奢華有制的清朝頂級配飾——朝珠

歡迎閱讀"牧雲唐卡"頭條號文章,此篇為大家呈現奢華至極的清朝頂級配飾——朝珠。正所謂"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曾在王權鼎盛的清宮朝廷代表奢華地位的朝珠如今也是活躍在各大拍賣市場,文玩市場也有不少品質各異的朝珠,天子之寶也會被收入尋常人家。那麼朝珠在當時的地位和意義有什麼特殊?關於它的佩戴又有什麼特別現象?此篇文章將詳細為大家解答。如果大家喜歡這篇文章,請點擊右上角持續關注我們

奢華有制的清朝頂級配飾——朝珠

朝珠是清代朝服上佩戴的珠串,形狀如同和尚胸前掛的念珠

朝臣,凡文官五品、武官四品以上的,本人及妻室或兒女和軍機處、侍衛、禮部、國子監、大常寺、光祿寺、鴻臚寺等所屬官員穿著朝服時,才得掛用。它是顯示身份和地位的標誌之一,平民百姓在任何時候都不許佩掛。

奢華有制的清朝頂級配飾——朝珠

朝珠的大小質量也表示了官位的高低

官員覲見皇帝時必須伏地跪拜,只要朝珠碰地,即可代替額頭觸地。朝珠的直徑越大,珠串就越長,佩掛者俯首叩頭的幅度就可減小,這可以說是皇上對不同官職的不同恩賜。

奢華有制的清朝頂級配飾——朝珠

朝珠通常由身子、佛頭、背雲、紀念、大墜、墜角六部分組成, 是從佛教的"念珠"衍化而來

每串朝珠的珠數都嚴格規定為108顆,據稱佛教將108作為佛的象徵。朝珠每隔27顆珠子夾入一顆"佛頭"加以間隔,使其在色澤上與朝珠形成強烈、鮮明的對比。"佛頭"共有4顆,色澤和大小一致,直徑比朝珠大一倍左右,將108顆朝珠四分,也稱之為"分珠",據說是寓意四季。

奢華有制的清朝頂級配飾——朝珠

朝珠頂部的那顆佛頭上,連綴一塔形"佛頭塔",其穿孔的方式為倒置的"T"字形,即把朝珠的兩頭各從對穿的孔的一頭穿進,然後都從中間上部的孔中穿出,合二為一。佛頭塔的頂端用闊絲帶系綴有一塊寶石大墜子,大墜上端還垂有一塊寶石,稱之為"背雲"。 葫蘆狀佛頭塔的兩側又有三串小珠串,每串10粒,珠串的末端各有用銀絲琺琅裹著寶石的小墜角,稱為"紀念"。

奢華有制的清朝頂級配飾——朝珠

朝珠除了在官員身上體現官位外,也會出現在他們的女眷身上來體現身份地位

清代皇后穿朝服時,要身掛三盤朝珠,中掛東珠朝珠,兩側為珊瑚朝珠;穿吉服時則掛一盤,珠寶雜飾隨意。而皇貴妃、貴妃、妃等人身穿朝服時,中間佩戴一盤蜜蠟或琥珀朝珠,左右斜挎肩掛兩盤紅珊瑚朝珠;嬪以下乃至貝勒夫人、輔國公夫人、鄉君等人,身穿朝服中間佩戴一盤珊瑚朝珠,另兩盤為蜜蠟或琥珀朝珠;民公夫人、五品命婦身穿朝服時所掛的三盤朝珠,則在青金石、綠松石、蜜蠟、琥珀、珊瑚中隨心選用,無嚴格定製

奢華有制的清朝頂級配飾——朝珠

朝珠的材質也是嚴格按照等級配製,在其本身就能看出分明的等級制度

清代的朝珠多用東珠(珍珠)、翡翠、瑪瑙、琥珀、珊瑚、象牙、蜜蠟、水晶、沉香、青金石、玉、綠松石、寶石、碧璽、伽楠香、桃核、芙蓉石等世間珍物琢制,以明黃、金黃及石青色等諸色絛為飾,由項上垂掛於胸前。朝珠的材質珍稀高貴,一般都以光素的形態出現,著意表現它的材質,以顯其氣質非凡。清代朝珠的絛用絲線編織,顏色等級分明:明黃色絛只有皇帝、皇后和皇太后才能使用;全綠和金黃色絛是王爺所用;武四品、文五品及縣、郡官為石青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