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CEO智慧启示录

《三国演义》是一部大佬们的创业发家史, 提供了有关人才问题的理性思考。作为首脑人物的曹操、刘备、孙权在人才大战中的观念、政策及个人魅力之得失, 呈现为一系列规律性涵义。从本期开始,我们将陆续推出《三国演义》深度解读——“三国”CEO智慧的深层较量,欢迎关注,此解读为第一部分!

——前言

“得人者昌,失人者亡。”一切大大小小的首脑型人物,往往把这句话挂在嘴边。认同与领悟之间,挂在嘴上与身体力行之间,不存在天然等号。于是,关乎国家、集团、家族之盛衰荣辱成败存亡的惨烈较量,天天在继续着。

《三国演义》并不是一部讨论人才问题的理性读物,它只是一部历史小说。不过,它提供的人才现象却空前繁富、多元、开放,足够一代又一代首脑型人物和华夏子孙无穷无尽地咀嚼下去,那里面有永远的用人之道。它的正面与反面经验,决不因时空的转换与流变而稍有淡化或消解。

“三国”CEO智慧启示录

“三国”CEO智慧的观念较量:

人才不仅是大政方针的执行者,操作者,也是大政方针的设计者决策者

有位大思想家说,路线确定以后,干部是决定因素。这话无疑是正确的。不过,《三国演义》的人才现象还一再告诉人们,路线确定之前,干部(即为你的事业效命的人才,尤其高层次人才)也是决定因素。

换言之,不拥有经天纬地的高层次人才,难以确立改天换地的可行性路线,难以实现惊天动地的绚烂目标。

矢志开天辟地的首脑型人物,万万不可只相信自己的大脑。曹操、刘备、孙权的创业总设计,无一不是身边的大谋士首先提出而得以上下呼应的,只是三人并不同步。

在人才与路线的互动关系上,在三位“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曹操语,见《三国演义》第21回)的大人物中,惟刘备觉醒得最晚。他为他观念的滞后付出了代价。他蹉跎,他狼狈,他像“困龙”一样长期干涸而不得入水。

熟读《三国演义》的人,大都注意到以下现象:在曹、刘、孙三人中,刘备出场最早,而且从小顽童的时候起,就做着皇帝梦了。可是,当全书演绎了近三分之一篇幅,曹操、孙权他们已成大气候了,刘备依旧惶惶然奔波于各路诸侯之间,没站稳一块立锥之地。用他自己的话说,是“命途多蹇”;用司马徽的话说,是“落魄不偶”;用一句俗话说,他白白折腾了20多年。

何以如此?司马徽一语破的,曰:“盖因将军左右无人耳”。这一诊断,不只对刘备是当头棒喝,对一般读者说来,也颇有刺激性。不过,只要逐回逐节逐句地阅读文本,不难发现,邂逅司马徽之前,刘备的人才观念一直处于蒙昧状态,他的主要兴奋点是韬光养晦,以小事大,“屈身守分,以待天时”。他先后17次投奔过16个山头;他夹着尾巴周旋于吕布、曹操、袁绍、刘表之间;他历练出一整套无与伦比的自我保全、辨识风向的人生经验等等。但还不是一个以善于识才用人为特长的精明政治家。

考察大人物们的人才观念,自有更严苛的具有历史浑厚性的测试天平。在这个天平上,在相当长的岁月中,刘备与他的主要对手相比较,有点失重。

“三国”CEO智慧启示录

刘备的第1号对手曹操是第1回登场,第3回才正式亮相,到第14回便在人才大战中独占鳌头。

首先是荀彧、许攸叔侄来投。“操与语大悦,曰:此吾之子房也!”从那一刻起,曹操便自信地宣称,他拥有了张良一般的超一流谋士,并采纳了荀设计的“深根固本”、“奉天子以令诸侯”的战略思想。

“三国”CEO智慧启示录

尤具震撼力的是,曹操并不以拥有了张良型的高参而陷入盲目性。在平袁绍、定辽东以前,他的“唯才是举”是一曲不绝于耳的高亢恒久的咏叹调。

早在青州时期,他身边的高层次人才已形成相互举荐、相互推重、源源不绝的良性循环态势。荀彧上任伊始,便推荐了“兖州贤士”程昱;程昱推荐了“当今贤士”郭嘉;郭嘉推荐了“汉光武嫡派子孙”刘晔;刘晔又推荐了满宠与吕虔……一个不断完善的多元开放的高层智囊团就这样构建而成。到第14回,曹操一方就呈现出了“文有谋臣,武有猛将,翼卫左右,共图进取”的优化组合格局。

刘备的第2号对手孙权是第29回才崭露头角的。他继承父兄基业后的第一件大事,便是向周瑜讨教守业之策。周瑜的回答字字千钧:

自古得人者昌,失人者亡。为今之计,须求高明远见之人为辅,然后江东可定也。当即举荐了临淮义士鲁肃。自此,孙权便拥有了自己的“荀彧”。“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的战略性决策,正是鲁肃送给孙权的见面礼。

“三国”CEO智慧启示录

鲁肃上任之初,便推荐了博学多才的诸葛瑾;刚刚由京返吴的张又推荐了蔡邕门徒顾雍;加上孙策留下的两大支柱周瑜与张昭,少年孙权登场之初便酿造了选贤授能的良好气候。到第38回(即刘备“三顾”那一回),他在“广纳贤士”方面竟然一发而不可收:

连年以来,你我相荐。时有会稽阚泽……彭城严峻……沛县薛综……汝阳程秉……吴郡朱桓……陆绩……吴人张温……乌伤骆统……乌程吾粲……汝阳吕蒙……吴郡陆逊……琊徐盛……东郡潘璋……庐江丁奉……文武诸人,共相辅佐。由此,江东称得人之盛。

司马徽对刘备用人症结的诊治,正是发生在如此激剧的人才争夺战的背景之上。刘备的“困龙”状态,正是其人才观念长期懵懂所引发的冷峻严酷的格局。

“三国”CEO智慧启示录

司马徽的儆示让刘备幡然醒悟。尽管迟了很多年,但毕竟推出了“人才史”上最精彩的礼贤下士范例“三顾茅庐”;获得了“创业史”上最精湛的设计蓝图“隆中策”;拥有了“辅宰史”上最精忠的军师和贤相诸葛亮。诸葛亮为他赢得了荆州,“困龙”终于得以入海;诸葛亮为他赢得了益州,称王称帝梦终于得到补偿;诸葛亮还为巩固与发展刘蜀的基业八面应酬,七擒孟获,六出祁山,殚精竭虑,呕心沥血,肝脑涂地,鞠躬尽瘁,直至病逝北伐前线。

“三顾”的灿烂,足以使刘备在中国的用人史册中吐气扬眉。只可惜,“三顾”的辉煌并没有得到延续。刘备没有抓住孔明出山的契机,扩大战果;没有策划与吸引人才的大动作;没有像曹、孙两方那样出现高层次人才互荐、互补、良性循环的大好走势。

——刘备被“三顾”的光芒迷惑了眼睛。刘备太满足于和孔明的“如鱼得水”。

——刘备的政治、外交、军事,以及战略、战役、战术设计,主要忙活孔明一个人了。

——孔明不只以一当十,他甚至以一当百了。

很显然,这是刘备人才观念的又一次落伍。

尽管刘备的某种特独、可贵的个人魅力也为他吸引了若干贤士英才,如赵云、伊籍(他又推荐了马良)、张松、马超等,但在整体上,在刘备的生前与生后,其左右始终没有形成优化组合的高层次智囊团。

一个诸葛亮,总会捉襟见肘。荆州的失守,亭的惨败,都与诸葛亮分身无术、即没有诸葛亮辅弼有直接关系。让人困惑的是,关羽失荆州、走麦城、父子双亡,刘备屯兵于包原隰险阻、被火烧连营七百里,都是由十分低级的错误引发的。

“三国”CEO智慧启示录

诸葛亮离开荆州的那一瞬间,已发现他的继任者关羽有两大致命弱点。一是动辄“除死方休”,而不是如何“竭力保守此地”;二是对“北拒”、“东和”的大政方针缺乏起码的认识。“欲待不与,其言已出”,尽管千叮咛万嘱咐,但毕竟没有层次较高的谋士留在关羽身边。

诸葛亮离去的时候必有忐忑不安。想当年,许田射猎,见关羽拔刀欲斩曹操时,有刘备在旁当即制止了他;而今孙权遣使求结秦晋之好以抗曹操,关羽竟“勃然大怒”,辱骂孙权,还想“立斩”来使……如此荒诞无知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惯性,却因左右无人(连刘备这种层次的智囊也没有)而得不到匡正。于是,发生了孙权与曹操联手夹击荆州的惨剧。

从这种意义上说,关羽和荆州不是被孙权断送的,是关羽自己断送的;进一步说,也不是关羽自己断送的,而是刘备和诸葛亮分身无术,任用不周所断送的。

以上或令人愉悦或让人遗憾的现象,对后世创业者不能不多有启迪:

——人才,不只是首领人物的手或脚,更可以充盈首领人物的大脑。如荀彧、郭嘉、程昱们之于曹操,鲁肃周瑜们之于孙权,诸葛亮之于刘备。此其一。

——可以充盈大脑的高层次人才,也不宜一花独放。要营造立体的多元互补的开放的流动的高层人才良性循环态势。有没有这种群体优势,是大不一样的。此其二。

——即使拥有了高层人才团队优势,也不可些许淡化持续参与人才大战的热诚与韧性。创业,没有止境;“三国茅庐”精神,有必要承传、深化、花样翻新,并走向永恒。此其三。

(本文未完,后续文章详见本头条号后续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