功。“有童子功的人很多,從小學戲的人也不少,但同時具備文學童子功的就比較少見了,我是文學與戲劇童子功齊頭並進,同時具備的。”而“運動童子功”,則讓魏明倫“打開了眼界,過早的接觸人生,經風雨、見世面,成為一個早熟早慧的人。”

口述历史·“巴蜀鬼才”魏明伦①|9岁登台唱戏,辞别校园入梨园

青少年時期的魏明倫溫文爾雅

魏明倫感謝這些坎坷遭遇,讓他從小就具備了一種憂患意識,從小就具備一種逆向思維方式。這三個童子功,造就了魏明倫日後在戲劇、雜文、辭賦的“三足鼎立”,也湊成了他的“三獨”精神,即獨立思考、獨家發現、獨特表述。“獨立思考就是什麼都問個為什麼,因為獨立思考,不是人云亦云了,所有的獨立思考就會有獨家發現。凡是有獨家發現了,肯定有獨立思考。逐漸的,尤其是改革開放之後,我又有獨特的表述,通過獨特的表述,把我獨立思考所得到的獨家發現表達出來。”

除了“三獨”精神,魏明倫創作還有“二民”主義,即“民族”和“民主”。“我的藝術形式都是繼承保持發揚民族的,川劇、雜文、辭賦、碑文、駢文都是民族的特點,但我創作的內容是民主,都是在嚮往民主、爭取民主、倡導民主。‘二民’主義,形成了我的特色。”

【下期預告】

魏明倫12、13歲就從事劇本創作,他的創作不求多而繁,追求少而精。作品追究文學性,倡導“臺上可演,案頭可讀”。其作品《變臉》於2002年選入人教版語文教科書。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採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注:ihxdsb,報料QQ:338640571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