爛片之王的翻身仗,中國觀衆卻不買帳

《曼蒂》剛剛在北美打出名號的時候,影迷圈流傳著“爛片之王”尼古拉斯凱奇的債終於還完了這樣的話。

但是等到《曼蒂》的資源真正出現之後,它的口碑似乎並沒有那麼好,導演風格化的視聽語言設計和B級片直給的感官刺激讓中國的觀眾有些水土不服。

但是不得不說,作為一部B級片,它十分合格,甚至實現了一些超越。

《曼蒂》

爛片之王的翻身仗,中國觀眾卻不買賬

B級片

B級並不是所謂的電影分級,而是指電影的製作成本,由於不能像A級片那樣大投資大製作,這種影片總會用一些劍走偏鋒的設定吸引受眾。

於是血腥、獵奇、色情和暴力就成為了B級片的標準配置,這種感官刺激觸發了人們內心深處的原始慾望,讓人們壓抑許久的本我得到抒發,所以在西方有著大量擁躉。

爛片之王的翻身仗,中國觀眾卻不買賬

著名B級片導演艾德·伍德的代表作

這也就是為什麼B級片在中國本土會水土不服的原因,中國人的民族性是典型的東方性格,對藝術作品講求的是含蓄,而我們的全年齡觀影習慣也讓很多人潛移默化地無法接受B級片的設定

《曼蒂》在爛番茄上獲得了93%的新鮮度,MTC評分也達到82。

爛片之王的翻身仗,中國觀眾卻不買賬

爛片之王的翻身仗,中國觀眾卻不買賬

可在豆瓣評分從出資源到現在一路下跌,目前只有5.5分了。

爛片之王的翻身仗,中國觀眾卻不買賬

《曼蒂》之所以在國內口碑兩極化,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就是在它的資源出現之前太知名了,尼古拉斯凱奇主演以及國外的口碑讓人們對它的心理預期上升到了一個層級。

而作為觀影習慣還處在渴望聽到一個好故事階段的中國觀眾,故事性薄弱以及突破天際尺度的B級片讓他們感到了失望。

爛片之王的翻身仗,中國觀眾卻不買賬

凱奇式難過

氛圍塑造

導演帕諾斯·科斯馬圖斯在拍攝《迷幻黑彩虹》時就讓人感嘆他的才氣,風格化的打光和充滿創意的剪輯蓋過了影片的其他部分。

爛片之王的翻身仗,中國觀眾卻不買賬

《迷幻黑彩虹》劇照

《曼蒂》依然是一部形式主義作品(這裡不含貶義),在影片的前半程,光怪陸離的畫面沒有遵守好萊塢的現實主義打光體系。

實際上,大部分光源都是不知從何而來的,充滿了人工雕琢的痕跡,再加上慢節奏的敘事方式,大量心理鏡頭的使用,影片在伊始就讓很多欣賞者望而卻步了。

在影片開場部分,有一個驚為天人的長鏡頭,女主向男主講述自己兒時父親教自己和小夥伴虐殺八哥的灰暗故事,鏡頭跟隨女主的講述慢慢推進。

在一開始的畫面中,畫面上半部分的暖色和下半部分的冷色分庭抗禮。

爛片之王的翻身仗,中國觀眾卻不買賬

隨著女主故事的深入,鏡頭的慢慢推進,畫面裡只剩下了冷色,角色的講述與燈光的冷暖完美地結合到了一個長鏡頭裡

爛片之王的翻身仗,中國觀眾卻不買賬

爛片之王的翻身仗,中國觀眾卻不買賬

用燈光塑造氛圍的手段在影片中屢試不爽,影片的前1個小時幾乎都是風格化的打光,大片的顏色都是在為影片的表達和議論服務。

女主在路上第一次與邪教教徒們相遇時是象徵危險的紅色。

爛片之王的翻身仗,中國觀眾卻不買賬

教徒們掏出呼喚飛車黨的魔笛時是反覆閃爍的詭異的綠色。

爛片之王的翻身仗,中國觀眾卻不買賬

男女主被教徒們襲擊時是窒息與恐懼的青藍色。

爛片之王的翻身仗,中國觀眾卻不買賬

女主被打了迷幻劑後,整個畫面是不飽和的隱隱發紫象徵精神恍惚的洋紅色。

爛片之王的翻身仗,中國觀眾卻不買賬

這樣的燈光和濾鏡手段,塑造的實際上是和角色主觀情緒相對應的客觀世界,呈現給觀眾的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就是角色眼中的世界

比如首領遇見女主時是紅色的濾鏡,因為教徒們都服用了迷幻劑而且首領對女主充滿了情慾。

爛片之王的翻身仗,中國觀眾卻不買賬

而那詭異的綠色,就是教徒眼中魔笛應該有的樣子。

正是因為這些鏡頭充滿了角色們的心理情緒,所以影片肆無忌憚地運用了很多電影角色直接看向鏡頭的畫面。

一方面打破第四面牆壁的角色們直視觀眾會產生一種驚悚的氛圍,一方面也配合了充滿人工氣息的燈光塑造了一個主觀感知的客觀世界

爛片之王的翻身仗,中國觀眾卻不買賬

人們感受客觀世界的時候,往往都是主觀的,在英文中blue也有憂鬱的意思,早年有首歌叫做《你看到的我是藍色的》,也表達出了主觀世界裡的樣子。

而這部電影的前半程正是把這種主觀世界通過客觀的方式呈現了出來而已,這種不真實反而成為了另外一種主觀意義上的真實

在氛圍塑造裡不得不提的另一個形式就是導演的風格化剪輯,他用很多富有創意的蒙太奇讓觀眾連連稱奇。

比如影片一開始,頗有宿命感地把海洋—-火海——篝火用連續疊化的方式依次呈現暗示了劇情的發展與人物的命運,同時作為火焰,也象徵了無邊無際的憤怒。

爛片之王的翻身仗,中國觀眾卻不買賬

爛片之王的翻身仗,中國觀眾卻不買賬

邪教首領第一次看見女主的時候,運用了一個不斷疊化重複看見女主的主觀鏡頭,並且最後有一個模糊的定格。

加了紅色濾鏡之後,更強調了女主在邪教首領腦內揮之不去,想要將她佔有的心情。

爛片之王的翻身仗,中國觀眾卻不買賬

尤其最後的那一幀定格,在傳統的電影語言當中是很少有電影導演敢這樣去挑戰敘事的。

女主在被邪教首領洗腦的時候,兩人的對話與反應鏡頭也是別出心裁地運用了兩張臉幾乎重合的疊化進行剪輯的。

這樣剪輯既把內反拍拍出了新意同時也表達出邪教首領想要說服女主,成為教徒,並且把他當成是自己一樣對待的企圖。

爛片之王的翻身仗,中國觀眾卻不買賬

男主復仇時向深處爬去的兩個鏡頭的銜接,也是嘗試用相同的構圖來完成不同視角的兩個鏡頭的連接。

爛片之王的翻身仗,中國觀眾卻不買賬

這種炫技式的拍攝與剪輯也貫穿始終,從形式主義的角度來講,這樣的做法也無可厚非。

宗教理念

之所以說這是一部有野心的B級片是因為,除了吸引眼球的感官上的刺激之外,影片在塑造邪教徒的形象和宿命感

時,也試圖帶來一些思考。

女主喜歡的木星也好,講述的虐殺八哥的故事也好還是夢見的死掉的幼鹿,這些都充滿了象徵意義。

爛片之王的翻身仗,中國觀眾卻不買賬

男主在影片最後開車駛離的上揚鏡頭,我們看見了天空中懸著幾顆巨大的行星,彷彿那一刻他已經在木星了一樣。

爛片之王的翻身仗,中國觀眾卻不買賬

女主說,木星有著可以吞噬地球的風暴,而男主的復仇彷彿就是風暴的開始一般,在最後即使他完成了復仇,在木星的路上也象徵著風暴還在繼續。

這其中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男主殺掉邪教領袖的方式和《銀翼殺手》中複製人殺死自己的製造者的方式如出一轍,並且口中還喊著“我就是你的神”

爛片之王的翻身仗,中國觀眾卻不買賬

這是一種弒父的儀式,也是繼承,男主在復仇過程中嘗試了邪教人群所有的快感,即痛苦,毒品,菸草,殺人的快感。

他在最後一刻終於繼承了邪教領袖的使命,將這種瘋狂繼續下去。

而兩個人一開始面對侵襲的無助時也正像故事裡的八哥和夢裡的幼鹿一樣無助,那些虐殺他們的人就如同故事裡的爸爸帶著女主小時候的小夥伴們虐殺八哥一樣。

這裡爸爸就是邪教的領袖,跟隨他的小孩子就像是領袖的追隨者一樣,它在表達人是有原罪的,那原罪就是深不見底的邪惡

但是也正是因為影片對宗教理念的淺嘗輒止導致它並沒有觸及什麼有深度的命題,而僅僅在外圍徘徊了一圈。

B級片的感官刺激消解了它的思想深度,影片的後半程以復仇為主線對暴力淋漓盡致的展現沒有為宗教理念的表達服務,它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立場,是否有一個清晰明確的觀點都沒有體現出來。

爛片之王的翻身仗,中國觀眾卻不買賬

結局因愛復仇,取得了勝利彷彿是人的自由意志戰勝了宗教壓制,而充滿儀式感的鏡頭彷彿也暗示著這些壓制依舊會如影隨形,也許就是這模糊的表達讓這個B級片成為了特殊的存在。

邪教中的幾位教徒,每一個人都有著宗教意義上人性的弱點,首領的暴怒和貪婪,醬油男的暴食,白髮女的姦淫,以及時刻體現在她們身上的傲慢與懶惰。

這樣塑造出來的一群顛狂的人以服用了假藥這種理由搪塞過去也顯得有點唐突,這或許也跟B級片製作週期短,沒有時間去打磨和加固劇本有關係。

爛片之王的翻身仗,中國觀眾卻不買賬

如同文章開頭所說,《曼蒂》依舊是一部十分優秀的B級片,它對B級片傳統的繼承,大量的血漿,怪誕的人物造型,暴力的細節展示,情色畫面的植入。

如果你是一個b級片愛好者,或者抱著尋求感官上刺激的想法去看的話,這絕對是一部可以讓你看得十分開心的影片。

而如果你是帶著看一部放鬆消遣的商業娛樂片心情的話也許你會感到失望,甚至對人物行為與故事邏輯產生質疑。

但是還是那句話,不同的藝術要帶著不同的角度和立場去欣賞,即使只是為了你自己得到精神上的愉悅,也請務必這麼去做。

鋪天蓋地的差評對這部電影真的有失公允。

爛片之王的翻身仗,中國觀眾卻不買賬

講一個好故事的類型片或者已經在影史上有一定地位的藝術片都會在人群中有很高的評價。

但是很多先鋒的,實驗的,現當代影片卻備受冷漠,有很多故事性薄弱的電影,他們在

視聽語言上充滿了未知的可能性

如果我們一味的抹殺,會錯過很多本應看見的天才的傑作。

影片中有一處被稱為廢筆的橋段,我卻持有不同觀點。

在妻子被燒死之後,男主看著電視裡面平時都會放的廣告,嘴裡重複著廣告詞。

爛片之王的翻身仗,中國觀眾卻不買賬

爛片之王的翻身仗,中國觀眾卻不買賬

當他承受著失去妻子的巨大打擊的時候,世界並沒有因此而做出任何改變,還放著日常會放的廣告,講著日常會講的新聞。

這種巨大的無助感也正是一些先鋒電影的處境,所以請多一些寬容。

畢竟,敢為天下先的人,不多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