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塞明珠」河北民俗系列十八:蔚縣秧歌

「紫塞明珠」河北民俗系列十八:蔚縣秧歌

「紫塞明珠」河北民俗系列十八:蔚縣秧歌

蔚縣秧歌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蔚縣秧歌,亦稱蔚州梆子、蔚劇,它產生於蔚縣,流行於河北省張家口地區、晉北地區,並遠及內蒙古自治區的一些旗縣,是深受當地群眾所喜愛的一個地方劇種。蔚縣秧歌早期是用“訓調”(民歌)演唱,以“兩小”(小生、小旦)或“三小”(小生、小旦、小丑)戲為主,常在農村“社火”中演出。蔚縣秧歌的劇目約二百餘出,有《回龍閣》、《打瓦罐》、《八卦》、《下山》、《賣豆腐》、《借冠子》等,且《打餅》、《捉虎》等劇目鮮見於其他劇種。山西梆子流入河北,蔚縣是主要通道之一,蔚縣秧歌深受其影響,不僅吸收了梆子的袍帶大戲,並且借鑑了梆子的音樂體制,在唱腔中產生了由梆子腔演變而來的各種板式。蔚縣秧歌的唱腔是由[頭性]、[二性]、[三性]、[介板]、[滾白]五種基本板式和[導板]、[蹲板]等輔助板式,以及附屬於某些基本板式的特殊腔兒組成。“訓調”的句式結構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樂句組成的單一樂段,同一“訓調”可演唱多段唱詞,呈分節歌形式,今存二十餘種。其前奏與間奏過門採用打擊樂或打擊樂與絃樂相結合的形式,唱腔節奏可分為慢板、中板、快板三種類型。蔚縣秧歌文場由板胡、笛、三絃等樂器組成,武場由板鼓、大提鑼、鐃鈸、小鑼等樂器組成。蔚縣秧歌中作為伴奏使用的曲牌有絲絃曲牌約二十首,嗩吶曲牌約十首,絕大部分是借用晉劇、山西北路梆子、河北梆子的曲牌,具有本劇種特點的為數不多。鑼鼓點共有七十餘種,常用的約有二十餘種,由開唱鑼鼓和伴奏動作鑼鼓兩部分組成,也多是由梆子腔劇種移植而來。

「紫塞明珠」河北民俗系列十八:蔚縣秧歌

「紫塞明珠」河北民俗系列十八:蔚縣秧歌

蔚縣秧歌行當齊全,分紅(老生)、黑(又分大花臉、二花臉)、生(小生)、旦(又分青衣、小旦、刀馬旦、破臉旦)、醜等行。小生與旦可唱“訓調”,紅唱“訓調”較少,黑則不唱“訓調”。梆子腔類唱腔,除黑有特定唱腔外,其他行當唱腔結構大致相同。蔚縣秧歌用蔚縣方言演唱,其演唱多用真假聲相結合的發音方法,即中低音區用真音,高音區用假音,加上曲笛、板胡、三絃等主奏樂器,在不影響旋律的同時,均可充分發揮個人演奏技巧,奏出近似復調的即興樂曲。

「紫塞明珠」河北民俗系列十八:蔚縣秧歌

做為一個古老小劇種,目前蔚縣秧歌面臨著極大的生存困難,一是後繼乏人,老藝人紛紛離世,青年人很少有願意學習這種聲腔、程式都較為古老的藝術;二是由於當今藝術形式的多樣化,造成其演出市場萎縮,演出團體大量減少。

「紫塞明珠」河北民俗系列十八:蔚縣秧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