烂片之王的翻身仗,中国观众却不买账

《曼蒂》刚刚在北美打出名号的时候,影迷圈流传着“烂片之王”尼古拉斯凯奇的债终于还完了这样的话。

但是等到《曼蒂》的资源真正出现之后,它的口碑似乎并没有那么好,导演风格化的视听语言设计和B级片直给的感官刺激让中国的观众有些水土不服。

但是不得不说,作为一部B级片,它十分合格,甚至实现了一些超越。

《曼蒂》

烂片之王的翻身仗,中国观众却不买账

B级片

B级并不是所谓的电影分级,而是指电影的制作成本,由于不能像A级片那样大投资大制作,这种影片总会用一些剑走偏锋的设定吸引受众。

于是血腥、猎奇、色情和暴力就成为了B级片的标准配置,这种感官刺激触发了人们内心深处的原始欲望,让人们压抑许久的本我得到抒发,所以在西方有着大量拥趸。

烂片之王的翻身仗,中国观众却不买账

著名B级片导演艾德·伍德的代表作

这也就是为什么B级片在中国本土会水土不服的原因,中国人的民族性是典型的东方性格,对艺术作品讲求的是含蓄,而我们的全年龄观影习惯也让很多人潜移默化地无法接受B级片的设定

《曼蒂》在烂番茄上获得了93%的新鲜度,MTC评分也达到82。

烂片之王的翻身仗,中国观众却不买账

烂片之王的翻身仗,中国观众却不买账

可在豆瓣评分从出资源到现在一路下跌,目前只有5.5分了。

烂片之王的翻身仗,中国观众却不买账

《曼蒂》之所以在国内口碑两极化,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就是在它的资源出现之前太知名了,尼古拉斯凯奇主演以及国外的口碑让人们对它的心理预期上升到了一个层级。

而作为观影习惯还处在渴望听到一个好故事阶段的中国观众,故事性薄弱以及突破天际尺度的B级片让他们感到了失望。

烂片之王的翻身仗,中国观众却不买账

凯奇式难过

氛围塑造

导演帕诺斯·科斯马图斯在拍摄《迷幻黑彩虹》时就让人感叹他的才气,风格化的打光和充满创意的剪辑盖过了影片的其他部分。

烂片之王的翻身仗,中国观众却不买账

《迷幻黑彩虹》剧照

《曼蒂》依然是一部形式主义作品(这里不含贬义),在影片的前半程,光怪陆离的画面没有遵守好莱坞的现实主义打光体系。

实际上,大部分光源都是不知从何而来的,充满了人工雕琢的痕迹,再加上慢节奏的叙事方式,大量心理镜头的使用,影片在伊始就让很多欣赏者望而却步了。

在影片开场部分,有一个惊为天人的长镜头,女主向男主讲述自己儿时父亲教自己和小伙伴虐杀八哥的灰暗故事,镜头跟随女主的讲述慢慢推进。

在一开始的画面中,画面上半部分的暖色和下半部分的冷色分庭抗礼。

烂片之王的翻身仗,中国观众却不买账

随着女主故事的深入,镜头的慢慢推进,画面里只剩下了冷色,角色的讲述与灯光的冷暖完美地结合到了一个长镜头里

烂片之王的翻身仗,中国观众却不买账

烂片之王的翻身仗,中国观众却不买账

用灯光塑造氛围的手段在影片中屡试不爽,影片的前1个小时几乎都是风格化的打光,大片的颜色都是在为影片的表达和议论服务。

女主在路上第一次与邪教教徒们相遇时是象征危险的红色。

烂片之王的翻身仗,中国观众却不买账

教徒们掏出呼唤飞车党的魔笛时是反复闪烁的诡异的绿色。

烂片之王的翻身仗,中国观众却不买账

男女主被教徒们袭击时是窒息与恐惧的青蓝色。

烂片之王的翻身仗,中国观众却不买账

女主被打了迷幻剂后,整个画面是不饱和的隐隐发紫象征精神恍惚的洋红色。

烂片之王的翻身仗,中国观众却不买账

这样的灯光和滤镜手段,塑造的实际上是和角色主观情绪相对应的客观世界,呈现给观众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就是角色眼中的世界

比如首领遇见女主时是红色的滤镜,因为教徒们都服用了迷幻剂而且首领对女主充满了情欲。

烂片之王的翻身仗,中国观众却不买账

而那诡异的绿色,就是教徒眼中魔笛应该有的样子。

正是因为这些镜头充满了角色们的心理情绪,所以影片肆无忌惮地运用了很多电影角色直接看向镜头的画面。

一方面打破第四面墙壁的角色们直视观众会产生一种惊悚的氛围,一方面也配合了充满人工气息的灯光塑造了一个主观感知的客观世界

烂片之王的翻身仗,中国观众却不买账

人们感受客观世界的时候,往往都是主观的,在英文中blue也有忧郁的意思,早年有首歌叫做《你看到的我是蓝色的》,也表达出了主观世界里的样子。

而这部电影的前半程正是把这种主观世界通过客观的方式呈现了出来而已,这种不真实反而成为了另外一种主观意义上的真实

在氛围塑造里不得不提的另一个形式就是导演的风格化剪辑,他用很多富有创意的蒙太奇让观众连连称奇。

比如影片一开始,颇有宿命感地把海洋—-火海——篝火用连续叠化的方式依次呈现暗示了剧情的发展与人物的命运,同时作为火焰,也象征了无边无际的愤怒。

烂片之王的翻身仗,中国观众却不买账

烂片之王的翻身仗,中国观众却不买账

邪教首领第一次看见女主的时候,运用了一个不断叠化重复看见女主的主观镜头,并且最后有一个模糊的定格。

加了红色滤镜之后,更强调了女主在邪教首领脑内挥之不去,想要将她占有的心情。

烂片之王的翻身仗,中国观众却不买账

尤其最后的那一帧定格,在传统的电影语言当中是很少有电影导演敢这样去挑战叙事的。

女主在被邪教首领洗脑的时候,两人的对话与反应镜头也是别出心裁地运用了两张脸几乎重合的叠化进行剪辑的。

这样剪辑既把内反拍拍出了新意同时也表达出邪教首领想要说服女主,成为教徒,并且把他当成是自己一样对待的企图。

烂片之王的翻身仗,中国观众却不买账

男主复仇时向深处爬去的两个镜头的衔接,也是尝试用相同的构图来完成不同视角的两个镜头的连接。

烂片之王的翻身仗,中国观众却不买账

这种炫技式的拍摄与剪辑也贯穿始终,从形式主义的角度来讲,这样的做法也无可厚非。

宗教理念

之所以说这是一部有野心的B级片是因为,除了吸引眼球的感官上的刺激之外,影片在塑造邪教徒的形象和宿命感

时,也试图带来一些思考。

女主喜欢的木星也好,讲述的虐杀八哥的故事也好还是梦见的死掉的幼鹿,这些都充满了象征意义。

烂片之王的翻身仗,中国观众却不买账

男主在影片最后开车驶离的上扬镜头,我们看见了天空中悬着几颗巨大的行星,仿佛那一刻他已经在木星了一样。

烂片之王的翻身仗,中国观众却不买账

女主说,木星有着可以吞噬地球的风暴,而男主的复仇仿佛就是风暴的开始一般,在最后即使他完成了复仇,在木星的路上也象征着风暴还在继续。

这其中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男主杀掉邪教领袖的方式和《银翼杀手》中复制人杀死自己的制造者的方式如出一辙,并且口中还喊着“我就是你的神”

烂片之王的翻身仗,中国观众却不买账

这是一种弑父的仪式,也是继承,男主在复仇过程中尝试了邪教人群所有的快感,即痛苦,毒品,烟草,杀人的快感。

他在最后一刻终于继承了邪教领袖的使命,将这种疯狂继续下去。

而两个人一开始面对侵袭的无助时也正像故事里的八哥和梦里的幼鹿一样无助,那些虐杀他们的人就如同故事里的爸爸带着女主小时候的小伙伴们虐杀八哥一样。

这里爸爸就是邪教的领袖,跟随他的小孩子就像是领袖的追随者一样,它在表达人是有原罪的,那原罪就是深不见底的邪恶

但是也正是因为影片对宗教理念的浅尝辄止导致它并没有触及什么有深度的命题,而仅仅在外围徘徊了一圈。

B级片的感官刺激消解了它的思想深度,影片的后半程以复仇为主线对暴力淋漓尽致的展现没有为宗教理念的表达服务,它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立场,是否有一个清晰明确的观点都没有体现出来。

烂片之王的翻身仗,中国观众却不买账

结局因爱复仇,取得了胜利仿佛是人的自由意志战胜了宗教压制,而充满仪式感的镜头仿佛也暗示着这些压制依旧会如影随形,也许就是这模糊的表达让这个B级片成为了特殊的存在。

邪教中的几位教徒,每一个人都有着宗教意义上人性的弱点,首领的暴怒和贪婪,酱油男的暴食,白发女的奸淫,以及时刻体现在她们身上的傲慢与懒惰。

这样塑造出来的一群颠狂的人以服用了假药这种理由搪塞过去也显得有点唐突,这或许也跟B级片制作周期短,没有时间去打磨和加固剧本有关系。

烂片之王的翻身仗,中国观众却不买账

如同文章开头所说,《曼蒂》依旧是一部十分优秀的B级片,它对B级片传统的继承,大量的血浆,怪诞的人物造型,暴力的细节展示,情色画面的植入。

如果你是一个b级片爱好者,或者抱着寻求感官上刺激的想法去看的话,这绝对是一部可以让你看得十分开心的影片。

而如果你是带着看一部放松消遣的商业娱乐片心情的话也许你会感到失望,甚至对人物行为与故事逻辑产生质疑。

但是还是那句话,不同的艺术要带着不同的角度和立场去欣赏,即使只是为了你自己得到精神上的愉悦,也请务必这么去做。

铺天盖地的差评对这部电影真的有失公允。

烂片之王的翻身仗,中国观众却不买账

讲一个好故事的类型片或者已经在影史上有一定地位的艺术片都会在人群中有很高的评价。

但是很多先锋的,实验的,现当代影片却备受冷漠,有很多故事性薄弱的电影,他们在

视听语言上充满了未知的可能性

如果我们一味的抹杀,会错过很多本应看见的天才的杰作。

影片中有一处被称为废笔的桥段,我却持有不同观点。

在妻子被烧死之后,男主看着电视里面平时都会放的广告,嘴里重复着广告词。

烂片之王的翻身仗,中国观众却不买账

烂片之王的翻身仗,中国观众却不买账

当他承受着失去妻子的巨大打击的时候,世界并没有因此而做出任何改变,还放着日常会放的广告,讲着日常会讲的新闻。

这种巨大的无助感也正是一些先锋电影的处境,所以请多一些宽容。

毕竟,敢为天下先的人,不多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