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湖健康扶貧的故事:讓貧困百姓得到真正的實惠

洪湖健康扶貧的故事:讓貧困百姓得到真正的實惠

您當前的位置 :新聞中心>荊州社會正文 來源: 湖北日報 時間:2018-09-25 08:53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龍華通訊員趙晨煜

精準扶貧健康先行。

素有“水鄉澤國”之稱的洪湖,共有3.6萬貧困人口,如何減輕這些人的醫療費用負擔?該市通過建設醫療聯合體,讓貧困患者能看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

2016年以來,洪湖市大力推行醫療聯合體新模式,先後由協和醫院託管洪湖市人民醫院、省中醫院託管洪湖市中醫院、中南醫院託管市二醫院,市人民醫院、市中醫院、市二醫院分別與市直和鄉鎮醫療機構再組建三大醫聯體。依託醫聯體建設,建立和完善健康扶貧政策,加大醫療保障力度,開闢就醫綠色通道,為貧困人口築牢健康基石。

大病“綠色通道”,看病更放心

9月9日,瞿家灣鎮瞿家灣村瞿先國因心肌梗死突然倒地。17日,他已經恢復神志,各項生命體徵平穩。在洪湖人民醫院心內科病房裡,他不住地向記者感嘆:“死裡逃生,多虧了醫生、多虧了綠色通道!”

9日12時許,瞿先國突感胸痛難忍,被洪湖醫院診斷為急性心肌梗死,需要緊急實施手術打通堵塞血管。駐守洪湖市人民醫院的協和醫院心內科主任醫師劉紅與她的技術團隊在為病人緊急進行溶栓治療的同時,隨即將患者的心電圖及病情傳送到武漢協和胸痛中心網絡醫院平臺,胸痛中心立即響應,通過描述的症狀及心電圖等資料進行確診,並馬上開始手術前相關準備事宜。

經過就地妥善處理後,瞿先國被推上了120救護車。14點58分,經過兩個小時的風馳電掣,救護車到達武漢協和醫院胸痛中心導管室,此時的醫生和護士早已做好手術準備等在門口;15點09分,瞿先國直接被推進了心導管手術室,開通血管植入支架;17點16分手術結束,共植入3根支架,堵塞的血管被打通,瞿先國得救了,未留下任何後遺症。

如果換成以前,沒有快速轉診綠色通道的救治模式,瞿先國在洪湖診斷後,要通過車輛轉運至省級大醫院的急診科,在完成化驗、心電圖等檢查後,再按入院流程進入心內科治療,然後根據級別判斷是否實施手術,再啟動手術室的機器,待準備完畢以後才能進入導管室做手術,這樣一來,估計得耽誤120分鐘至150分鐘。對心梗病人來說,時間就是生命,平均每延誤1小時會使死亡率增加10%。

“患者未到,信息先到”——有了綠色通道後,經救護車運送的患者從撥打120急救電話開始就正式進入搶救時間,所有的檢查結果互通互認,毋需重複檢查,最大限度地贏得救治時間、最大可能挽救病人生命並減輕減少後遺症的發生。

這條生命的“綠色通道”,自協和醫院託管洪湖人民醫院後,已無縫對接轉診近千例急危重症貧困患者,均獲得有效救治。

“一站式”結算,報銷更暖心

洪湖市烏林鎮鐵橋村,有個普通農戶,父親劉勇身患尿毒症8年,每週透析3次維持生命。2017年,年僅8歲的兒子劉星磊又不幸罹患白血病。雙重疾病的打擊下,家庭陷入極度貧困。9月13日,這位1980年出生的漢子對記者談起過往,不住搖頭,眼中含淚。

“轉機發生在去年,健康扶貧政策出臺,我和兒子共計60多萬元的醫療費用,幾乎全部報銷了!”話鋒一轉,劉勇有些激動地說。他拿出一個小本子,記錄著他和兒子看病的費用。粗略統計,2017年劉勇透析94次,醫療總費用9.5萬元,政策報銷9.4萬元;兒子劉星磊骨髓移植、手術、吃藥,全年共52萬元,報銷51.9萬元。“如果沒有扶貧政策,可能這個家就不存在了!”劉勇的妻子一旁插話。

2017年,洪湖市推出了“1+5”健康扶貧補償模式,以基本醫保、大病保險、大病補充保險、醫療救助、臨時救助、慈善救助相互銜接,並開發一套貧困人口智能識別醫療費用結算系統,貧困患者只需持身份證就可實現在市內醫療機構就醫“一站式”即時結算。而在市外醫療機構不能“一站式”結算的,由貧困人口自付後在參保地鄉鎮衛生院實行“一站式”即時結算。

劉勇說,他現在每個季度與市人民醫院結算一次透析費用,在結算窗口自己只需支付幾百元,當他累計看病自付費用達到5000元時,透析便不再花錢了。同時,由於洪湖與協和醫院簽訂兒童先心病人免費定點救治協議和白血病控費協議,與中南醫院簽訂九種大病治療控費協議,劉勇的兒子在協和醫院治療白血病的費用,也實現了出院即時結算。

據洪湖市衛計局統計,2017年全市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住院28298人次,較2016年上升20%;住院總費用7764萬元,實際報銷7529萬元,報銷比例達97%,較政策實施前提高了31%,2017年貧困人口門診慢性重病報銷比例達到了80%,住院費用實際報銷比例達到90%以上,個人年度累計實際負擔醫療費用控制在5000元以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