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豬瘟」緊急防控專題!必須要知道的防控措施!

非洲豬瘟(African Swine Fever ,ASF)非洲豬瘟最早見於肯尼亞,是豬的一種急性、熱性、傳染性極強的高度接觸性傳染病,又稱非洲豬瘟疫或疣豬病。

臨床以高熱、食慾廢絕、致死率高、皮膚髮紺以及淋巴結和內臟器官的嚴重出血、妊娠母豬流產、水腫為特徵。死亡率可高達100%。該病屬於世界動物衛生組織(OIE)要求報告的動物疫病,被我國農業部定為一類動物疫病。非洲豬瘟是豬的最可怕的流行病之一,主要原因在於其高傳染性、傳播方式的變化多端、高發病率、高死亡率以及缺乏特效疫苗。非洲豬瘟已經對全球的豬肉生產和貿易造成嚴重影響,

2014到2017年,東歐和俄羅斯由於非洲豬瘟病死和撲殺的豬隻達八十萬頭,2014到2015年,因發生非洲豬瘟疫情,僅波蘭、拉脫維亞、立陶宛、愛沙尼亞四個國家的豬肉出口額下降達9.61億元美元,在俄羅斯,2011年因非洲豬瘟造成的損失達2.67億美元。

一、 傳播途徑:

「非洲猪瘟」紧急防控专题!必须要知道的防控措施!

非洲豬瘟的傳播方式就是通過蜱蟲從疣豬傳染給家豬,那時人們主要是通過阻止家豬同疣豬的接觸來控制疫情的蔓延,因為沒有人為的干涉,非洲豬瘟並不能傳播很遠的距離,因此這樣來說,我們採用嚴格的生物安全措施是可以預防的。

具體來說就是限制人員和車輛的隨意進出,不要隨意將人吃剩的食物餵豬,國家動植物檢驗檢疫機構嚴格進境動物以及動物產品的檢疫。

疾病的傳播要通過感染的活豬或飼餵未煮熟的含有非洲豬瘟感染的豬肉,一旦傳播到豬群,即可通過與感染豬的分泌物、排洩物直接或間接接觸而傳播,空氣傳播不重要。日常情況下,養殖戶們要做好蚊蠅、蜱蟲這類小型昆蟲的消滅工作,制定合理的消毒政策。

病豬在發熱前即可排毒;有些慢性感染豬可終生排毒;病毒可在康復豬體內持續存在一年,排毒達6個月以上。各品種豬及不同年齡豬群的易感性沒有差異。直接與感染豬接觸後的潛伏期為5-19d,被感染蜱叮咬後的潛伏期不超過5d,5-7d即出現症狀。

二、臨床症狀

不同品種、年齡的豬均可發生,最急性型發病豬無明顯臨床症狀突然死亡,有些病豬的臨床症狀同急性型。病死率高達100%。急性型感染ASFV後潛伏期5-15天d,最先出現的症狀是體溫升高(41-42℃)。表現為精神沉鬱、厭食、扎堆,耳、鼻、四肢、腹部皮膚黏膜廣泛性出血和出血點,末梢等部位皮膚出現發紺,甚至有出血塊;糞便表面有血液和黏液覆蓋;共濟失調或步態僵直,呼吸困難,病豬一般常在發熱後7d,出現症狀後1-2d死亡。妊娠母豬流產,病死率高達100%。

「非洲猪瘟」紧急防控专题!必须要知道的防控措施!

亞急性型症狀同急性型,但症狀較輕,病死率低,持續時間長,仔豬病死率相對較高,病程5-30d。

慢性型死亡率低,表現為呼吸道及肺炎症狀,大部分豬感染後能康復,但終生帶毒,病豬通常可存活數月,但由於免疫力低下,容易繼發細菌感染,很難康復,病程2-15個月。

三、鑑別診斷:

ASFV病變與豬瘟十分相似。最急性型常以內臟器官的嚴重出血為特徵。

「非洲猪瘟」紧急防控专题!必须要知道的防控措施!

本病體溫升高初期通常不表現臨床症狀;急性型的最顯著病變是脾腫大,可達原來的幾倍,脾又大又黑,極軟易碎。腹腔內淋巴結出血嚴重,類似血瘤,結腸黏膜、腸繫膜等多部位發生水腫;本病沒有疫苗和藥物進行緊急接種和治療。

豬瘟在體溫升高時就出現明顯的臨床症狀;淋巴結呈大理石狀;水腫病變不明顯;當豬瘟大面積發生時,再用豬瘟疫苗緊急接種,能使疫情減輕。可見,非洲豬瘟通常是先出現體溫升高,後出現其他症狀,而豬瘟則隨體溫升高,幾乎同時出現其他症狀,可作為二者鑑別診斷。

四、預防措施:

由於目前在世界範圍內沒有研發出可以有效預防非洲豬瘟的疫苗,但高溫、消毒劑可以有效殺滅病毒,所以做好養殖場生物安全防護是防控非洲豬瘟的關鍵。

一是嚴格控制人員、車輛和易感動物進入養殖場;進出養殖場及其生產區的人員、車輛、物品要嚴格落實消毒等措施。

二是儘可能封閉飼養生豬,採取隔離防護措施,儘量避免與野豬、鈍緣軟蜱接觸.

三是嚴禁使用泔水或餐餘垃圾飼餵生豬。

四是積極配合當地動物疫病預防控制機構開展疫病監測排查,特別是發生豬瘟疫苗免疫失敗、不明原因死亡等現象,應及時上報當地獸醫部門。

搜豬綜合整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