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禧攻略》所言非虛 古人真的製作「冰箱」消暑?

過去幾天,颱風帶來的降雨澆滅了南方多地的高溫,多地“避暑”成功!不過現在仍在三伏天中的末伏(8月16日--8月25日),這短暫的清涼註定靠不住哈~

《延禧攻略》所言非虚 古人真的制作“冰箱”消暑?

今明兩天,南方雨水進一步減弱,高溫天氣開始迅速發展增多。從四川盆地到長江中下游多地會被高溫籠罩,尤其是四川東部、重慶、湖南、湖北、江西、江蘇等地高溫盛行。省會級城市中杭州、長沙、南昌、重慶等地35、36℃左右的最高氣溫頻頻出沒。

高溫回頭怎麼辦?古人的消暑妙招歡迎瞭解一下!

隨著《延禧攻略》的熱播,劇中的宮廷飲食&避暑養生方式也備受關注:

魏瓔珞製作的“水果冰箱”大受歡迎。

乾隆皇帝為解暑邊看書邊食用大量冰葡萄後喝茶,刺激腸胃導致腹瀉。

《延禧攻略》所言非虚 古人真的制作“冰箱”消暑?

《延禧攻略》劇照

其實,這個“水果冰箱”就是古時的冰鑑。早在《詩經》中,古人就有“鑿冰沖沖”冬儲冰夏用的技巧;搖風、草帽、冰米酒等納涼物品和消暑飲品都成為古人的寵愛。此外,熱愛大自然,倡導人和自然和諧相處的古人,還喜歡結伴而遊,在清淨的大自然中飲酒作詩、消暑納涼。

鑿冰沖沖,冰從何來?

電視劇《甄嬛傳》裡有這樣一個場景:炎炎夏日,華妃身旁總有一個裝滿冰塊的大缸,裡面的冰塊化了再添新的,有時候還有冰鎮的水果吃。雖然劇情可能是虛構,但是,在沒有使用冰箱和冰櫃的古代,王公貴族使用冬儲的冰塊來納涼確是事實。而在清代宮廷就已經普遍使用花梨木、紅木等材料做成的“冰桶”,將冬天窖存的冰塊放置其中,吸收室內的暑氣。

《延禧攻略》所言非虚 古人真的制作“冰箱”消暑?

冬日鑿冰

《詩經·國風·豳風·七月》中有“二之日鑿冰沖沖,三之日納於凌陰”,通俗地說就是“十二月鑿冰沖沖,正月搬進冰窖中”。可見,夏季消暑是重要用途之一。1978年湖北隨縣曾侯乙墓出土的戰國銅冰鑑,可以用作冰鎮食物、酒,算是世界上最早的冰箱雛形。

考慮到從冬天到夏天,冰塊會有損耗,因此存儲的冰量大約是需要用量的三倍。唐代的深井貯冰法則不同,在底下打一口粗深的旱井,規制在八丈深以下,然後將冰塊倒入井內,封好井口。夏季啟用時,冰塊如新。

到了隋唐時期,隨著深井貯冰法等新方法的誕生,天然冰塊的存儲效率大大提高,民間開始有商人藏冰。儘管如此,“長安冰雪,至夏月則價等金璧”,冰塊價格之昂貴,普通百姓很少有人消費得起。

《延禧攻略》所言非虚 古人真的制作“冰箱”消暑?

世界上最早的“冰箱”——冰鑑 圖片來源:《延禧攻略》劇照

真正使“冰爽一夏”的福利為民間享用,得歸功於硝酸鉀。唐代末期,人們無意間發現了“硝石”,它溶於水後會吸收大量熱量,製冷效果足以讓水結冰。

而後,冰塊逐漸變得平民化了。《東京夢華錄》記載,宋代都城多見“當街列床凳,堆垛冰雪”,出售“冰雪甘草湯”“冰雪冷元子”等各類。到了清朝,《大清會典》規定,“如藏冰不敷用,從市採買”。位於北京市西城區的冰窖口衚衕,因其地原有清代內宮監冰窖而得名。

說到這裡,不得不提幾乎可以稱之為古老夢想的“夏造冰”。這一想法最早出現在《莊子·徐無鬼》, “我得夫子之道矣,吾能冬爨鼎而夏造冰矣”。從那時至今,無數愛好科學的人和科學家紛紛展開研究,希望能夠給出合理的科學解釋,實現其中提到的場景。

在炎熱的夏季與高溫“搏鬥”,爭取更為舒適的生活方式是人類的本能。但與此同時,在“消暑”的需要之下,我們對科學的認識也在一步步加深。從冬貯冰夏用到用硝石製冰,再到研究至今的“夏製冰”之說,又如何不是先人們智慧的結晶呢?

沉李浮瓜冰雪涼

古時候,進入炎熱的伏日,有吃各種消暑清涼食物的習俗,其目的是預防暑熱傷身,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食療保健作用。

春秋末期,諸侯喜愛在宴席上飲冰鎮米酒:夏天將釀製好的米酒濾去酒糟後冰鎮,清涼味甘,身心皆爽,可以祛暑避熱。《楚辭》中有“挫糟凍飲,酎清涼些”的記述,讚賞冰鎮過的糯米酒,喝起來既醇香又清涼。

魏晉南北朝時期,奶製品越來越多地出現在中國古人的餐桌上,到了宋代,冷飲有了新的突破。

南宋詩人楊萬里曾對一種叫“冰酪”的冷飲大加讚賞:“似賦還成爽,才凝又欲飄;玉來盤底碎,雪到口邊消。”據說,馬可·波羅來中國時,受元世祖賞賜,有幸品嚐到了當時的皇家冷飲“冰酪”,由果汁、牛奶、冰塊等調製而成。後來,馬可·波羅把“冰酪”的製作技術帶回意大利。意大利對這一技術嚴加保密三百年後,經過英國人改造後製出了我們今天常吃的“冰激凌”。

《延禧攻略》所言非虚 古人真的制作“冰箱”消暑?

夏日解暑冰飲

唐宋時期,尋常人家則會在夏天會把採來的瓜果置於籃中然後放入井水或者河水中,給水果降溫,使之涼爽可口。追憶南宋繁華生活的《武林舊事》中提到當時的消暑食物十分豐富,包括:新荔枝、軍庭李、楊梅、秀蓮新藕、蜜筒甜瓜、椒核枇杷等。光是“涼水”類目,就包括以下諸多細類:甘豆湯、椰子酒、豆兒水、鹿梨漿、滷梅水、姜蜜水、木瓜汁、茶水、沉香水、紫蘇飲等等。

《延禧攻略》所言非虚 古人真的制作“冰箱”消暑?

冰鎮夏飲,涼爽可口。

古代還沒有“飲料”一詞,聰明的祖先伏日選擇中草藥避暑,把這些飲料統稱為“熟水”。最早的熟水是宋代著名詞人李清照常喝的“白豆蔻熟水”。李清照在夏季常有暑溼脾虛的毛病,於是她就給自己製作“白豆蔻熟水”,在炎熱的夏季當水喝。

清代,據《京都風俗志》說:“伏日,人家有食盛饌異於平日者,謂之‘貼伏膘’。或以此日起,有合冰水者,或有煎蘇葉、藿葉、甘草等湯,於市中舍之,謂之暑湯。”“蘇葉”,即紫蘇葉,中醫學認為紫蘇性溫、味辛、功能發表散寒、理氣寬中、化痰止咳。

而夏天吃熱食也是另一種飲食避暑的方式。據南北朝《荊楚歲時記》載:“伏日進湯餅,名為避惡。”“湯餅”是一種放在水裡煮熟的麵食,在夏天吃熱氣騰騰的湯餅時出一身大汗,帶走體內大量熱能,達到降溫解暑的目的。

枕蓆消夏 搖扇生風

與現代的空調、電扇相比,古人消夏度夏的“小物件”充分體現他們的智慧與巧妙心思。

《水滸傳》中有“公子王孫把扇搖”的說法,可見扇子在當時稱得上是涼爽、舒適與安逸的象徵。扇子早在商周時期就已出現,更有文人墨客喜歡在扇面上賦詩作畫,“題扇面”漸成一種富有情趣的娛樂活動,使得扇子既可消暑,又可賞玩。

《延禧攻略》所言非虚 古人真的制作“冰箱”消暑?

兼具審美和清涼的大使

“搖風”則是風扇的原始稚拙形態,即在一個軸上安裝扇葉,軸心上拴有繩索,快速拉動軸心上的繩索,扇葉旋轉生風。在電視劇《甄嬛傳》中便有這樣一幕,侍女轉動著安置在冰塊上的“搖風”為位份尊貴的妃子納涼,即便是在皇宮之中,這樣的“冰搖風”也不是人人都能享受得到的。

除了扇子外,另有一種延用至今的納涼方式值得一提——涼蓆。在古代,涼蓆又稱“夏簟”或“涼簟”。簟是一種竹製的席,亦指用細蘆葦編織的席。古時候的席和簟是有很大區別的:席子性溫,為冬天使用;而簟性涼,為夏天使用。夏簟祛暑降溫、涼爽宜人,在宋元時更受歡迎,編織精美的“涼簟”甚至被稱為“玉簟”。李清照《一剪梅》中寫道:“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其中的玉簟並非是玉石做成的涼蓆,而是竹簟。

《延禧攻略》所言非虚 古人真的制作“冰箱”消暑?

竹蓆竹枕頭已經成為人們納涼的重要工具。

除了上述方法,古人還有更為高明的度夏高招——瓷枕。中醫養生講究“頭涼腳溫”,而瓷枕的枕面是一層釉,冰涼舒爽,夏天枕於其上,又舒服又健康。

“羅衣”便是古代女子鍾愛的夏季服飾,輕薄且透氣。1972年,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素紗單衣”中的“紗”就是“羅”,衣服較大卻輕若無物,重不足一兩,具有極佳的透氣性。

圍坐而談 泛舟賞荷

與如今的清涼避暑相比,古人外出避暑消夏則顯得頗為浪漫,為了避暑而搭建涼棚,眾人圍坐其中,飲酒作詩,好不熱鬧。

就避暑場所來說,皇室的避暑地最佳。西漢未央宮有清涼殿,十六國時期有“溫宮”和“涼殿”,以備冬夏更替使用。在唐朝,皇宮中有專門避暑的宮殿,叫“含涼殿”。史書記載,室內和殿宇四周安裝了水力轉動的風扇,轉動的風扇將簷上流下的水滴激成大片的水霧。即使在炎熱的夏天,含涼殿內也涼爽至極。

《延禧攻略》所言非虚 古人真的制作“冰箱”消暑?

朕的涼爽你不懂

避暑山莊素來是皇家之地,到唐代時,長安等地出現一種供人們消暑的“涼屋”,利用機械將水送至屋頂,然後沿簷而下,製成“人工水簾”,使涼氣進入屋子。

在宋代開封出現的“涼殿”則比唐代的“涼屋”更豪華。它不僅通過機械輸送涼意,還在蓄水池和大廳四周擺滿各類鮮花,讓人們在享受冷風的同時還能聞見撲鼻的芬芳。

《延禧攻略》所言非虚 古人真的制作“冰箱”消暑?

林間避暑

賞荷、泛舟、垂釣、登高賞景等是古人常見的戶外避暑休閒娛樂方式。古時南方人最喜好水上納涼,還常與賞荷結合起來,“大暑賞荷”更是古人過三伏天的習慣。到了明代,“大暑賞荷”之風更盛,蘇州人將農曆六月二十四日作為荷花的生日,這一天泛舟賞荷最為壯觀。

《延禧攻略》所言非虚 古人真的制作“冰箱”消暑?

泛舟遊樂

除了遮蔭納涼這等物理避暑之法,古人還提出了“心靜自然涼”的心理“療法”。暑天里人極易激動上火,所以古人認為熱天要“靜下心來”,要調整心態,以“順四時”,這被古人稱為“精神養生”。

唐代詩人白居易在《消暑》中寫道:“何以消煩暑,端坐一院中。眼前無長物,窗下有清風。散熱由心靜,涼生為室空。此時身自保,難更與人同。” 這首詩描述的正是古人在避暑過程中達到的“心靜身自涼”的愜意境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