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心理故事」「問題」背後的善意

在親子關係中,有時會被“問題”困擾。當孩子做出一些讓父母不理解甚至是違反規則的事情時,衝突就來了,輕則父母嘮叨,孩子不耐煩;重則父母打罵,孩子反應激烈,吵、鬧、離家出走,甚至是徹底不上學。那麼孩子出現所謂的“問題”就完全是問題是負向的嗎?該如何應對這個“狀況”呢。我們可不可以試試這樣做呢。首先是我們的理念先試著做一個調整:孩子的表現或所做的事,是需要被理解被接納的,是需要看到孩子“問題”背後的善意並表達出來。

舉個例子:週末寫作業。週五學校留的作業,孩子計劃好了,週六寫幾張,週日寫幾張。但是,到了週日晚上,作業才寫三分之一,沒完成,又不想寫,急的哭,摔筆摔作業本……

「周末心理故事」“问题”背后的善意

父母面對這情景怎麼做的呢?有的會這麼說孩子“瘋啊,玩啊,好了吧,寫不完,看老師怎麼批評你。我早就提醒你幾遍啦,都不聽,自作自受吧。有的會心疼孩子,老師佈置的作業太多了,來媽媽替你寫。還有的會不管不問,自己折騰吧。”這些說法做法帶來的後果是什麼呢?孩子可能真的不寫,也可能是哭著草草寫完了事,不求質量。但這樣的情況可能還會發生,也可能會討厭寫作業,對學習失去興趣,沒有力量、沒有信心,甚至厭學。

「周末心理故事」“问题”背后的善意

那我們若改變下態度,看到孩子“症狀”“問題行為”背後的善意、正向,試著平靜且關懷的表達出來,會有什麼不一樣呢。“孩子,今天計劃的沒完成,明天上學就要交作業,現在著急、擔心,是不是啊?我知道你是想做個說話算數的孩子,是不是?”這句話雖不長,但會比前面的表達卻更有用。前面父母的說法有給孩子的感覺有被批評、抱怨、指責,甚至是幸災樂禍;而這句呢,是對孩子深深的理解和接納。孩子的感受是爸爸媽媽說到我心裡了,被爸爸媽媽看到,我想要說話算數。那麼他就會平靜下來,就會願意聽爸爸媽媽說了,這時就有了親密感,也就是關係有了,關係大於一切呀。孩子學習上反映出的問題大都是關係出了問題,朋友關係,師生關係,親子關係等(偏科偏老師,厭學厭家長)。關係建立好了,其他的都好辦。這時候,再探討前面作業是怎樣完成的,及時鼓勵,相信孩子是有能力的,是有辦法的,給孩子成就感。然後再和孩子探討作業怎麼能完成。在這個過程中,家長給予陪伴和支持,不給建議不給指導。孩子都是清楚的,他非常明白作業該怎麼完成。所以相信孩子,讓他說,他會有自我掌控感,我的作業我做主(有沒有家長在給孩子指著怎麼怎麼做時,孩子會硬生生的說“我知道”一臉嫌棄你多管閒事。甚至有的孩子會說家長是“蛋白質”)。如果家長說出來你該如何如何做,孩子會覺得被家長指示,被控制。這個世界上,大多數人還是不喜歡被控制的。

「周末心理故事」“问题”背后的善意

看到“問題”背後的善意、正向的部分,有可能“化險為夷,逢凶化吉”喲。

文:嶽豔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