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爲何中華短暫分裂後能重歸一統,羅馬卻走上了不歸之路?

易中天:為何中華短暫分裂後能重歸一統,羅馬卻走上了不歸之路?

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中,古埃及的文字早已失傳,直到近代才被法國人破譯。古巴比倫,空中花園不知去向,斷垣殘壁也埋在了底格里斯河河底。追尋古印度,也只有到殘破的典籍裡去尋找了。

只有中華文化,沒有中斷,一直延續至今,這是為什麼呢?

在這本書裡,易中天老師提出了漢朝和古羅馬時期的三條線索,為我們解答這個問題。

第一個線索,可以概括成埃及豔后。

古羅馬和大漢王朝,是當時世界上“唯二”的超級大國,無可爭議。

奢靡的消費,在一定程度上也體現了強盛的國力。

埃及豔后,很可能是一個每天都穿絲綢的女人。不只埃及豔后,當時的羅馬貴婦人都對絲綢愛不釋手。

當時羅馬擁有世界頂級的消費能力,所以才能夠大量消費絲綢。在當時,絲綢的價值等同於黃金,一匹絲綢有多重,貴族就要以同樣重量的黃金來購買。

不僅經濟發達,在共和國時期,古羅馬的政治制度同樣領先世界。

易中天:為何中華短暫分裂後能重歸一統,羅馬卻走上了不歸之路?

我們知道凱撒有“凱撒大帝”的稱號,其實凱撒不是皇帝,他的正式名義是羅馬執政官,相當於現代任期制的總統。

埃及豔后是凱撒的相好,地位相當於羅馬的第一夫人。

那個時候的羅馬其實是一個很現代的“共和國”,最高權力屬於元老院與全體公民大會。

然而凱撒大帝最終還是死於刺殺,埃及豔后也被新上臺的獨裁者屋大維賜死。

不久後羅馬共和國分裂了,而地球另一邊的西漢王朝,迎來全盛。

為什麼強盛的羅馬共和國,率先崩潰了呢?

這個問題引出了第二條線索,法制。

作者將羅馬的法律與漢朝作比較,講了兩個人的故事,失敗者王莽與成功者屋大維。

王莽的“新朝”處在西漢與東漢的夾縫之間,他是中國帝國史上唯一一個文人開國皇帝。

王莽自稱孔子再世,推行西周的“井田制”,發起了一場“復古主義”的改革運動。

王莽的理想雖然宏大,卻是個行動方面的外行。他推行的井田制,要求農民交九分之一的賦稅,換算成現代的稅率約為11%;而西漢初年的稅率為“三什稅一”,約3%。

王莽的改革實際上將土地稅翻了3倍,這直接導致民怨沸騰,推翻了新朝。

易中天:為何中華短暫分裂後能重歸一統,羅馬卻走上了不歸之路?

王莽的改革荒唐落幕了,而羅馬屋大維變法改制,卻是轟轟烈烈、大放異彩。

屋大維成功說服了元老院,加冕自己為“元首”,屋大維的後繼者則正式自稱皇帝。還修訂了一部流傳後世的《羅馬法典》。

然而法制完善的羅馬帝國最終還是四分五裂,東漢王朝則重新統一了中國。可見法制還不是中華文明延續的秘密所在。

第三條線索,叫信仰與理念。

公元1年,對羅馬帝國來說非常特別,這一年,耶穌基督出生了。羅馬帝國在幾十年後處死了他。

幾百年後,羅馬帝國的元首卻將基督教奉為國教,新登基的皇帝都必須由教皇主持加冕。

沒錯,羅馬帝國為了延續與發展,引入了一股新的力量——信仰。

與西方相比,我們中國人有過的信仰似乎豐富多了,光儒釋道就有三家。

易中天:為何中華短暫分裂後能重歸一統,羅馬卻走上了不歸之路?

在這兒他講了一個自己的親身經歷。話說易老師有一回到鄉下調研,進了一個農民家,看見這一家人供奉的東西非常多,有如來佛祖、觀音菩薩、太上老君、關羽、媽祖、土地公公,等等。

易中天問:“你為什麼要供奉這麼多神呢?太多了吧!”

農民嚴肅地回答了四個字:“分工不同”。

可見,我們樸素的民眾,骨子裡是利己主義,你有用,我才供你,其實沒有西方人那樣根深蒂固的宗教信仰。

但我們有什麼呢?我們有理念。

漢朝的理念,便是“三綱五常”,易中天老師認為這是大漢帝國的“核心價值觀”,也是羅馬帝國所欠缺的。

“三綱”用來宣揚皇帝權威不可侵犯,“五常”中的仁義禮智信,規範和引導民眾的行為。

正是深植於文化的理念,讓中華文明生生不息,源遠流長。

易中天老師說,他平常除了讀歷史,便是偵探小說。

如果發現一本特別精彩的偵探小說,甚至會打破自己“決不熬夜”的原則,一口氣通宵看完。

在這本書裡,論述問題的方法就有點像偵探破案,一步一步探究,一步一步推理。

如果你對易中天老師的偵探故事還意猶未盡,就翻開這本書開始讀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