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情,四合夢——觀首博《讀城》展

家族情,四合夢

打開一扇門,走進一段塵封的歲月……

推開一扇窗,回望一段回不去的過往……

家族情,四合夢——觀首博《讀城》展

首博的《讀城》,自然讀的是舊時的“四九城兒”,而我,卻藉此打開那座埋在家族記憶中的“四合之城”。

兒時,常聽奶奶講,我家舊時是三進的四合院。現餘的院子,只是原來主院的一小部分。孩子們都不信,誰不知道我家幾代貧農?怎麼會有那麼大的院子?待問及院子的細節,奶奶卻又答不上來,那都只是太奶奶講給奶奶聽的,奶奶沒有見過。於是,我們更加確信,奶奶是哄我們的了。

直到,十八歲那年,幾個年輕人,陪著一個垂暮老人,來到這個小院。老人坐在輪椅上,幾次猶豫著要張口,最終卻只是滿眼含淚,呆望著那株如她一樣佝僂的老棗樹,半天沒有說出話。

那蒼老的身影,那熾熱的目光,讓我震撼。似乎那目光可以穿越時光,穿透歲月,回到奶奶的“神話”,回到老人的“夢鄉”。

奶奶沒有騙我們,“神話”是真的。這位老人就是那段歲月的最好見證人。

可惜,我們再也走不進奶奶的“神話”。奶奶已經走了,這位太奶奶輩的老人也已經不能言語。農村的老建築,也早已蕩然無存。自此,四合院,成了我的一個心結,一個打不開的夢。

那是怎樣一個院落,可以讓家族人幾代同居同住,從不分家?那是怎樣一個院落,可以讓漂泊數十載的遊子,仍夢繞魂牽?那是怎樣的一個院落,消失多年,仍能讓家族精神代代相傳?終於,我在首博見到了它。

天圓地方,四方和合。

古城的輪廓,儼然就是一個大的四合院。方方正正,規規矩矩,中軸線貫穿南北,主殿坐北朝南居中而建,大小宮殿分列兩側。據說本打算建成回字形的裡城外誠,卻陰差陽錯地建成了個“日”字型二進院。皇城居後,前面的“外城”這是一應辦事機構。這和普通四合院的佈局十分相似。一進院,是門房,客房和或僕人或者小輩的人住的地方,二進院或主院是長輩居住。皇城建得十分講究。宏偉高大,精雕細琢,簡直是天上宮殿。

普通百姓雖沒有皇家的財力物力,但對天道,對自然的敬畏之心絲毫不弱。再普通的四合院,即使是一進的院子,也務必要建得方方正正,規規矩矩。就好像爺爺常掛嘴邊的一句話“做人要有底線!不管你是玉皇大帝還是小老百姓。”有底線,有原則,才能堂堂正正行走人世間,有底線,有原則,才能越走越遠。老北京的建築,最講究的是規矩。不同等級的人,住著不同規格的房子,不能僭越。

老北京有句話叫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無論大小四合院,主要佈局都是一樣的。主屋坐北朝南,冬暖夏涼,一般為長輩居住;若有廂房,東西對稱,東廂為兒子居住,西廂為女兒居住,這倒不是全因為重男輕女,畢竟兒子要成家立業,人口較多,女兒到十多歲就要出嫁,屋子就會閒置下來。再大一些的四合院,會有倒座房,一般為客房,倉庫或書房,若為二進院,則這些功能就放到臨街的倒座房了。四合院的居住,長幼尊卑有序,處處體現尊老愛幼、謹承孝悌之道的精神。再加上影壁牆、花磚上、房簷上等等磚雕彩繪,無不說的是敬畏自然,勸人向善的故事。怪不得奶奶說,當年從咱們家裡出來的孩子,可能會沒文化,但絕不會沒教養,原來這教化之道,藏在一磚一瓦,一言一行之間。

家族情,四合夢——觀首博《讀城》展

三進四合院!終於讓我看到了你!或許是近鄉情更怯,我有些不敢上前,只是愣愣地站在那裡。

直到旁邊的一位同學說道:“古代人就是聰明,自己住在中間,前後還有個院子才到外面,住著下人,危險降低了好多。”

我才回過神來。是啊,過去大戶人家,是有不少下人,一般住在前院和後罩院。但是普通人家,則是長輩居中,小輩次之,孫輩再次之。正是孫輩們的孝順之意。把最好的留給了老人。其餘子孫環繞四周,四方合和,方能家和萬事興。

或許,我家原來住的是個跟這個類似的院子?聽那位老人的子孫說,當年家族團結,不曾分家。雖然那時家裡並不富裕,但還是隨著人口增多,在原來院子基礎上擴建成了三個院子。不知道和這個佈局是不是一樣呢?據說當年主屋住著祖奶奶,那位老人和我的太奶奶等同住一院,妯娌間同起同坐。從未紅過臉。倒也應了“四合院”這個名字。

當年的四合院,是怎樣一副其樂融融?我試圖按著這平面圖走進去,到底要看一看埋在長輩們深處的院子是怎樣一個神奇之所?

家族情,四合夢——觀首博《讀城》展

拾級而上,幾步高的臺階,卻讓我不得不仰望,那是一座讓奶奶嚮往的天堂,一座讓百歲老人魂牽夢繞的樂土。一座我只能仰望的“城池”。

推開沉重的木門,古老的吱呀聲,彷彿開啟了一段古老的傳說。迎面而來的,一定是一面影壁,雕花影壁也好,素面影壁也罷,不管貧富,中國建築最忌諱的就是開門一覽無餘。就好像父親常說的,胸中有溝壑,凡事要思而後行。一定要繞過影壁,才可進入第一道院。第一道院,可能有兩間倒座房,房門朝北,面向院裡,這種房倒是在我很小的時候隱隱約約還見過,不過一般放雜草或糧食的。不過,當年人多房少,想必也都用來住人了吧。兩座房之間,可能還有一道牆?也可能沒有,四合院之間,大多是即相對獨立,又溝通有道,這又尊重個人隱私,又方便家人間生活溝通。正合中國人“君子和而不同”的處世之道。

進入垂花門,抑或只是個簡單的柴門,進入第二道院子。主屋,據說是祖奶奶住的。那麼東西廂房,應該是太爺爺輩的兄弟們及家人了吧?我也不知道,只是猜測。那位老人的子孫說,當年我太奶奶和那位老人就是住在這個院子裡的妯娌。而那株老棗樹,當時就長在西廂房窗前。當年的她們,或許同在棗樹前晾曬糧食?或許同在棗樹下坐過針線,又或許,她們只是靜靜地坐在窗前,什麼也不幹……

沒人知道那個院落裡發生過什麼了,除了那株老棗樹。第三進院子,或許是更年輕的一輩人吧,也有人說,最裡邊的院子,有可能住的是女眷。不過我估計我家應該按照小家庭分派住房吧,因為畢竟是一個幾代同堂的大家庭,這麼幾個屋子,看樣子還是挺緊張的。可見我家也確實不是什麼有錢人家了。

幾代不曾分家的大家庭,如果就這麼繼續平淡安寧下去,應該是長輩們最希望的結果吧?可惜一切都被戰爭打破了。在漫長又紛亂的歲月裡,這個緊緊抱團的家族,終也無法抗拒,一點一點地走散了。

家族裡有扛起槍抗日的,也有留下來做了地下黨的,後來又有走上抗美援朝戰場的,也有在自然災害中為了其他人生存而遠走他鄉的。幾十年過去了有的人回來過,有的人卻再也沒回來。漸漸地,也就剩下現有的四五個兄弟還在家鄉。那個和和美美,安安靜靜,卻又熱熱鬧鬧的四合院,成了所有人永遠回不去的一個夢。

如今,奶奶早已經離開了,那位老人也在見過老家後不久就離開了人世,四合院的故事,以後還會有誰知道?

我的心,彷彿定格在那個午後,老人坐在樹下,就那樣呆呆地望著那株如她一樣佝僂的老棗樹,好久,好久……

家族情,四合夢——觀首博《讀城》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