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亞青:與王星記一同成長的43年 從制扇女工到非遺傳承人

孫亞青:與王星記一同成長的43年 從制扇女工到非遺傳承人

孫亞青正在指導年輕員工“燙花”工藝,每年王星記都會招收新學徒,讓每一個制扇工種都有老中青梯隊。

孫亞青:與王星記一同成長的43年 從制扇女工到非遺傳承人

細拉檀香扇《松鶴》

孫亞青:與王星記一同成長的43年 從制扇女工到非遺傳承人

孫亞青,高級工藝美術師,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王星記扇代表性傳承人,中國傳統工藝大師,浙江省工藝美術大師。

孫亞青:與王星記一同成長的43年 從制扇女工到非遺傳承人

“拉花”工藝是孫亞青的拿手絕活之一

孫亞青:與王星記一同成長的43年 從制扇女工到非遺傳承人

孫亞青:與王星記一同成長的43年 從制扇女工到非遺傳承人

孫亞青:與王星記一同成長的43年 從制扇女工到非遺傳承人

杭州G20峰會期間,王星記扇子作為“國禮”驚豔亮相。剛剛出爐的2022杭州亞運會會徽,“扇面”是六大元素之一,再一次將王星記代表的杭扇呈現在世界面前。

王星記現任“掌門人”孫亞青在王星記百年之際進廠,從一線工人做起,車間主任、門市部經理、副廠長、廠長,一步步成長為企業掌舵者、非遺傳承人。與王星記一同走過的43年歲月裡,無論潮起潮落,她始終堅守“精工出細活、料好奪天工”的匠心精神,親身參與和見證了王星記品牌建設發展的坎坷歷程,並帶領王星記擁抱改革開放,緊隨時代變化,開拓出一條嶄新的發展道路,讓世人看到了百年老字號王星記風雨不倒、歷久彌新的勃勃生機。

孫亞青1975年進王星記扇廠,那年正值王星記成立100年,她說只要記得王星記幾歲了,就知道自己進廠幾年了,她和王星記是一同成長的。

談起與扇子結緣的43年,既是時代和命運的偶然,也是她的性格和興趣使然。在孫亞青的記憶裡,每天上學路過位於解放路上的老王星記扇廠,放學在扇廠門口踢毽子、跳牛皮筋,從玻璃櫥窗裡看各式精美的扇子,是童年裡最簡單的快樂。

讀中學的時候,看到姑姑在做王星記扇子的外加工,幫她打下手的時候,發覺自己蠻感興趣的,上手也特別快。每次去交扇子的時候被老師傅誇有天賦,心裡充滿了成就感。於是,孫亞青主動請纓自己做,一個月還能掙上十幾塊錢,多幫家裡分擔經濟壓力。

“那個時候不像現在,孩子們有各種玩具可以玩,做扇子這樣的手工勞動對於我來說更多是一份樂趣。”畢業後,孫亞青主動選擇到王星記工作,甚至放棄去郵政、鐵路部門工作的機會,這份工作一做就是43年。

剛進廠的時候,好學肯幹的孫亞青總是哪裡需要人就去哪裡。沒過多久,她就能熟練出色地掌握基本技術。當時的俞廠長覺得這個小姑娘悟性好、肯吃苦,便問她想學什麼技術,膽大要強的孫亞青提出要學有難度有技術的“拉花”。

在薄薄的扇面上,用鋼絲拉出大小不一、形狀各異的上萬個小孔,組成千變萬化、虛實相宜的精美鏤空圖案,鏤空越多,難度越大。

“這門手藝學會容易,學精就難,每天就像拉鋸一樣反覆用鋼絲鋸著木片,一天練習下來,手指手臂痠痛不已。聽師傅說練上15天疼痛感就會明顯減弱,我就含著淚咬著牙,一天天倒計時。”孫亞青不止在“拉花”上勤學苦練,精益求精,而且在十幾年間,她換了6個制扇工種,每一個都練到爐火純青,這也使得她之後在管理決策、技術創新上有足夠的話語權。

2008年,王星記制扇技藝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而作為王星記檀香扇第四代傳人,孫亞青是浙江省技能大師工作室領銜人;被授予浙江省工藝美術大師稱號和第三屆中華非遺傳承人薪傳獎;2017年被認定為首屆“杭州工匠”、首批“浙江工匠”,還被入選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從一名普通的制扇女工成長為“非遺”傳承人,孫亞青見證了王星記從昌盛到衰落再到復興的整個過程。43年與扇相伴,孫亞青已是一個十足的“扇子迷”,無論走到哪裡,心裡都惦記著扇子,大家說她是為扇子而生的人。

堅持手工,做有靈魂的藝術品

1875年,杭州“扇子巷”誕生了王星記扇莊。時至今日,已經走過了整整143載。作為中國傳統手工制扇業唯一的“中華老字號”,歷經企業發展的起起落落,王星記一直秉承“精工出細活,料好奪天工”的祖訓,依然遵循古法、手工定製,精雕細作,將扇子打造成為名人書畫的藝術雅集,與時尚相映成趣的新潮流,更是修身養性的把玩之物。

“每一把手工製作的扇子都是活著的有靈魂的藝術品。”孫亞青隨手拿起了辦公桌上的一把扇骨,雖是普通竹製材質,但手感細膩、包漿圓潤。

“一把黑紙扇需要88道工序才能闖過‘三關’:不怕雨淋,不怕日曬,不怕褪色。”她很是驕傲地指了指面前大小不一、顏色各異的扇子說,王星記的扇骨用的都是上等的竹木,甚至紅木、檀木等。黑紙扇用的是桑紙,黏合扇骨和扇面的是黃魚肚,所以王星記的扇子歷來就有“一把扇子半把傘”的美譽。

“現在形形色色的扇子充斥著市場各個角落,但隨時都有可能被淘汰出局。”她清楚地認識到,隨著人們生活品質的提高,王星記若還想傳承下一個百年,就一定嚴守品質關。

“不像互聯網企業揮一揮手就能有一大筆銷售額,我們吃的是手工飯,匠人要靠品質說話,而非單純地看收益、利潤、銷售量。百年品牌要走得長遠,走得好,必須‘慢’下來,做精、做優、做特色。”

“如果說手工制扇是王星記的魂,品質是王星記的根,那麼工藝美術大師、制扇工匠,這些人才是技藝傳承的命脈所在。”如今,王星記擁有了全國最精英的制扇團隊,其中浙江省工藝美術大師6人,杭州市工藝美術大師2人。每年王星記都會招收新學徒,讓每一個制扇工種都有老中青梯隊。

“文化的傳承要靠年輕人。讓更多年輕人認同和喜愛扇文化,掌握制扇技藝,才能在他們中間尋找到合格的傳承者。”孫亞青說。

講好百年老字號的“現代故事”

很多人說王星記趕上了好時候,B20杭州峰會、G20杭州峰會,第三屆中國—中東歐國家文化合作部長論壇等國際會議接連在杭州舉辦,隨著杭州國際地位的不斷提升,給深耕杭州熱土的王星記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

但機遇與挑戰並存,王星記在一次次國際會議上給世人留下美好而深刻的印象,跟王星記本身過硬的制扇工藝與傳統文化巧妙地現代表達分不開。

​眼下王星記正緊鑼密鼓地為即將到來的第二屆中國—中東歐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家級論壇準備禮品,在籌備階段,團隊為設計創意搜腸刮肚,孫亞青也一直冥思苦想。

就在一次開車途中,孫亞青注意到某款汽車前臉的格柵上有色彩的設計,這讓她腦中靈光一現,立馬聯想到了如果扇骨上加入色彩會是什麼樣子?

與設計團隊的充分溝通和磨合之後,把16國的國旗色彩提取到了扇骨上,不僅打破以往扇骨單一顏色的單調,而且扇骨一開一合之間盡顯文化內涵和時尚創意。孫亞青對這次的禮品信心滿滿,相信屆時又會帶來一次精彩的亮相。

作為百年老字號王星記的掌門人,孫亞青深深感受到杭州國際化進程發展帶來的機遇,以及當今中國經濟迅速崛起的挑戰。

“擁抱時代變化,老字號在發展機遇面前,要懂得如何將傳統文化優秀基因與時代脈搏相結合,講好百年老字號的現代故事。”

在孫亞青看來,隨著時代的發展,扇子納涼的功能已經淡去,王星記以老字號文化為底蘊,在設計上下功夫,從傳統中挖掘新元素,從新時尚裡延展扇文化,賦予扇子以新的生命。以實際行動開啟老字號“時尚化”、“大眾化”、“國際化”的藍圖。

一把摺扇搖曳千年文化,不僅折進匠人的精工細作,也扇出了老字號的時代創新之舞。她對王星記未來發展的設想是:致力於打造國際性民族品牌,進一步擴大國內市場,並實施海外市場的佈局,將本地化品牌產品提升為國際化品牌產品,將中國上千年的扇藝產品締造新時代新市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