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如何實現有效的教學課堂

雲南紅河州瀘西舊城中學 王磊

淺談如何實現有效的教學課堂


關鍵詞:實現 有效 課堂 生活化

摘 要:隨著教育水平的不斷提高,新課程改革的實施更新了教師的教育觀念,改善了學生的學習方式,優化了課堂教學,這為實現有效數學課堂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在教育改革向縱深發展的今天,要求進一步優化課堂教學,向課堂教學要質量,要效率,實現高效課堂勢在必行。現在本人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談如何實現有效的數學教學課堂。

一、激發學生的學習情趣

在課堂教學中,只有將“情”和“趣”貫在一起,才能激發學生濃厚的求知興趣,積極參與數學教學活動,為實現有效課堂奠定感情基礎。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情趣,教師在施教過程中應力求使教學環境異彩紛呈,教學方法新穎別緻,教學手段千姿百態,教學語言要幽默風趣。教師只有在課堂教學中不斷改進教學方法,改進課堂教學的形式,不斷增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才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那麼學生在學習時就更主動,更積極,因而就愛學、願學,與教師的關係更加地親密。

教學又是一種特殊的藝術,教師應像演員一樣進入角色後始終體現個體,把握特長,發揮特長,從而把課堂組織得豐富多彩,這樣使學生越學越有情趣。

二、讓學生經歷合作探究解決問題的過程

有效的數學學習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自主探索與合作才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學習方式自主式,讓學生在“再創造”中學習數學,在主動參與中去“做數學”,這是數學不斷追求的發展性目標。教師作為學習活動的組織者,要為學生創設有利於他們主動求知的學習環境,幫助他們在自主的過程中體驗知識產生的過程,來真正掌握數學知識和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使學生在數學學習活動中學會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並能解決問題。當然,創設一個愉悅的學習氛圍相當重要,可以減少學生對數學的畏懼感和枯燥感。讓學生親身體驗合作探究解決問題的過程 ,課堂上思路暢通,熱情高漲,充滿生機和活力;讓學生體驗成功,會激起強烈的求知慾望。同時,教師應該深入到學生的心裡去,和他們一起歷經知識獲取的過程,歷經企盼、等待、焦慮、興奮等心理體驗,與學生共同分享獲得知識的快樂,與孩子們共同體驗學習過程的快樂。

三、讓數學教學走向生活

數學這門科目,對於學科而言、是比較枯燥乏味的。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培養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數學內容生活化,讓學生學習現實的數學,發掘生活中的數學素材,喚醒學生的生活經驗,將數學知識與學生生活實際緊密的聯繫起來,把社會生活的題材引入課堂之中,讓學生感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與生活密不可分,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探究慾望。數學問題來源於生活,而又應用於生活。數學家華羅庚曾經說過: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變,日用之繁,無處不用數學。這是對數學與生活的精彩描述。新的課程標準十分強調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繫,在教學要求中增加了“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繫”,不僅要求選材必須密切聯繫學生生活實際,而且要求“數學教學必須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為他們提供觀察和操作的機會”, 使他們有更多的機會從周圍熟悉的事物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感受到數學的無窮魅力。

現實生活中的數學問題,更多時候則是以一種散亂的數據形式呈現在我們面前,需要我們根據問題的要求對信息靈活地進行篩選、整理。教學時,我們有意增強了這方面的訓練,通過給學生提供一定的問題“素材”和解題要求,讓學生自己來蒐集、處理信息,尋求答案,通過學生自己的實踐活動來發現問題。讓學生根據要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進行觀察分析,發現問題,在這個過程中把應該讓學生掌握的內容一一呈現,而這呈現的過程又是學生自己發現問題的過程。這樣實踐與綜合的應用將幫助學生經過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解決與生活經驗密切聯繫、具有一定挑戰性和綜合性的問題。

因此教師要善於採擷生活數學實例,把數學回歸到生活中去,增強學生對數學的親切感。讓數學走向生活,讓生活走進課堂,是數學教學的方向。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習真正服務於學生的成長,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四、創新練習設計

在數學教學的環節中,讓學生做一些習題是一個必不可少的環節。它是學生掌握知識,形成技能、發展智能的重要手段,是提高學生應用知識,解決簡單實際問題能力的有效方法,是教師瞭解學生知識掌握情況的主要途徑。有效的課堂教學必須有高質量的練習作基礎,這樣才能既不增加學生的課業負擔,又能提高教學質量。所以作為數學老師,要以人才培養的要求為目標,從遠處著眼,近處入手,精心設計好創新練習,啟迪學生的數學思維,為培養學生創新意識搭設平臺。

總的來說,要實現有效的教學課堂,教師的數學活動必須重視學生的情感,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讓學習參與教學,讓課堂充滿創新活力,要把教學過程作為師生交流,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讓數學走向生活,使數學學習真正服務於學生的成長。精心設計練習,實現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教師怎樣“教”新課程》教苑明珠網2004.4

2. 皮連生 《學與教的心理學》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3.章示藻,《中學數學教育學》,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6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