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經只是一個裝東西的工人——記第二次社區兒童讀書故事會

2018年9月23日上午九點孩子們準時到達社區,因為我們相約好大家一起讀書,雖然是中秋小長假期間,但快樂的孩子們沒有爽約,帶著小板凳開始我們第二次的一起讀書。

我1991年參加工作,算算做老師已經有二十七年了,現在回想自己以前,根本不是老師,也就可以叫做一個認真的裝東西的工人,我要讓我們班每個孩子,把我要教的東西裝在自己的腦袋裡,有一個沒有裝進去的,我都不會放過,讓他們反覆練習、反覆記憶,直到我教的東西脫口而出才算罷休。

我曾經只是一個裝東西的工人——記第二次社區兒童讀書故事會

當然,那時還覺得我是一名稱職的老師,至少保證讓每個孩子都能裝進東西。其實我是在誤人子弟,我是被動的強迫他們學習記憶,沒有從源頭上開啟他們學習的興趣與主動性,有愧老師這一人靈魂工程師的稱號。我拿自己太當回事了,整個課堂就是自己滔滔不絕地講,沒有孩子說話的機會,到最後,才會讓孩子表態:會還是不會,完全忽視了孩子才是學習的主體,課堂上要給孩子更多的思考、表達的時間,不知道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老師引領著孩子自己去體驗、去探究、去思考有多重要。但,現在我明白了,我不要做裝東西的工人。

第二次社區兒童讀書故事會,同樣以聊天的方式開啟了我們讀書的內容。

小學組我們繼續閱讀《小石匠單挑大長城》這本書,我之所以選擇這本書,是因為這本書的作者有親身的感受:就是在美國生活的時候,發現美國的小學課文選擇的幾乎都是故事,而且主角都是小朋友,這樣小學生就很容易把自己放在故事中,從而孩子們就會感覺很有趣,自然也會主動去了解去學習。

我曾經只是一個裝東西的工人——記第二次社區兒童讀書故事會

我跟孩子們一起聊這本書,不但孩子們覺得有趣,也給我帶來了無限樂趣。當我們說到蒙古族是遊牧民族,他們的生活方式與我們漢族有什麼不一樣的時候?孩子們因為對故事有了瞭解,紛紛表達出自己的看法,有的說他們老搬家,哪裡的草好,他們就住在哪;有的說因為他們老搬家所以他們住的是蒙古包,容易搬走,要是住我們這樣的樓房,那是搬不走的。看著孩子們討論的熱情,堅定了我陪孩子讀書的信念。

學前組我們共同閱讀了《約瑟夫有件舊外套》這個繪本,這個繪本與上次看的《怕浪費婆婆》有異曲同工之處,但在看之前,我沒有告訴孩子們他們的共同點,而是提出這個困惑,讓孩子們看完書幫我解答,於是孩子們就帶著這樣的問題我們一起開始閱讀繪本。讀書總歸是快樂的,孩子們看著約瑟夫總是穿破的衣服,不斷地猜想預測著這件舊衣服最終會變成什麼,當他們猜測時那種認真中帶有疑惑,看到答案時那種滿足中帶有驚訝的表情,不斷的感染著我,我也跟他們一起沉浸在這美好時刻。

我曾經只是一個裝東西的工人——記第二次社區兒童讀書故事會

不是為讀書而讀書,這也是這些年我不斷追求的理念。我要在讀書中體會快樂,感知自己以前不知道的東西,體會自己以前沒有體會過的思考方式。跟孩子一起看繪本,我也是秉承著這種思想,例如在閱讀完繪本我都會告訴孩子書的作者是誰,是哪國人,引導他們體會外國人的名字跟我們的名字一樣嗎?等等,在慢慢地感知中,孩子們自己就會發現不同,並會用語言告訴我,這就是他們自己的體驗,而不是我告訴他們的。

我試圖在改變我不是一個認真的裝東西的人,而是一個引領、啟發、跟孩子共同學習成長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