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蜀漢五伐中原,孫吳卻鮮少北伐?孫權沒有統一全國的雄心?

為什麼蜀漢五伐中原,孫吳卻鮮少北伐?孫權沒有統一全國的雄心?

在三國曆史上,蜀國丞相諸葛亮曾五伐中原,誓與曹魏決存亡。而曹魏雖然執行休養生息的策略,但小動作也不少,對蜀漢與東吳的騷擾性軍事行動也是層出不窮。想比之下,同為三國之一的東吳卻顯得碌碌無為,被動防守。

為什麼實力比蜀漢還強的東吳卻不北伐曹魏呢?

孫吳的開創與奠基者——孫堅與孫策,皆是雄豪之輩。此父子在世時,都以身先士卒,勇冠全軍而著稱。但相比之下,孫權本身卻並無這樣的勇力,也無這樣的統兵能力。但這就是孫吳不北伐曹魏的原因嗎?

歸結起來,原因其實還是政治利益。因為戰爭是為政治服務的,假如不能對政治有所助益,戰爭就只是勞民傷財罷了!

為什麼蜀漢五伐中原,孫吳卻鮮少北伐?孫權沒有統一全國的雄心?

蜀國五伐曹魏,有四個原因:

首先,蜀漢作為三國中最弱小的勢力,如果要生存與發展,必須積極進取,謀求天下大勢的變化。蜀漢只佔據了益州一地,比東吳的實力還要弱小,而對比佔據了天下大半的曹魏,更是弱如鼠蟻。

所謂久守必失,蜀漢唯有以攻代守,才能保住蜀漢政權不倒。諸葛亮北伐的目的也十分明確——能勝則圖謀涼州,不勝就擄掠民眾。

其次,蜀漢內部政治派系林立,需要舉國上下一起行動的戰爭來轉移矛盾。

劉備一生顛沛流離,由家鄉涿郡開始,足跡差不多遍佈整個大漢十三州。劉備雖然時運不濟,但自身卻魅力非凡,每到一地皆有人來投。到劉備攻佔益州後,手下基本有元從系,荊州系,益州系。可想而知,其中的政治矛盾的複雜,而想要轉移政治矛盾的最好手段就是發動戰爭。

為什麼蜀漢五伐中原,孫吳卻鮮少北伐?孫權沒有統一全國的雄心?

再次,蜀漢樹立的政治旗幟是討滅曹魏,復興漢室。

劉備常以漢室宗親自居,建立蜀漢也不另取國號,依然稱“漢”。在現在很多電視劇,蜀漢旗幟上的大字便真的是“蜀漢”,這其實是錯誤的,應該只有一個“漢”字。

劉備與諸葛亮常言民心思漢,許多人覺得是說平民顧念舊朝。但漢末朝廷腐敗,百姓希望它滅亡尚且來不及,更遑論“思漢”了。平民的民心最好收攏,只要施行“仁政”便可。

其實蜀漢這一旗幟打出來,其實是要對真正掌握力量的世家與豪強表明,將延續東漢對世家與豪強的政策。曹操與孫策對世家多有壓制,到了曹丕與孫權掌權才開始與世家豪強“同心同德”。因此深受儒家文化渲染的豪強與士族懷念漢家的恩德,在保障了自身利益時,自然願意貢獻一定的力量給“漢”了。

為什麼蜀漢五伐中原,孫吳卻鮮少北伐?孫權沒有統一全國的雄心?

最後,諸葛亮要執掌軍權,必須發動北伐。

這應該算是從陰謀論出發了。諸葛亮之忠,不可妄議,但說他是一個權臣卻絕不會錯。諸葛亮排擠他人的事蹟在三國志中也頗多記載,欲與其爭權的臣子也多無好下場,比如李嚴。這一點比較複雜,另文詳敘。

基於此四點,諸葛亮領導的蜀漢必須北伐。而相對於蜀漢,東吳的皇帝——孫權並沒有那麼多理由要與曹魏拼死拼活。

首先,東吳有長江天險,可據險而守,自保萬無一失。其次,東吳權力被江東世家壟斷,樂於偏安。再次,東吳後期武將凋零,孫權本身也並無父兄的英烈,想北伐也是有心無力。最後,兩次攻曹大戰皆無尺寸之功,甚至還有逍遙津的大敗,孫權已經喪失了統一全國的雄心壯志(網友因此戲稱其為“孫十萬”)。

為什麼蜀漢五伐中原,孫吳卻鮮少北伐?孫權沒有統一全國的雄心?

三國之所以能持續近百年,皆因“鼎立”二字。曹魏最強,無論攻擊蜀漢還是孫吳,皆會遭到兩者的合擊。蜀漢最具進取心,東吳但凡有進攻的態勢,蜀漢都會趁機出兵,或作出配合。但東吳卻是牆頭草,也是最讓人放心不下的勢力,最終也做出偷襲荊州的舉動。曹操對孫吳搖擺不定的弱點知之極深,在他在位時,少有對孫吳強力的軍事行動,精力都放在對付益州身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