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變主角 這些發生在海西的大愛故事講也講不完……

弘揚救死扶傷精神促進民族團結進步

2018年4月7日,凌晨1點零6分,海西州120急救指揮中心內的平靜被一陣急促的急救電話鈴聲打破,電話是由上海至拉薩的Z164次列車乘務員打來的。原來,在Z164次列車途徑德令哈境內時,列車上一名藏族女子突然暈倒,情況非常危急,列車工作人員立馬撥打了120急救電話,隨後海西州人民醫院立刻派出救護車趕赴德令哈火車站。

當醫院救護車趕到車站後瞭解到,這位特殊藏族患者是一位身無分文,身邊也沒有親友陪同,更無法與家人取得聯繫的“三無”患者。面對這樣一位患者醫護人員絲毫沒有遲疑,立即接回醫院進行搶救。患者接到醫院時面部青紫,指脈氧也只有五六十,而且病人已經意識不清。經過一個小時的緊張搶救後,患者終於神志清醒,恢復了意識,隨後由州人民醫院收治入院。

經醫護人員初步瞭解,得知這位患者名叫卓瑪,20多年前離開西藏日喀則老家外出打工,此次從江蘇回拉薩看望兩位姐姐。經診斷患者卓瑪患有乳腺癌,並且癌細胞已廣泛性轉移,病情非常嚴重。患者一路從內地到高原,隨著海拔增加、氧氣不足,引發低氧血癥,使得病情加重,出現了危急狀況。

病人身無分文,身邊也沒有親友陪同,語言溝通不暢,為救治工作帶來諸多困難。接到這樣特殊的患者,州人民醫院高度重視,及時向州衛生計生委和州政府有關領導彙報情況。

在危急面前沒有地域的區分,醫院第一時間為患者卓瑪開通了綠色通道,立即組織專家會診,制定治療方案,給予對症治療和營養支持。考慮到患者的經濟情況,醫院啟動應急救助程序,為卓瑪減免了部分藥費並向省衛生計生委申報應急救助補助。

治療期間,科裡的護士除了要做好日常護理工作,還自費為患者卓瑪提供三餐,照顧她的飲食起居,這種狀況直到出院前四天患者家屬從西藏趕來才得到改變。

為了儘快與患者卓瑪家屬取得聯繫,海西州人民醫院與日喀則當地政府和派出所反覆聯繫,向當地醫管部門通報病人基本情況。經多方查找,4月10日,終於與病人家屬取得聯繫,4月14日,千里迢迢趕來的家屬和西藏政府委派的志願者趕到醫院與病人見面。根據患者卓瑪的病情和治療情況,家屬通過與院領導及患者卓瑪溝通協商,決定接卓瑪回當地接受後期治療。

“我們從日喀則過來的,第一次離開家鄉到這麼遠的地方。特別感謝海西州人民醫院的醫生和護士們,你們是真正的白衣天使,我們回去以後,要把這件事說給我們那邊的人聽。”患者卓瑪的姐姐瓊珍拉著醫院大夫的手感激地說。

西藏政府委派的志願者旦增拉姆代表患者以及家屬,向醫院全體醫護人員表示了感激之情,她說“這樣的愛心的幫助讓我們感動。”

生命無價,情義無價。為保證病人回家途中的安全,醫院積極與青藏鐵路公司德令哈車務段聯繫,在車務段的大力支持下,安排了鐵路醫護人員隨車護送及氧氣供應事宜,為病人安全回家提供了有力保障。在患者卓瑪治療期間,院領導和青藏鐵路公司車務段的領導還給予了個人援助。

大醫精誠,大愛無疆。海西州人民醫院醫護人員始終以弘揚“敬佑生命、救死扶傷、甘於奉獻、大愛無疆”的職業精神,以無私的大愛和高尚的醫德,彰顯的是對生命的重視,體現了醫務工作者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一視同仁生命至上的大愛精神和醫者仁心,是新時代海西精神的完美體現,而這,也將成為海西民族團結又一生動富有活力的精神實踐,將助力海西民族團結、人民健康事業新的發展,注入新的生命力。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媽媽,是一個讓人看到就會有所觸動的名詞。說到媽媽,便會有許多故事浮現在我們眼前。近幾年,海西人民都在為創建民族團結而努力,有一個故事在被大家傳頌著,故事的主角如今也成為了茶卡鎮民族團結的典範。

這是一個關於愛心天使、慈祥媽媽——才仁道瑪的感人故事,她是一位居住在烏蘭縣茶卡鎮夏艾裡溝村的普通牧民。1983年的一個清晨,才仁道瑪如往常一樣做著早飯,聽到有人敲門,她打開門的瞬間映入眼簾的是一個可愛的嬰兒,微弱的哭泣聲牽動著她的心,她抱起孩子環顧四周卻不見人影。接下來的幾天,她每天抱著嬰兒四處打聽她的家人,沒有一點收穫。最終,她決定撫養孩子,孩子是無辜的,不能因為大人的錯誤去懲罰孩子。於是,孩子便成為了家中的一員,並給她取名為玉寧。

愛心是會被傳染的,在1985年的一天,丈夫撿回來一個被人遺棄的嬰兒。丈夫跟她說:“我們無兒無女,老天卻很厚待我們,又送給我們一個孩子。”她看著丈夫滿足的表情,也欣然接受了這個孩子,取名為其蘭。

可能是他們的愛心眾所周知,1998年她在自家家門口迎來了第三個孩子鳳蘭。她在寒冷的清晨,看到小嬰兒被裹在單薄的襁褓中,全身凍的僵硬,她抱起來就往醫院跑。到了醫院,醫生搶救了孩子後說:“這孩子已經無救了”。她聽到後,一直流淚,孩子這麼小就被親生父母拋棄,現在竟還要失去生命,她看著孩子,心就像被刀割似的。她把孩子抱回家,放在熱炕上暖身體,堅持一直照顧孩子。也許是愛心和信念感動了上天,在才仁道瑪不分晝夜的照顧下,漸漸的,能聽到孩子的呼吸聲。過了幾天,孩子慢慢能動了,也開始哭了。經過才仁道瑪兩個月的悉心照料,鳳蘭凍壞的手腳也長好了。她為小鳳蘭能重新活過來打心底裡高興,但巨大的生活壓力使她愁容滿面,畢竟再多撫養一個孩子對他們原本就不富裕的牧民家庭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

丈夫是一家人的頂樑柱,也是一家人的依靠,寄託著一家人的希望,然而,生活往往就是既給你希望又給你當頭一棒。在小女兒1歲的時候,丈夫生病去世了,一家人的重擔全落在她一人身上。她到處打工掙錢維持生活,書記村長也幫她找了修建齊門溝水渠和鋼門水渠的差事,但是丈夫去世的悲痛與生活的壓力把她的身體壓垮了,她半身癱瘓了,不能再擔負起家庭的重任。大女兒暫時放棄學業照顧癱瘓的媽媽和年幼的妹妹,才仁道瑪曾覺得自己是女兒的拖累,一度想自殺,減輕女兒的負擔。但她又想到自己是三個孩子唯一的親人,她不想讓孩子們再度成為孤兒。後來,懂事的孩子們每天為她擦洗身體,按摩癱瘓部位。政府將她家納入最低生活保障範圍,上級單位也時常慰問她,帶去生活物資和精神鼓勵。在女兒們的悉心照料以及政府與上級單位的鼓勵下,才仁道瑪站了起來。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生活的艱辛壓垮了她的身體,卻沒有摧毀母愛。草原母親含辛茹苦、嚐盡人間百態,用十年如一日的堅守,為三個失去父母的孩子搭建愛的築巢。不僅是才仁道瑪,她的丈夫也是一位熱心腸的人。在擔任村醫期間,先後免費救助過一個藏族男孩和三個蒙古族女孩。他們始終覺得各民族都是一家人,幫助別人就是自己該盡的責任和義務。她無私奉獻的足跡深深地印刻在祖國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的豐碑上,她的人生也因此在民族團結進步事業中得到了最好的詮釋。

雪山下閃耀金色盾牌

天峻的地域標籤和生態名片是地勢高峻、空氣稀薄、氣候寒冷,條件艱苦,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地廣人稀。但是這裡卻有一支讓黨和人民放心的隊伍——天峻縣公安局。

2017年5月6日,來自新疆的一名維族群眾將一面寫有“一心為民,盡忠職守”的錦旗送到天峻縣公安局新源鎮派出所。維族同胞龔再激動地說:“我們已經40多天沒有回家了,今天終於踏上回家的路程了,衷心的感謝你們的幫助,你們不愧是人民的忠誠衛士!”。

2017年4月中旬,龔再等20名維族群眾從新疆來到天峻縣收購犛牛,犛牛收購完成後,因新疆地區發生牛瘟預警無法將已收購的770餘頭犛牛運回新疆,龔再等人心急如焚,不知所措。並由此引發了一系列矛盾,天峻縣公安局民警瞭解到這一情況後,立即上報縣委、縣政府,共同商討解決方法。經多方努力,在省、州動檢部門的支持和幫助下,新疆方面同意龔再等人所購的犛牛經檢疫合格後運回新疆境內。

5月6日20時許,龔再等人成功踏上回家的路程。至此,這一橫跨青新兩省,牽連藏維兩民族的事件得以圓滿解決。

這只是天峻縣公安局年年歲歲中處理的千萬案件中的一起,在民族團結創建的路上,天峻縣公安局全體民警身體力行地將公安工作與民族團結創建工作融於一體,為創建平安天峻、團結天峻貢獻自己的力量。

天峻縣公安局生格派出所所長昂秀加是一名普通、平凡的基層派出所民警。然而就是這樣一名普通的民警,在最平凡的崗位上勤勤懇懇、兢兢業業,讓轄區千餘名牧民群眾紛紛豎起大拇指。

阿汗達勒寺是天峻縣最大的寺院,有著百餘年曆史,寺院僧人三十餘名,如何使得寺院和諧穩定發展是重中之重。昂秀加作為生格派出所所長,阿汗達勒寺駐寺警務室民警,與寺院僧人同吃同住,如今,民警和僧人親如一家,寺裡呈現出一片祥和的景象,僧人們幾乎人人都深知“共產黨好、總書記好,聽黨話、跟黨走”的深刻含義。

由於派出所地處偏遠,生格鄉牧民居住較分散,通訊閉塞,交通十分不便,為嚴防轄區內惡性案件發生,昂秀加組織警力加強巡邏,每年巡邏達879餘次,行程近10萬公里,三年來,轄區沒有發生任何刑事案件及治安案件,社會秩序持續穩定。

昂秀加的事蹟極其平凡,是萬千公安幹警的一個小小縮影,他們常修為警之德,深懷愛民之心,他們,用堅毅和勇敢演繹著每一名公安幹警忠於黨、忠於祖國、忠於法律、忠於人民的政治本色,用無畏和奉獻嚴守著新時期公安民警“對黨忠誠、服務人民、執法公正、紀律嚴明”的要求。

如今的中國已成為世界上最平安的國家之一,而這份平安,是千千萬萬公安民警舍小家、顧大家,用的汗水和鮮血譜寫而成的壯麗讚歌,是公安民警對入警時站在警徽下舉起右拳立下的錚錚誓言的詮釋,是熱血鑄就的金色盾牌下那份不變的忠誠。

蒙古漢子——金才

金才,雖已年過八旬,但身材依然壯碩,黝黑的臉龐、寬扁的面孔,一眼看去就是一個典型的蒙古漢子,他的故事要從60多年前說起,甚至更早……

1969年烏圖美仁公社從各牧業隊抽調十幾名牧民和幹部與來自西寧、樂都派來的70多名知青一同奔赴小灶火墾區對這片沃土開荒造田。這裡面就有正值青年的金才。

年輕力壯的金才魁梧高大,一身用不完的力氣,放下了羊鞭拿起了鐵鍬,很快成為了興修水利施設的一個好勞動力。

這樣的日子過的很快,一轉眼金才和其他蒙古族群眾與東部來的漢族群眾在一起已經三年多了,眼看著萬畝荒地變成了良田,沙丘變成了水渠,蒙漢群眾間的感情也更加親密。此時的金才已經成了一名有責任心的大隊隊長,每日帶領著一隊人馬修路、築壩、造田、開渠、放水,巡查于田間渠旁,生怕辛勤勞動的果實會一不小心被山洪給破壞了。

1974年7月的一日,原本晴朗的老天不知犯了哪門子地邪,忽地來了個360度的大變臉,雷聲隆隆、說下就下,崑崙山裡的山洪也在剎那間向著小灶火的千畝新田奔瀉而下,辛苦修成的乾渠被無情的沖毀了,巨大的洪峰向著麥田急瀉而去。金才看到這一情況急得兩眼放火,不由分說的往水裡跳,想用身軀去阻擋洪峰,可蒙古漢子魁梧之軀又怎麼是洪峰的對手,金才被衝到了沙灘上,在支部副書記許煥國的再三勸阻下才放棄了第二次、第三次向洪水無畏的挑戰。此時公社支部書記艾日格曾和其他同志已組織起了力量,用紅柳、麥草等充當抗洪物資抵禦洪水。金才自己已是一名入黨積極分子,主動投身到了抗洪隊伍中去,也許是太性急,更也許是心疼親手修的渠被沖毀了,隊伍中的金才不小心讓衝落的石塊砸傷了腿,一時間鮮血直流,同志們都勸他休息,可金才卻堅持不下火線,誓要與洪峰鬥上一鬥。經過七八個小時的艱苦奮鬥,被洪水衝開的決口終於被堵住了,洪峰被攔截掉轉峰頭一路奔向了草原,千畝良田和水利工程得到了保護,累癱了的金才這才意識到了腿傷挺重,已不能正常走路了。當然,這點傷對蒙古漢子金才來說不值一提,但卻讓人看在眼裡疼在心中。

1971年從樂都城臺公社壩口大隊隨父母一同遷入小灶火的女青年周海梅喜歡上了這個豪放、粗曠、大氣、能幹還有點靦腆的男子漢。金才因工負傷了,這讓情竇初開的周海梅焦急成分,不顧一切的衝過人群又安慰負傷的金才。憨厚的金才幹活雖是一把子好手,可在愛情來臨之時卻憨地像個大男孩,他手足無措、心慌不已,黝黑的臉頰甚至依稀泛出了絲絲紅暈。他不知道這就是愛情,對這個憨憨的蒙古漢子來說,他知道的可能更多的是——他該成家了。

婚禮很簡單,或說就沒有什麼婚禮,只有知青朋友和農牧民朋友們的祝福,再加上一個地窩子的家。就這樣一個西部蒙古漢子和一個東部山區漢族姑娘結成了連理,在小灶火紮下了他們的根,他們的兒子蒙古力特,女兒吉力爾古成為了小灶火土生土長的新一代青年,金才和他的子女們成為了小灶火歷史的見證者,小灶火也促成了十幾個不同民族之間的姻緣,成為了民族團結之花爭先盛開的團結之地。金才一家就是小灶火的歷史的寫照,就是蒙古族與漢族和睦共處四十餘年的生動典範。

金才的故事已成為小灶火的佳話,是小灶火的一個縮影,在祖國民族團結的大懷抱中如今的小灶火早已沒有了當年大幹特幹的施工景象,而是一片欣欣向榮、團結共處,一片安康、祥和、家家洋溢著幸福。作者唐磊是原烏圖美仁鄉黨委書記,2016年來到烏圖美仁鄉工作,在瞭解了烏圖美仁鄉小灶火村金才老人的故事後,產生了將故事寫出來,給更多人看的想法,於2016年底寫出該作。不幸的是2017年7月在上班途中因交通事故因公犧牲,除了他的同事他寫的故事鮮有人知,他的同事評價唐磊是一個很有能力,和藹可親且非常有才華。

唐磊的同事不想讓他寫的故事沉積,拿著他的故事參加演講,讓記者接觸到了這個故事,現將這片文章整理出來,與讀者共享。

民族團結之花綻放柴達木

海西這片熱土孕育了無數平凡而又感人的故事,柴達木盆地上每時每刻都盛開著民族團結之花。在柴達木,每一個人都很平凡,但默默無聞做著不平凡的事,用真心、真情澆灌海西民族團結之花,讓民族團結之花開得更加嬌豔。

海西是一個移民型、多民族聚集的地區,有蒙古、藏、回、土、撒拉等36個民族,少數民族人口占總人口的32%。各族幹部群眾紮根海西,銳意進取、團結拼搏,培育打造了“創新卓越、包容大氣、務實誠信、擔當奉獻、感恩圖報”的海西精神,成為柴達木人共同的精神之魂和價值追求。有70年代奮鬥在格爾木烏圖美仁公社的金才老人、有收養三個女兒的愛心媽媽才仁道瑪、有紮根在天峻一群最可愛的人……數不盡那民族團結的花兒、數不完那一條條民族團結的小故事。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州委、州政府的科學決策和強力推動下,在各地區各行業各領域堅持不懈努力下,海西舉全州之力、聚全州之智,開展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州創建工作,走出了一條具有海西特色的民族團結進步路子,並於2017年12月,被國家民委命名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示範州”。在創建路上,海西各族群眾“共居、共學、共事、共樂”,相互瞭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賞、相互學習、相互幫助,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

要實現團結和諧、繁榮富裕、文明進步、安居樂業,就必須增強各民族的文化認同。文化認同是民族團結之根,民族和睦之魂。要全面貫徹黨的民族政策,高舉各民族大團結旗幟,引導各族群眾增強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像愛護自己的眼睛一樣愛護民族團結,像珍視自己的生命一樣珍視民族團結,像石榴籽那樣緊緊抱在一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