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孩子咋念叨幾句就跳樓?」「別說了,你的鍋!」


“現在孩子咋唸叨幾句就跳樓?”“別說了,你的鍋!”


​著名作家馬克吐溫曾於教堂中聆聽牧師的募資演講。剛開始的時候,他覺得牧師說得非常好,深受感動,並決定捐錢;一會兒後,牧師還沒有結束演講,他開始覺得不耐煩,決定只捐出剛才決定捐的一部分錢;又過了一會兒,牧師仍舊沒有完結,心生煩躁的他決定半個子兒也不捐給牧師。最終,當牧師結束他冗長的演講並開始募集捐款時,馬克吐溫不僅沒有捐一分錢,還因為惱怒而從募資盤中偷走了2美元。

這種刺激過多、過於強烈,持續作用時間過長,引起心理上的不耐煩或抵抗的現象,被心理學家稱為“超限效應”。

“現在孩子咋唸叨幾句就跳樓?”“別說了,你的鍋!”


家庭教育往往常常發生這種“超限效應”。例如,當一個孩子出錯時,父母兩次、三次,甚至四五次重複同樣的批評,往往使得孩子的內心感受從內疚轉變到不耐煩。 如果被逼得受不了,就會讓孩子產生“我偏要如此”的一種反叛心態和行為。

網上之前就報道過一則事例,六年級學生毛毛第二天要考試,頭天晚上因為玩王者榮耀,被父親“多批評了幾句”後跳樓。

“現在孩子咋唸叨幾句就跳樓?”“別說了,你的鍋!”


不可否認的是,不聽話的孩子應該受到批評,但對孩子的批評不能超過一定限度,應該“一次犯錯,只批評一次”。如果你不得不再次批評,那麼你不應該簡單地重複之前的批評方式。你必須改變批評的角度、方法。

另外,小編認為,父母應該站在孩子的角度,與孩子溝通,之後再把道理捋順說清。通過這種方式,孩子才不會感到自己的錯誤被“咬死不放”,並且其厭煩、叛逆心理會因此減少甚至消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