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羹堯之死

雍正和年羹堯從來都沒有過真正的親密時期,雍正也從來沒有把年羹堯看作是自己人,他對年羹堯的信任只是一種表象和形勢所迫,年羹堯的死也不是雍正臨時起意,而是早有伏筆。——《年羹堯之死》。

在通常的印象中,年羹堯和雍正之間的關係曾經非常親密,甚至雍正當眾說要和年羹堯做一對“千古君臣",只不過在某一個時刻,雍正對年羹堯突然變了心。所有關於雍正為什麼要殺年羹堯的猜測,都是在這個基礎上進行的。但是,這本《年羹堯之死》卻告訴我們,雍正和年羹堯從來都沒有過真正的親密時期,雍正也從來沒有把年羹堯看作是自己人,他對年羹堯的信任只是一種表象和形勢所迫,年羹堯的死也不是雍正臨時起意,而是早有伏筆。

年羹堯這個人大家都不陌生,雍正因為在位時間短,前後只有十三年,所以這一時期的歷史名人比較少,年羹堯算最有名的一位。現在但凡跟雍正有關係的影視劇,幾乎都離不開年羹堯:《雍正王朝》就不用說了,唐國強和杜志國兩位演員可以說把雍正和年羹堯的關係演繹得淋漓盡致,就連專門演後宮戲的《甄傳》也與年羹堯有關係,那個心狠手辣,處處和甄嫘作對爭寵的華妃就是年羹堯的妹妹。不過在真實的歷史中,雍正和年貴妃感情非常好,也沒有讓她捲入年羹堯事件中,自然也就不用安排甄擐來對付年貴妃。

不管影視劇的劇情是真是假,大家對年羹堯的事蹟都比較熟悉了,比如他和雍正的姻親關係,以及後來的屢立戰功,位極人臣,又在自己大紅大紫的時候,被雍正親手定下九十二款大罪,被逼自盡。雍正為什麼要殺年羹堯?這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但是因為留下來的都是雍正的行事記錄,沒有能說明他心思的證據,所以對於這個問題,歷來只有猜測。

年羹堯權勢最大的時候,雖然是在雍正時期,但是他並不是靠雍正一步登天的,他在康熙時期就是政治紅人。年羹堯21歲就進入翰林院,相當於今天的中國社科院,24歲升翰林院檢討,官階從七品,相當於副處級;28歲升為侍講學士,官階從四品;30歲升任巡撫,官階正三品,相當於正部級;39歲升任四川總督,真正成為清朝的一任封疆大吏。這一切,都是雍正登基之前的事情。

為什麼年羹堯能這麼快的升遷?答案只有一個,就是康熙對他極度賞識。賞識到什麼地步呢?年羹堯居然敢直接向康熙要官,而且還獲得了批准。總督之位就是他問康熙要過來的,可見康熙對他的賞識和信任到了什麼地步。除了康熙之外,年羹堯還有自己的政治資源,他第一任妻子的父親,是清朝著名的詞人納蘭性德,納堊性德的父親是康熙朝權傾一時的宰相納蘭明珠。

也就是說,在政治上,年羹堯有皇帝和宰相做靠山,在這種情況下,雍正的存在就比較尷尬了。當時,他只是眾多皇子中的一個,而且還不是最得寵,最有希望繼位的皇子。雍正雖然娶了年羹堯的妹妹,但他所擁有的政治資源對年羹堯來說就是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相反,年羹堯對雍正來說是奪嫡必不可少的政治助力。也就是說,那個時候,是雍正需要年羹堯,而不是年羹堯需要雍正。但就像我們剛才說的,年羹堯的政治資源已經是頂配了,他不僅不需要雍正的支持,而且對他來說,參與奪嫡是一件風險,即是雍正娶了年羹堯的妹妹,年羹堯也跟雍正沒有什麼交情和往來,年羹堯不主動,身為皇子的雍正也不能“屈尊降貴"地去結交他,所以這一時期,倆人的關係可以用一句“不鹹不淡"來形容。

如果不出意外的話,他們倆人可能一直這“不鹹不淡"下去,但意外偏偏發生了。1709年的時候,當時還是四阿哥的雍正被晉封為雍親王。清朝皇子被封為親王之後,不但可以擁有自己的府邸,還能擁有自己的從屬。從屬的來源,就是八旗中的下五旗,也就是正紅、鑲紅、正藍、鑲藍和鑲白五旗,屬於鑲白旗的年羹堯就在這個時候被劃為了雍親王的從屬。

不過這種從屬關係,並不是真正的管制性從屬,而是義務性的。從屬在稱呼上和親王有尊卑關係,除此之外,親王可以讓從屬提供政治、經濟等方面的協助,但這種協助是義務性的,而不是強制性的。說白了,這種“從屬",只是名義上的關係,不是實質關係。但不管怎麼說,這一次變動讓雍正和年羹堯除了姻親之外,又多了一層關係,這要換了其他人,肯定就主動跟雍正建立親密關係了。當時有一個叫戴鐸的人,在成為雍正的從屬之後,就經常給雍正寫信表忠心,還時不時地為雍正奪嫡出謀劃策,弄得雍正都煩了。

但出於之前說到的原因,年羹堯對雍正依然是不鹹不淡,不僅如此,年羹堯甚至還跟其他皇子有比較密切的往來,比如三阿哥胤祉、八阿哥胤楔、九阿哥胤糖和十四阿哥,這些都是雍正的競爭對手。其中,年羹堯又和十四阿哥的關係最近,當年平定西藏叛亂的時候,負責前線指揮的就是十四阿哥,而在後方負責後勤的就是時任四川巡撫的年羹堯。這一切都讓雍正看在眼裡,怨在心裡。他雖然是親王,又是年羹堯名義上的主公,但手中沒有實權的他,實在拿年羹堯沒有辦法,他不可能直接命令年羹堯,但是如果他不在這時候敲打一下年羹堯的話,年羹堯就可能倒向其他皇子的陣營,這對雍正來說是不可接受的損失。

思來想去之後,雍正給年羹堯寫了一封信,開篇就是一句“君臣大義,素所面牆",意思是:你太不把君臣大義當回事了!然後歷數了年羹堯幾條所謂的罪狀,比如不自稱“奴才",雍正的母親過生日不僅不送禮,連賀壽都沒有等等。然後給年羹堯扣了一頂大帽子:你今天這樣對不起我,明天也會對不起皇帝。最後,雍正還提了個要求,讓年羹堯把他的子侄全部派回京城奉養他的父親。表面上是讓年羹堯盡孝,實際上是讓他盡忠,年家子侄就是雍正手裡的人質。史書上沒有記載,年羹堯看到這封信之後是怎麼想的,但最後還是應了雍正的要求,將子侄都派回了北京。也就是從這之後,年羹堯和雍正的關係才開始有所緩和。

年羹堯在看到這封信之後,才開始注意和正視他和雍正已經存在的關係。但這僅僅是一個開始而已,並不是一下子就達到了我們後面看到的那種信任和親密程度。後來雍正之所以會說那一番“千古君臣"的話,是因為年羹堯為他做了兩件大事。

第一件事發生在1722年,也是康熙駕崩的那一年。當時奪嫡之爭最激烈的階段已經結束,大部分皇子都已失勢,包括原本非常有優勢的八阿哥,剩下來的只有兩位,就是雍正和十四阿哥。當時,雍正是爵位最高的皇子,而十四阿哥則是戰功最多的皇子。很多人都認為康熙會讓十四阿哥繼任皇位,最明顯的表象是在康熙六十年,,也就是康熙駕崩前一年的時候,十四阿哥征戰得勝回京,康熙同時派了三阿哥誠親王和四阿哥雍親王兩個人帶著百官郊外迎接,這隱然有點朝賀新君的意思。但接下來卻發生了一件誰都想不到的事情,半年之後,也就是康熙駕崩的前幾個月,十四阿哥突然又被派往前線。康熙的用意,有兩種解釋。在雍正看來,康熙這是支走十四阿哥,好讓他順利繼位;而在十四阿哥看來,這是康熙讓他再立軍功,為繼位做準備。但不管康熙的用意是什麼,他都沒能等到自己的几子胤回來。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皇帝駕崩,雍親王得以繼位,就是雍正。而雍正在繼位之後年羹堯變得特別重要了。因為在當時的情況下,十四阿哥手握西南重權,如果他不聽雍正的詔令起兵造反,大清國就有滅頂之災。此時能對十四阿哥形成制約的,只有身為川陝總督的年羹堯。胤雖然是三軍統帥,但第一,他在西部地區的威望不及年羹堯;第二,他手下軍隊的後勤供應都是年羹堯負責;第三,將領大多和十四阿哥只是臨時上下級,和年羹堯才是直屬上下級。也就是說,沒有年羹堯的支持,十四阿哥翻不起浪來,而此時年羹堯的選擇是和已經繼位的雍正站在一起。就這樣,十四阿哥在年羹堯的層層制約下,縱然氣得大發雷霆,最終也只能交出兵權隻身回京,被雍正控制。就這樣,年羹堯幫雍正解除了繼位危機,是他完成的第一件大事。

第二件大事就沒這麼複雜了,當時的西藏和青海地區又發生叛亂,而朝中既熟悉西南環境又熟悉軍事的,除了十四阿哥,就只有年羹堯了。雍正不可能讓胤再領兵了,所以平定叛亂的重任就只有交給年羹堯,於是雍正就任年羹堯為撫遠大將軍,總督四省軍務。整個戰爭持續時間並不長,只有五六個月時間,在這一過程中年羹堯盡顯大將之風,不僅調度有方,而且還身犯險境,在被敵軍圍困的情況下,連續十一天都沒有睡覺。雍正在知道這些之後,很誇張地在奏摺上寫下“好心疼"“阿彌陀佛"等字樣。

在戰爭的最後階段,年羹堯率軍只用了十五天就深入沙漠,擊潰了敵軍主力,連清朝的官方史記都稱讚:成功之速,為史冊所未有。這一勝利讓雍正欣喜若狂,因為年羹堯這一次徹底地平定了西南叛亂,等於幫雍正完成了康熙未完成的事業。所以,雍正不僅對年羹堯及年家人大加封,還對他說了那一番“千古君臣"的話,即“我不當好皇帝,對不起你;你不當好臣子,對不起我。我們二人就這樣做一對千古君臣”

也就是在此時,年羹堯和雍正的關係達到最親密、最信任的階段。雍正即使在平日裡,也會給年羹堯各種賞賜,比如茶、花、酒等等,朝廷裡的一些大事小情,也會同年羹堯商量。在外人看來,他們真的是一對千古君臣。但這僅僅是在外人看來,在雍正心裡,即便是年羹堯幫他在繼位的時候穩住了胤,也幫他完成了康熙未完成的事業,年羹堯依然不是“自己人"。原因很簡單,年羹堯並不是一開始就向雍正效忠,而他後面做的事情,大多是形勢使然,並不能說明年羹堯的忠心。況且,此時此刻的年羹堯,在實際上已經不只是封疆大吏那麼簡單,他的權勢已經可以比肩當初的吳三桂了。所以,雍正對年羹堯始終不放心。

不過,他也沒有輕易地動殺機,而是先試探和考驗年羹堯。在奪嫡之爭中,雍正和九阿哥胤糖是死對頭,而胤糖和年羹堯關係比較近,因為胤糖的女婿是納蘭明珠的孫子,年羹堯的妻舅二人之前,也有比較密切的來往。於是雍正就用胤糖來考驗年羹堯,他把胤糖派到甘肅交給年羹堯看管。雍正希望的是,年羹堯不僅要把胤搪看得死死的,而且要時時刻刻彙報對胤搪的監視情況。但是年羹堯根本沒把這件事放到心上,十天半個月也不向雍正彙報一次,還得雍正一遍一遍地提醒和催促。而且,即便是有雍正的提醒和催促,年羹堯還是對監視胤糖不上心,只要不過分,就任由胤糖自便,最後胤搪甚至在當地做起了不小的生意。這在年羹堯看來不過是照顧一下當年的情誼,但是在雍正看起來就不一樣了,一個是手握重權的西南王,一個是野心勃勃的皇子,一旦二者串謀,那就是塌天大禍。總之,年羹堯沒有通過雍正的考驗。而此時此刻,奪嫡之爭已經結束,西南軍事也被平定,是不是繼續讓年羹堯當四省總督,就是雍正接下來考慮的事情了。

那雍正從什麼時候對年羹堯起了殺心,又是怎麼一步步把他置於死地的?前面說到,監視胤糖是雍正對年羹堯的考驗,同時,從另一個層面來說,雍正把這麼重要的事交給年羹堯,也體現了他對年羹堯原本還是有比較高的信任的。但是年羹堯沒有通過考驗,同時也失去了雍正原有的信任。後來,雍正乾脆從北京派了一個“心腹",專門去監視和控制胤糖,等於變相地表達了對年羹堯的不滿和不信任。也就是說,此時此刻,雍正對年羹堯的不信任感,已經開始讓他不放心年羹堯手裡有那麼大的權力了。不過,即便如此,雍正也還沒有想到殺年羹堯這一步,他希望年羹堯自己主動放棄兵權,回京任職,這樣就皆大歡喜。而且雍正也朝這個方向努力過,在雍正二年的時候,年羹堯回了一趟京城,算是慶功。這一次雍正是給足了面子,甚至打算讓各省督撫同時進京,作年羹堯的陪襯。歡迎儀式完成之後,雍正讓年羹堯參與朝政議事,目的就是為年羹堯留京做鋪墊。但是,年羹堯沒明白雍正的用意,以為這是自己政治地位的體現,行事就更張揚和肆無忌憚起來。比如,年羹堯出行,沿途要鋪路墊橋,兩旁的商鋪也要關門,甚至接受巡撫一級的高官行跪拜禮,遇到王公貴族,對方下馬行禮,而他只是騎在馬上點一點頭。更過分的是,在雍正面前,年羹堯居然大大咧咧地叉著腿坐,毫無恭敬的儀態。不僅如此,他還大肆插手京城的政務,甚至還左右人事安排,宛然一副北京城他做主的樣子。這讓雍正明白了一件事,年羹堯並沒有放棄兵權,留任北京的想法,而且,他這個樣子,北京城也容不下他。所以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雍正考慮對年羹堯下手了。

不過,雍正雖然已經動了心思,但他知道時機未到,所以在表面上,雍正只好向百官大倒苦水,說了一番“當皇帝也不容易的話"。沒過多久,年羹堯就離京回去了,而這個時候,雍正就開始準備“倒年"計劃了。

即使雍正是皇帝,但想要扳倒年羹堯,他還面臨兩重障礙。第一重是合法性問題,對於年羹堯這樣一個有功績、有能力,在表面上深受皇帝信任和欣賞的兩朝老臣,不可能被無緣無故地罷官免職,必須有足夠正當的理由才行。這也是為什麼,雍正沒有直接把年羹堯扣在京城的原因。第二重是控制力,年羹堯總督四省軍政,在西南地區經營十幾年,有很深厚的根基。這個時候,即使雍正有足夠的理由拿下年羹堯,也不敢輕舉妄動。面對這兩重障礙,雍正是怎麼做的呢?

我們先來看雍正是怎麼孤立年羹堯的,他的策略是從最邊緣的地帶開始。但在私下裡,他向兩類人透風,一類是跟年羹堯沒什麼親密關係的人,還有一類是年羹堯的親朋故舊,和他有點關係的人,雍正這麼做道理很簡單,就是讓可能參與到“倒年"事件中的人提前明白皇帝的意思,站好隊,這些人在收到雍正的暗示之後,也都基本上和年羹堯劃清了界限,成為“倒年"陣營中的一員。

把這些鋪墊做好之後,雍正開始公開指責和批評年羹堯,甚至直接說他“自恃己功,顯露不敬之意"。那些已經知道皇帝用意的大臣也紛彈劾年羹堯的種種罪行。

年羹堯不知道該怎麼辯解,只好不斷地向雍正請罪認錯,請他原諒。年羹堯這一認錯,雍正的目的就達到了。不過,雍正只是批評了年羹堯,並不著急處置他,這時候雍正就已經開始做第二件事了,派人出去和官員配合,收集、羅列和捏造年羹堯的罪證。

另一方面,雍正還在繼續孤立年羹堯,這一次他直接對年羹堯的直系下屬下手。突然抽調年羹堯,也有可能造成西南地區的政治混亂,所以雍正必須提前找好能接替年羹堯位置的人。就是年羹堯手下的頭號將領嶽鍾琪。嶽鍾琪是年羹堯一手提拔上來的,常年跟年羹堯南征北戰,既有才幹,又熟悉西南軍事,是接替年羹堯的最佳人選。而且在清朝,嶽鍾琪還有些政治敏感,因為他是岳飛的後人,而岳飛是著名的抗金英雄。所以,嶽鍾琪在心裡很擔心,雍正會懷疑他的忠誠,這又可以被雍正利用。

雍正的做法很簡單,他一方面向嶽鍾琪透露“倒年"的意願,另一方面又不斷地安撫他,表示對他的足夠信任和重用,甚至明確承諾,扳倒年羹堯之後,讓嶽鍾琪接任。其實,此時此刻的嶽鍾琪別無選擇,除非他真心跟年羹堯一起造反,否則就只有和雍正站在一隊,一起對付年羹堯。就這樣,不僅嶽鍾琪站隊了雍正,西南地區的將領基本上都被雍正用這樣的方式拿下了。這樣一來,年羹堯等於被架空了。

最後,在雍正和大臣們的謀劃下,刑部給年羹堯擬定了九十二款大罪,其中光大逆罪就有五條,按罪行年羹堯死十次都不夠的。當然,這九十二款大罪大部分都是捕風捉影定出來的,正所謂“欲加之罪,何患無辭"。為什麼雍正一定要給年羹堯定這麼多罪?因為他要讓天下人都看到,不是朕那番“千古君臣"的話不算數,不是朕負了年羹堯,而是年羹堯咎由自取,是他負了朕。

最終,年羹堯在獄中自盡,雍正的一個心腹大患終於解除了。這就是雍正從動殺梘,到最終處死年羹堯的主要過程,我們能看到,在整個過程中,雍正的思緒都十分冷靜,不僅“步步為營"而且“面面俱到“。

雍正實在是一個心思極遠、城府極深的皇帝,他誇年羹堯的時候,毫不吝回,殺年羹堯的時候,毫不留情。甚至每一環,每一步都想得非常到位,讓年羹堯根本沒有還手之力。讀到這,我們才能真正地理解,什麼叫“伴君如伴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