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丨深圳大學助理教授郭海男:學霸「男」神的學術通關祕籍

供稿:孫塹、畫火禦寒

專訪丨深圳大學助理教授郭海男:學霸“男”神的學術通關秘籍

編者按:聽說你要找一個文武雙全,琴棋書畫樣樣精通的美女學霸?

嘉賓介紹

郭海男 博士,深圳大學管理學院管理科學系助理教授。香港城市大學系統工程與工程管理專業博士。深圳高層次海外人才,國家創新平臺創業評審顧問。主要研究方向為運籌優化在醫療服務運作管理背景下的應用。主持和參與多項國家級研究課題,在國際OR/OM領域頂級學術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 10 餘篇。美國運籌與管理科學協會(INFORMS)和電氣和電子工程師協會(IEEE)會員,併兼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管理科學部同行評議專家,為多個SCI檢索期刊的審稿人。

深圳大學郭老師主頁 :

http://ma.szu.edu.cn/index9887.html?m=content&c=index&a=show&catid=147&id=143

Q1:當時你是為什麼選擇讀博,並選擇現在這個專業的?

A:我想我的答案和很多人一樣,有幸在研究生期間遇到了好導師,激發了我對學術的興趣,並覺得我的研究方向是有意義的,便想繼續深入。

對於目前這個專業,其實是一個機緣巧合。我本科學的是自動化,雖然在當時這是一個比較熱門的專業,但是四年接觸下來,我覺得這個專業可能不是很適合女生,特別是在就業方面。雖然一路我的成績都不錯,但我卻提不起太大興趣繼續在自動化這個領域。為了豐富我的學習經歷,我在本科期間也參加過一些比賽,其中數學建模大賽對我的影響最大,也奠定了我研究生攻讀運籌優化相關方向的基礎。

Q2:在您的求學經歷中,有什麼難忘的故事和大家分享一下嗎?

A:難忘的經歷其實很多,有開心的有難過的,但我特別感恩所經歷的一切。讀博士最大的收穫之一就是會結交到一群非常優秀的朋友。他們的睿智、處事態度帶給我的影響是一輩子的。另一個收穫就是我發現了自己更多的潛能,我發現自己遠比自己想象的堅韌。第三個收穫就是如果在境外讀書,可以接觸瞭解到當地的人文,對自身也是一個很好的鍛鍊和提高。

我最難忘的是我博士最後一年,壓力比較大,有試過一段時間每天只睡三四個小時。雖然這不是一個正確的示範,但我相信每一位求學的學子都會經歷各種各樣的不容易。所有的苦難在經歷的當下都是痛苦的,但一旦挺過去了,回頭再看,會是巨大的財富。

Q3:能否談一下您在讀博期間有沒有對你產生深刻影響的導師、同學或者朋友?

A:對我影響最深的其實是我的碩士生導師,唐加福教授。他不僅僅是我學術上的啟蒙老師,更是我學習、工作、生活中的楷模。唐老師是一個非常有人格魅力的大家,從他身上我學會了如何謙虛待人、嚴於律己。我也希望自己有一天可以成為唐老師那樣優秀的學者,並能如他般不忘初心。

專訪丨深圳大學助理教授郭海男:學霸“男”神的學術通關秘籍

Q4:我們瞭解到您興趣愛好很多,琴棋書畫、運動、攝影,想問下您是如何安排自己的時間來研究學術的同時還可以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呢?

A:其實很多人都對“博士”這個群體有一個刻板印象。覺得博士是不苟言笑的,比較呆板無趣的。“女博士”更是常常被戲稱為第三類人。讀博後,我發現我身邊絕大部分的博士同學其實都是非常熱情開朗並熱愛生活的。我們可能比較不同的是對自我認知的追求會相對更高一些。

對於業餘愛好的部分,我很感激我的父母,在我很小的時候就讓我學了很多樂器。開始的時候我也不理解,覺得很辛苦,每天放學回家寫完作業還要練很久的琴。但今天,我無比的感激我的父母。其實讀博和工作一樣,它不是我們日常生活的全部。特別博士又一條比較辛苦的路,我們更需要有自己的業餘愛好去幫助排遣和放鬆。不論是音樂還是體育運動,我建議大家一定要保持一項興趣,每週放鬆兩到三次,你會發現它不僅不會浪費時間,更會幫助我們更好的思考。

Q5:一般學生在學校都怎麼稱呼你?你覺得當老師最大的成就感是什麼?遇到學生曠課不寫作業怎麼辦?

A:學生對我稱呼最多的是“男神”。因為我名字中帶一個“男”字,所以很多孩子都叫我“男神”。在學校,我目前教授統計學原理和全英班的管理信息系統。班級的學生比較多,課程本身也有一定的難度,所以如果只是機械性的傳遞知識,可能效果並不會太好。因為我剛畢業,和這些孩子的年齡差距不會太大,所以我比較能理解他們的想法。不論是學習還是生活,課上課下我都會適當的給他們一些啟示。不僅僅是書本上的知識,我希望這些孩子可以更明確自己的目標,真正“enjoy”美好的大學時光。

我最大的成就感目前來說就是得到孩子們的認可,看到他們學有所獲,或者能幫助到一些迷茫的孩子更清晰自己的方向,都會讓我很有成就感。因為我的統計學原理的課程是早上8點,第一節,以我上大學的經歷來說,這個是逃課率最高的時間段。但我比較意外的是,我的課出勤率還挺高的。 讓我印象比較深刻的是一個男生,他開始的時候總坐在最後一排的角落裡,我知道一般坐在角落裡的都不是特別喜歡聽課的。但我並不強迫他,只是偶爾下課的時候會過去跟他聊聊天,隨意的聊,聽聽他的想法和興趣,並鼓勵認可他做自己,告訴他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並沒有錯,只要你能認識到未來可能存在的風險,並不後悔就夠了。時間久了,我發現他課上的表現越來越積極,眼神中透露出他很努力的在跟著我上課的節奏走,讓我覺得很欣慰。有一次他班上的班長跟我說:“男神你好厲害,這個同學以前幾乎不去上課的,但你的早課他竟然節節都到。”我想,可能是因為,我能夠站在他的角度和立場去想問題,而不是一味的批評和灌輸我的思想,讓他有所思考。期末考試,他也憑藉自己的努力,取得了還不錯的成績。成績公佈後,他給我發來了很長的一段信息,感謝我幫助他喚醒了自己,並重新審視現在的生活。這件事情對我的觸動也很大,他讓我更加認識到,作為一名大學老師,不僅僅是做科研、搞學術,我們更有育人的職責。

對於曠課和不交作業的同學,我很幸運的是目前我教過的150名學生都不曾帶給我這樣的困擾。這麼說,可能會讓人覺得不太真實,怎麼會有一個班級都是很努力上進的。對於曠課這個問題,我在第一節課就會跟同學說好,我認為大學的教育非常重要,但同時我承認有些課程的設計是有些陳舊無用的。所以我並不要求我課上的出勤率,大家都是成年人,我希望大家跟隨自己的內心。如果大家覺得聽我的課是在浪費時間,他們完全有權利更好的利用這段時間去做他們認為有意義的事情,我並不覺得這是一種對我的不尊重。但同時,我會對自己有更高的要求,包括我的備課內容、授課方式,我都希望是足夠有魅力的。我希望老師和學生之間是一種良性的吸引和互動,而不是單純的為了成績、為了所謂的“規則”而束縛。

在這種不強迫的實驗中,到目前為止效果還是不錯的,至少我目測的出勤率還是比較高的。

專訪丨深圳大學助理教授郭海男:學霸“男”神的學術通關秘籍

Q6:國外和國內的學術環境讓你覺得有什麼不同?

A:最大的不同可能在於國外的學者可能會花很長的時間去做一項他們真的感興趣的研究,幾年甚至幾十年。但國內的學者可能相對更注重於量。但我覺得這本身沒有對錯之分。我們所處的大環境不同,大環境帶給我們的科研壓力、評價指標都不盡相同。國內近幾年在我這個領域湧現出了一批非常優秀的年輕學者,他們能夠在保量的同時高度保質,發表了很多非常高水平的論文。他們也逐漸在完善我們國內的學術氛圍和高度,我相信,一切都是在往更好的方向發展。我也希望自己能夠更努力,做出一些有意義的研究成果。

另一個不同是國外的行政崗位就是百分百為教授服務的,但國內在這方面還是有一定不同,老師在辦理一些行政事務上存在一定難度。

Q7:什麼學習習慣是讓你覺得受益終身的?

A:邏輯性、有規劃!可能因為我是學運籌出身,我會習慣性的對日常事物進行優化。做事情要有目標,知道你的長期目標是什麼,並把它化為幾個短期目標,逐個實現。此外,我覺得最重要的就是做事情要有邏輯性,不能毫無章法。當我們習慣了邏輯性思考和有計劃的做事情,時間久了就會發現,很多事情都會事半功倍。

Q8:有什麼做文獻綜述小技巧可以和大家分享一下嗎?

A:文獻綜述我覺得沒有什麼技巧,就是要多讀多看。我建議大家先看這個領域裡比較權威學者所撰寫的文獻綜述,對整體的發展脈絡有一個掌握。再就是我上面所提到的邏輯性,分門別類的,按照大塊的去搜索和閱讀文獻。比如說按照研究方法分、按照應用背景分,可以分的很細。再一個建議就是經典的好文獻一定要讀,再就是要時刻follow新的學術動態,瞭解這個領域裡大家的最新進展是什麼。可以多參加高水平的學術會議,並follow好的會議論文。有些同學可能覺得會議論文不夠好,但我認為高水平的國際學術會議中,會有比較新的idea在會議論文中體現,還是要有所關注。

Q9:做Research 選定一個感興趣又對現有理論空白有所填補且值得挖掘的題目,對很多正在做研究的碩士博士都是很難的。你在這方面有什麼個人經驗可以和我們分享嗎?

A:在這方面我也不敢說我很有經驗,我也依然在摸索的階段。我覺得一個是多讀文獻,多看最新的進展。另一個很重要的就是多出去參加學術會議和業內的大佬多交流,聽聽別人在做什麼。還有一個比較重要的點,我覺得就是尋找交叉學科。不要只在本領域內打轉,很多有趣且能出好成果的研究都來源於交叉領域。

Q10:能否簡單介紹下您目前的正在進行的科研工作?

A:大體上是運用仿真優化、隨機優化、魯棒優化等優化方法來解決醫療服務運作管理中的瓶頸問題。更細一點地講,目前我在嘗試以數據為驅動的優化方法在醫療領域的應用。還有一些仿真模型的機器學習替代模型等。

Q11:可否為現在剛剛步入正在運籌優化領域學習的同學提一點建議?

A:我覺得任何領域在做研究的時候答題思路和心路歷程都是相似的,都要經歷一個從興奮到自我否定再到重生的過程。不論做什麼我覺得都不要放棄,我只給自己的人生一次換方向的機會。因為做任何事情你都會發現它的不易,不要只想著眼前的難處,覺得換了方向就會有所改變。我覺得能學會與逆境相處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能力。

對於運籌優化領域來說,這是一個非常大的領域,我們很難做到全才,但一定要找到你的興趣所在,儘可能的深入。運籌能帶給我們的不僅僅是“優化的方法”,更是“優化的思想”,它會滲透到我們生活中的點點滴滴。


原文鏈接:https://mp.weixin.qq.com/s/oMCUk8rGnWEU8gW-05rWWg

版權說明:本文由『運籌OR帷幄』編譯整理,不作為商業用途,如有內容侵權,我們將隨時刪除。

歡迎查看原文,獲取更多訊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