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鐸是漲墨法,劉墉是濃墨法,張坤山是「辣墨法」,比較一下

張坤山的定力

嚴學章/文

我與張坤山先生見面不多,認識很早。上世紀九十年代,我在襄陽文聯工作,搞書畫展覽,曾特邀過他的作品展覽,他作品的獨特風格,給我的印象十分深刻。

去年,我在由杭州去諸暨的高鐵上,上廁所的時候,怎麼一下子就撞到了張先生,真是有緣。因為這次廁緣,緊接著的素質星獎北京現場總決賽,便特邀張先生擔任主評委,並請他致辭。雖然只有上午下午兩個半天的時間,卻感觸良多。

張先生字的風格,在我腦袋裡裝了幾十年,始終揮之不去,時不時地就跳到我面前,逗我一樂,為什麼?獨特。所以,我就情不自禁地想寫寫張先生,看看張先生是怎樣幾十年來以一貫之,把自己的字弄成如此這般的不一般。

王鐸是漲墨法,劉墉是濃墨法,張坤山是“辣墨法”,比較一下

在當代書壇,張先生的字是一道獨特的菜,是值得用一個案去解剖的。他很早就有了自己的風格定位,幾十年來沿著這一主線,做深度挖掘,強度加固,純度提煉,一條路走到底,這種執著與定力,超乎常人。

我為什麼喜歡張坤山先生和他的書法,是因為他不隨流俗。在流行書風盛行的當年,他是不流行的;在迴歸二王以後形成展覽體的今天,他仍然是高古的;他好像從來沒有大紅大紫過卻又始終處在書壇的第一陣營中;面對書壇第一陣營旋窩的風雲變幻他又能保持一定距離的冷眼旁觀。這世界這書壇誘惑太多變換太快,處於書壇中心的張坤山能夠做到處變不驚,這種定力,使我折服。

做人的定力,是成就他書法獨特風格的壓艙石。看到他這麼多年來書法風格的穩健前行、高度爬升與深度掘進,我總是下意識地想到他的名字,姓名對藝術與人生命運的心理暗示,是很好玩的。易經之坤,是象徵大地的符號,主厚重,主資生萬物之德,主元始之氣,他書法中的樸厚渾元,神完氣足,從容不迫,茂密蔥鬱,坤矣;他用筆與結體的縱橫捭闔,擒放自如,形勢輔排,張矣;他這麼多年的氣定神閒,初心不改,始終如一,山矣。他的像貎,個頭,語言,所表現出來的神情,都是很坤很山的,一種內斂的張揚,給人以踏實的美感。張坤山,這名字真棒!

王鐸是漲墨法,劉墉是濃墨法,張坤山是“辣墨法”,比較一下

張坤山先生雖然幾十年如一日的堅守著自我的風格定位,但在我的感覺裡,他是一位純古典主義者,他活在當下,他的心態是包容的,他的審美趣味是親近現實的古典主義。他很獨特。在厚重與飄逸上,他厚而不悶,重而不沉,逸而不飄,他是“率逸”,真率而有逸氣;在古樸與今妍上,他以古為本,以樸為質,以妍為用,他是“今樸”,以熱烈的現代情懷溝兌塵封的遠古;他在墨法上也很有心得,神筆王鐸是漲墨法,宰相劉墉是濃墨法,探花王文治是淡墨法,張坤山是“辣墨法”,他擅長於用渴筆飛白所形成的生辣墨跡,以協調筆法字法章法的多樣而統一,“辣墨”成為張氏書法風格的“氣眼”,在他的書法創作中靈活多變地被顯現出來,出神入化得心應手。書法史上,有漲墨王鐸,有濃墨宰相,有淡墨探花,希望再多一個品種,叫“辣墨坤山”。

2018年9月3日凌晨於漢海堂

王鐸是漲墨法,劉墉是濃墨法,張坤山是“辣墨法”,比較一下

王鐸是漲墨法,劉墉是濃墨法,張坤山是“辣墨法”,比較一下

張坤山,1952年生,山東省淄博市人,海軍政治部文藝創作室專業書法家,國家一級美術師。自1990年以來連任第三、四、五、六、七屆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中國書協鑑定維權委員會副主任,中國楹聯學會常務理事,解放軍美術書法院藝委會委員,海軍美術書法院副院長。併兼中國書畫研究院副院長,中國長城書畫院副院長,八一書畫院副院長,中國大眾文學學會理事及20餘家全國性書畫團體名譽主席和藝術顧問。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貢獻津貼。

王鐸是漲墨法,劉墉是濃墨法,張坤山是“辣墨法”,比較一下

王鐸是漲墨法,劉墉是濃墨法,張坤山是“辣墨法”,比較一下

王鐸是漲墨法,劉墉是濃墨法,張坤山是“辣墨法”,比較一下

王鐸是漲墨法,劉墉是濃墨法,張坤山是“辣墨法”,比較一下

王鐸是漲墨法,劉墉是濃墨法,張坤山是“辣墨法”,比較一下

王鐸是漲墨法,劉墉是濃墨法,張坤山是“辣墨法”,比較一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