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台之父」的管理之道

3月15日下午,茅臺集團原董事長、被人稱為“茅臺之父”的季克良先生一行,應復旦大學東方管理研究院邀請來到復旦,和東方管理研究院的研究人員、上海第一財經、復旦大學管理學院商業知識發展與傳播中心、上海社會科學院相關領導和學者進行座談。

如今的茅臺,不僅在中國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就是在國際上也有著極高的知名度,成為中國的一張閃亮名片。而且,茅臺在資本市場上也表現傑出,市值屢創新高。那麼,茅臺為何能在中國眾多的白酒企業中脫穎而出,從一家地處偏遠小鎮的小酒廠一步步發展到如今的輝煌?季老以他在茅臺50年的工作經歷和管理經驗,給我們生動地敘述了當年茅臺職工如何一步一個腳印,從住茅棚、踩泥路、手工制曲開始,篳路藍縷,勤懇創業。季老尤其提到,在茅臺酒這類產品的製造中,如何制定標準,堅守品質,實屬不易。在座談中,季老用樸素而深刻的語言,給我們闡述了當年“以效益為中心”和“以質量為中心”的意見分歧,最後全體職工統一到“效益與質量並重”的共識下,正確解決了做大與做強的辯證關係。



品牌是一種無形資產,無形資產只有依附於有形產品上,才能發揮出強大威力。當今,中國經濟要實現轉型升級,就要打造一大批著名品牌,在經濟發展同時,用更多的品牌溢價而不是硬拼資源去創造優勢,提升競爭力。茅臺之所以市值屢創新高,在資本市場上表現良好,就是因為投資者、消費者對其品牌的高度認可,而這個閃閃發亮的品牌,就是像季老這樣的茅臺人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勤勤懇懇、一點一滴創造出來的。


彼得.德魯克告訴我們:“企業家精神既不是一門科學也不是一門藝術,它是一種實踐,當然它需要有知識作基礎。”所以我們要看到,企業家精神並不呈現於燈紅酒綠之中,西裝革履之下,而是體現於具體的開拓創新之中,體現於率領員工不斷的奮發進取之中。



美國著名管理學家威廉.鮑默爾在《企業家精神》一書中指出,“市場帶給我們的並非僅僅是遍地的小商人,它也培養了不少具有傳奇色彩的舞臺人物,他們正在從事著高度造福於社會的事業。”在中國,有著許多像季克良這樣的優秀企業家。將其管理思想進行系統總結和提煉,從而凝練成具有中國特色的企業管理模式,無疑是我們這一代管理學者應有的責任。由復旦管理學獎勵基金會、復旦大學東方管理研究院和第一財經聯合開展的《改變世界——中國傑出企業家管理思想訪談錄》大型研究項目,已經訪談了張瑞敏、柳傳志、雷軍、施振榮等24位中國傑出企業家,並有三季24集電視專題片、三本“管理思想精粹”和9本“研究叢書”等系列成果問世。項目將於5月初赴貴州茅臺酒廠由我對季克良先生進行實地訪談。



我們期待訪談成功。可以在第一財經電視頻道和騰訊視頻等媒體一睹年逾八旬仍精神不減的季老風采,並期待我們研究團隊對季老管理思想的研究專著早日問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