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很多人小學時可以考九十多分,念了初中就不及格?

網友一:

的確,有一部分孩子小學成績比較好,但是上初中後成績有一定的波動。要說小學考八九十多分,上初中不及格,這種情況應該不是太多吧。具體原因是從小學到初中,很多孩子會換學校讀書,而對於新學校新老和新同學,很多孩子都不一定能夠適應。

想著應該是一個非常主要的原因,特別是適應新老師的教學方法。因為我們學校是一所九年一貫制義務教育學校,以前我帶的很多孩子,上初中後就會向我說:"劉老師,我一點都不習慣現在的語文老師。"所以孩子成績出現波動,那是在情理之中了。

為什麼很多人小學時可以考九十多分,唸了初中就不及格?

網友二:

小學成績帶有“假象”。造成假象的原因是小學學科較少,以語文、數學、外語為主;二是知識難度較低,認真聽話的孩子得個高分並不難;三是考試以課本知識為主,很少超綱超本,對思維深度、知識廣度考察不夠;

四是很多學校自主進行期末測試,卷面設置對孩子能力區分度不大。因為上述原因,孩子在小學階段要想成績好看,實際上並不是特別難的一件事。

網友三:

小學相對來說,只學語文和數學,知識相對簡單,對孩子的智力水平要求不高,所以大多人都能得八九十分,甚至100分。但是一到初中,確實是個分水嶺,百分之六十的孩子將下降成績,而百分之三十的人靠努力能夠獲得好成績,但還有百分之十甚至更少的人不怎麼努力,成績還是比較好。

為什麼很多人小學時可以考九十多分,唸了初中就不及格?

網友四:

不能不說到了十三四歲,進入了青春期,孩子們將會有不同的成長,有的比較順利度過,有的卻叛逆甚至誤入歧途。這對學習影響很大。我覺得和孩子智商關係不大,因為孩子們都是很聰明的,只是許多孩子不愛學習,在學習中得不到樂趣。

或者受外界影響,覺得讀書無用。但到了高中,成績很優異者智商確實要比常人高一點。不過影響一個人一生的不是智商,而是情商。

網友五:

拿本人舉個例子,本人小學時從一年級到六年級每年考試都是雙百,那時候沒有英語。年年三好學生。上了初中學習成績中等靠上,小學知識是那種很基礎,到了四五六年級數學題稍微有了邏輯性。初中以後所學的內容更多的需要解題思路,因為思維的差別造成了答題的差別。拿數學舉例,思維沒轉過來圈這道題就打錯了。

為什麼很多人小學時可以考九十多分,唸了初中就不及格?

所以初中學習更加需要邏輯性和發散性,基礎知識紮實,沒邏輯的去解題,也是事半功倍。這也就是為什麼高中分文理科後,又變得不一樣,文科是靠背誦、靠理解文章表達的意思。而理科為思維邏輯。

網友六:

小學2門課考試,最多3門,初中多少?7門課,想考個好高中還得平均分80以上,上課作業量、背誦量增多不說,英語不僅每天默寫單詞,每篇課文都要背誦,課時還快。

為什麼很多人小學時可以考九十多分,唸了初中就不及格?

最後:

不管你學習成績怎麼樣,如果你想去有外國人、大學生的英語角,看上圖右下角水印,找到它。那裡會倫敦腔、印度腔的小夥伴都有,小編等你來聊天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