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氏郡望-東平郡

西漢宣帝甘露二年(公元前52年),改大河郡為東平國,治所在無鹽(今山東省東平)。轄7縣,包括今山東濟寧、東平、汶上、梁山等地。南朝宋改為郡,北齊廢。東平劉氏出自漢皇族,有很多支派。漢宣帝第四子劉宇受封為東平王,其後又有成陽共王劉喜之子劉慶封東平侯。後漢皇子劉蒼也被封為東平王。他們的後代形成東平劉氏各支,為當地豪強。

在東漢甚至整個漢家王朝的眾多宗室藩系中,東平王族是最優秀的一支,開基始祖劉蒼,是漢明帝劉莊的同母弟弟,光武帝劉秀和陰麗華皇后所生的第二個兒子。

劉蒼於建武十五年受封為東平公,十七年進封為東平王。

劉蒼自幼便好讀經書,博學多才,智慧頗高。漢明帝劉莊做太子時,便對這位親弟弟非常欽佩,繼位稱帝后,對劉蒼更加器重。

永平元年(公元58年)劉蒼被任命為驃騎將軍,留在京師輔政,位在三公之上。每當漢明帝出外巡視時,便由劉蒼在京留守,輔政四、五年,為漢明帝時的“太平盛世”作出了較大的貢獻。據載,劉蒼曾與大臣共同擬定了南北郊冠祀和冠冕車服等一整套禮樂制度,又曾多次諫勸漢明帝不要在春耕農忙時狩獵遊玩,以誤農事,都為明帝聽取。

與當時王子們驕奢淫逸的作風絕然不同,劉蒼雖位居一人之下、萬民之上的尊貴地位,但毫無驕縱之意。相反,劉蒼因輔政期間“多所隆益、聲望日重”,非常不安,便多次上奏請求辭去輔政之職,出居所封東平王國,以維護皇帝的皇權。這樣,劉蒼才在永平五年離開京師洛陽徙居無鹽正式就國,但仍佩驃騎將軍印。

劉蒼就國後,雖不在政位,但仍對朝廷大事非常關心,曾上奏勸阻漢章帝為光武、明帝的陵墓起立郭邑,並建議朝廷提倡節儉,都被漢章帝聽取。從此以後,“朝廷每有疑政,輒驛使諮詢。蒼悉心以對,皆見納用。”直至公元83年,劉蒼被封東平王45年後去世,漢朝廷為他舉行隆重的喪禮。

劉蒼是一位極賢良的藩王。漢明帝曾問他處家何等最樂,劉蒼曾以“為善最樂”4字作答。劉蒼還頗富文才,曾作《光武受命中興頌》,其文典雅,大學者賈逵為它作注。又撰有書、記、賦、頌、七言、別字、歌詩等多篇,但大都已亡佚了。

劉蒼的子女眾多,見於記載的有9子5女。其中,嫡長子劉忠襲爵為第二代東平王,此即東平懷王;次子劉尚封為任城王;有2個兒子在永平元年封為縣侯,名字不知;另有5個兒子被封為列侯,但史書也缺載名字;劉蒼的5個女兒則均被特例封為縣公主(按漢例,親王之女只能封為鄉主)。

第二代東平王劉忠在位1年去世,傳位給他的嫡長子東平孝王劉敞,劉敞的6個弟弟則均被封為列侯,另有劉蒼的孫子劉梁被封為矜陽亭侯,劉蒼的2個不知名的孫子也被封為亭侯。

劉敞在位48年去世,傳位給兒子東平頃王劉端。

劉端在位47年去世,其子東平王劉凱嗣封為第五代東平王。

劉凱在位41年,曹丕代漢稱帝,東漢滅亡,東平王國也被廢除,劉凱被貶為崇德侯,後裔不詳。

東平王劉蒼的兒子劉尚,元和元年(公元84年)受封為任城王,食邑有任城、亢父和樊縣共3個縣。劉尚在位18年去世,兒子任城貞王劉安繼位,劉安的弟弟劉福和劉亢則被分別封為桃鄉侯和當塗鄉侯。劉安是個非常貪財而又吝嗇的人,經常微服出行,強取官屬車馬刀劍,甚至連衛士們的米肉也強要而不給錢。他因此受到朝廷的譴責。

劉安在位19年去世,傳位給兒子任城節王劉崇。劉崇在位31年去世,因死後無子繼位,任城王國一度絕亡。10年後,漢桓帝封河間孝王劉開的兒子參戶亭侯劉博為任城王,讓他承奉劉尚的廟祀。劉博在位13年去世,死後也沒有兒子,任城王國再度絕王。第二年也即嘉平四年(175年),漢靈帝又封河間貞王劉建的兒子新昌侯劉佗為任城王,以奉劉博之後。劉佗在位46年,因曹魏篡位,被貶為崇德侯。任城王國至此與東漢一同滅亡。

漢桓帝時,東平寧陽人劉梁聚眾講學,影響很廣。漢末劉楨,為建安七子之一,系東平劉氏後裔。

東平王族後裔主要分佈在今山東地區,並構成後世著名的東平劉氏的一個重要來源。

劉氏郡望-東平郡

明代著名水利家兵部尚書劉大夏家族,也自稱東平劉氏之後。

劉大夏為名門望族《東平茶劉》後裔。

因靖康之變,劉宗(遷華容始祖)公暨子隆從山東東平徙居華容陳家山老鸛衝落藉。宗公之子隆公團“忠義社”以抗金,血灑中原殉國難,三世寶公繼父志,隨岳飛抗金當先鋒,破“柺子馬”晉都統制,後仕淮南安撫使。寶公生五子:興、昌、諒、誠、皋。

華容茶劉氏乃華容之望族,衍生已三十七世,人才輩出,明代仁宅公,由江西瑞昌縣令,晉升御史,史稱“真御史”;宅公子大夏公承父風,由進士授郎官,戶部侍郎,兵部尚書,太子太保,官居一品。再有大鵬、仁漢、如訥、世節四公任知府,大受、世臣、世選、學愉、學坦、如愚六公任知縣,貢舉廩庠位者數以幾百計。民國時代,有德昭公,同盟會員,任孫中山軍政府秘書,反袁護法,功勳卓著。又如召東公任國軍二十集團軍副總指揮,率軍遠征中緬邊境,消滅日寇四千餘人,晉陸軍中將,授青天白日勳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