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龜」和「鼉」

龜:爬行動物的一科,腹背都有硬甲,頭尾和腳能縮入甲中,耐飢渴,壽命長。

鼉:爬行動物,吻短,體長,背部尾部均有鱗甲,穴居江河岸邊,皮可以蒙鼓。亦稱“鼉龍”、“豬婆龍”。

天龜之說,《周禮春官龜人》:“龜人掌六龜之屬,各有名物。天龜曰靈屬。”

中國人崇龜之俗由來已久,商代銅器上有龜形紋朝拜人形紋圖樣,學者釋為“天黿”,為文字或族徽。郭沫若釋天黿即軒轅,《國語·周語》說“我姬氏出自天黿”,猶言出自黃帝;容庚亦從此說(《金文編》附錄上三)。史樹青先生詩曰:“五帝三皇此佔先,天黿族氏即軒轅,崗名裴李開新史,裔衍中華七千年”(趙國鼎主編《炎黃二帝考略》“題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3月版)。

故學者認為黃帝族的圖騰為天黿即神龜。

在天文學上有所謂“四象”之說,即東方蒼龍、南方朱雀、西方白虎、北方玄武,其中玄武就是龜蛇交合的形象。因此在古人心目中,龜是顯赫、尊貴的象徵。 “龜者,是天下之寶也,先得此龜者為天子......”(《史記·龜策列傳》)。

所以,龜和鼉不管從哪個角度講,是有天壤之別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