奢华有制的清朝顶级配饰——朝珠

欢迎阅读"牧云唐卡"头条号文章,此篇为大家呈现奢华至极的清朝顶级配饰——朝珠。正所谓"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曾在王权鼎盛的清宫朝廷代表奢华地位的朝珠如今也是活跃在各大拍卖市场,文玩市场也有不少品质各异的朝珠,天子之宝也会被收入寻常人家。那么朝珠在当时的地位和意义有什么特殊?关于它的佩戴又有什么特别现象?此篇文章将详细为大家解答。如果大家喜欢这篇文章,请点击右上角持续关注我们

奢华有制的清朝顶级配饰——朝珠

朝珠是清代朝服上佩戴的珠串,形状如同和尚胸前挂的念珠

朝臣,凡文官五品、武官四品以上的,本人及妻室或儿女和军机处、侍卫、礼部、国子监、大常寺、光禄寺、鸿胪寺等所属官员穿着朝服时,才得挂用。它是显示身份和地位的标志之一,平民百姓在任何时候都不许佩挂。

奢华有制的清朝顶级配饰——朝珠

朝珠的大小质量也表示了官位的高低

官员觐见皇帝时必须伏地跪拜,只要朝珠碰地,即可代替额头触地。朝珠的直径越大,珠串就越长,佩挂者俯首叩头的幅度就可减小,这可以说是皇上对不同官职的不同恩赐。

奢华有制的清朝顶级配饰——朝珠

朝珠通常由身子、佛头、背云、纪念、大坠、坠角六部分组成, 是从佛教的"念珠"衍化而来

每串朝珠的珠数都严格规定为108颗,据称佛教将108作为佛的象征。朝珠每隔27颗珠子夹入一颗"佛头"加以间隔,使其在色泽上与朝珠形成强烈、鲜明的对比。"佛头"共有4颗,色泽和大小一致,直径比朝珠大一倍左右,将108颗朝珠四分,也称之为"分珠",据说是寓意四季。

奢华有制的清朝顶级配饰——朝珠

朝珠顶部的那颗佛头上,连缀一塔形"佛头塔",其穿孔的方式为倒置的"T"字形,即把朝珠的两头各从对穿的孔的一头穿进,然后都从中间上部的孔中穿出,合二为一。佛头塔的顶端用阔丝带系缀有一块宝石大坠子,大坠上端还垂有一块宝石,称之为"背云"。 葫芦状佛头塔的两侧又有三串小珠串,每串10粒,珠串的末端各有用银丝珐琅裹着宝石的小坠角,称为"纪念"。

奢华有制的清朝顶级配饰——朝珠

朝珠除了在官员身上体现官位外,也会出现在他们的女眷身上来体现身份地位

清代皇后穿朝服时,要身挂三盘朝珠,中挂东珠朝珠,两侧为珊瑚朝珠;穿吉服时则挂一盘,珠宝杂饰随意。而皇贵妃、贵妃、妃等人身穿朝服时,中间佩戴一盘蜜蜡或琥珀朝珠,左右斜挎肩挂两盘红珊瑚朝珠;嫔以下乃至贝勒夫人、辅国公夫人、乡君等人,身穿朝服中间佩戴一盘珊瑚朝珠,另两盘为蜜蜡或琥珀朝珠;民公夫人、五品命妇身穿朝服时所挂的三盘朝珠,则在青金石、绿松石、蜜蜡、琥珀、珊瑚中随心选用,无严格定制

奢华有制的清朝顶级配饰——朝珠

朝珠的材质也是严格按照等级配制,在其本身就能看出分明的等级制度

清代的朝珠多用东珠(珍珠)、翡翠、玛瑙、琥珀、珊瑚、象牙、蜜蜡、水晶、沉香、青金石、玉、绿松石、宝石、碧玺、伽楠香、桃核、芙蓉石等世间珍物琢制,以明黄、金黄及石青色等诸色绦为饰,由项上垂挂于胸前。朝珠的材质珍稀高贵,一般都以光素的形态出现,着意表现它的材质,以显其气质非凡。清代朝珠的绦用丝线编织,颜色等级分明:明黄色绦只有皇帝、皇后和皇太后才能使用;全绿和金黄色绦是王爷所用;武四品、文五品及县、郡官为石青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