彈道飛彈夠用,爲什麼還要發展戰略轟炸機?

軍機圖


實際上在今天,彈道導彈早就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戰略轟炸機。而且戰略轟炸機在不同時期所承擔的任務也是不盡相同的。

冷戰剛開始時,美蘇都在積極發展自己的戰略轟炸機。在美蘇各自的戰略體系中,戰略轟炸機也承擔著相似的作用:核威懾。但是彈道導彈尚未成熟,能夠把核彈扔到別人家裡的無疑就是戰略轟炸機。為此蘇聯人是搞出了Tu-4這種怪物,全機上下超過10門23mm自衛機炮。蘇聯人很現實,他們沒有奢望過能夠靠戰鬥機護航Tu-4去轟炸美國本土。但是很快,彈道導彈吃醋現了。在投放核彈頭方面,彈道導彈相比轟炸機有著無可比擬的優勢。

彈道導彈很難被攔截,而且幾乎每一枚彈道導彈都能完成預定任務,在打擊消費比上相比轟炸機並無劣勢,而且發揮更加穩定。此時,蘇聯國內戰略轟炸機的地位就發生了變化。戰略轟炸機的任務更多的從核威懾轉向對海打擊。最典型的例子就是Tu-22M3。

而美國則與蘇聯不同。美國三軍有著嚴重的官僚主義。美國空軍不僅要有能夠扔到蘇聯的彈道導彈,還要求有能夠飛到蘇聯扔核彈的戰略轟炸機。無論是B-52還是B-1B都是在這種背景下服役的。而蘇軍方面,戰略轟炸機開始向高空高速發展,Tu-22M3可以攜帶各種大型反艦導彈,是美國航母戰鬥群面對的重要威脅。後來的Tu-160則是可以2M高速巡航的防區外發射武器載機平臺。Tu-160的研發比B-1B更晚,當時的蘇聯工程師認為:高空高速,低空高速突防都是不現實的,但是高速飛行的轟炸機可以很好地規避戰鬥機的攔截。然後通過射程數千千米的防區外發射武器發起攻擊。也就是說這個時期的Tu-160其實是一款兼具戰術用途的的高速轟炸機。而B-2則是美國空軍官僚主義的極致體現。


貞觀防務


眾所周知,現代戰爭中核武器在全面戰爭中打擊敵人的戰略目標是十分重要的,因為雙方一旦從戰爭升級到核戰爭,那麼這個時候要拼的就是誰的彈道導彈更先進,誰的導彈攔截系統更高效了,與彈道導彈相比,在核戰爭中戰略轟炸機的意義就不那麼明顯了,因為戰略轟炸機有著許多缺點。

例如在沒有中途加油的情況下很難進行全球打擊,極易被敵人的防空部隊發現並擊落,除此之外戰略轟炸機部隊在核戰爭爆發的時候很難及時反應,往往在空中準備發射核導彈的戰略轟炸機只有戰前就早已在空中待命的執勤機,在地面上的戰略轟炸機很可能連起飛的機會都沒有就遭受到毀滅性的打擊,畢竟現實中核戰爭往往在第一輪打擊就能分出勝負,根本不會給戰略轟炸機部隊騰空跑道並起飛的時間,就算成功起飛了也會面臨可以打擊的目標都被彈道導彈搶佔這一尷尬的局面。

既然彈道導彈可以應付一切核打擊目標,那為什麼還要建造戰略轟炸機呢?其實戰略轟炸機除了直接的核打擊任務之外,他還能執行許多的常規任務,例如海灣戰爭時期的美國戰略轟炸機就執行了轟炸敵人戰略目標的任務,這種目標在還沒有全面開戰的情況下是根本不能依靠戰略導彈執行的,戰略導彈的造價十分的貴,還是一次性的,和戰略轟炸機根本不能比,其次是大規模使用彈道導彈還會使得其他國家以為即將遭到核打擊。


水鏡曉先生


第一、真正的核大國都講究三位一體核打擊力量,空基、海基和陸基;第二、彈道導彈相對來說價格比較昂貴,如果用於平時作戰,性價比不是很高,且飛機相比於導彈的最大優勢,便是可以重複使用;第三、戰略轟炸機不僅僅只可以用於遠程打擊,對於一些相對比較近的地方也大有用武之地,比如突破某島鏈的封鎖,威懾某海域潛在的軍事衝突,轟炸機加巡航導彈的組合,遠比彈道導彈要有效。


鴻鵠博志


每日點兵為您解答

好多人一直認為,現在導彈漫天飛,戰略轟炸機的作用越來越小了,終究會被洲際導彈取代的。但轟炸機還是有它的價值的。

轟炸機比洲際導彈更靈活,在隱身、電子戰的支援下,轟炸機可以深入敵國,抵近目標,然後待機。只有在最高指揮官定下決心時,才能發射核武器。但指揮員決定不使用核武器或者轉移打擊目標的話,轟炸機可以直接飛到下一個目標。而洲際導彈,只要導彈升空,以目前的技術,是無法改變打擊目標了,更不用說更換彈藥種類了。

更重要的是轟炸機在受到嚴重干擾時,飛行員可以自主規劃航線和打擊目標,自主完成任務。這樣的靈活性、可控制性和自主打擊性是洲際導彈無法比擬的。


每日點兵


洲際導彈發射後是收不回來的,對方一旦偵測到導彈發射,就會馬上反擊,核戰爭就爆發了。而戰略轟炸機可以前出部署,投彈前都可以隨時召回。顯然後者在戰略上的操作空間更大。畢竟核戰略重點都是威懾大於實用,誰都不敢開第一槍


sfksl


首先說發展戰略轟炸機表明了這個國家肯定是五大流氓裡的,這些國家是世界和平的基石,也就是世界警察,警察有威懾力才能讓世界和平呀(世界警察也是和plc一樣靠暴力統治世界),也就是說除了更多時間是對付大多數二流和三流國家,這麼多小國就需要考慮成本問題。一枚彈道導彈便宜的也是千萬,貴的幾個億,技術高速度快,但是這是對付有強大空軍和防空部隊用來打擊重要目標的,是突防用的,一枚常規導彈殺傷面積再大,也就幾百平米,打面積稍微大點的中等國家,比如各種所謂的“世界第三軍事強國”根本不夠用,畢竟導彈這些殺手鐧主要是為了威懾和對付其他流氓存在的,給二三流貨色留的只是少數,因此這少數彈道導彈只是開始時用來摧毀地方軍事指揮機關,機場等打掉敵方的關鍵核心節點,後續的“掃蕩”任務,別說是彈道導彈,連美帝這種大地主打伊拉克後期連“最廉價”的戰斧巡航導彈都捨不得打了,只用精確制導炸彈。都省著花錢了,還是背了幾千億美元的戰爭債。由此可見,比巡航導彈更貴的彈道導彈打得起嗎?美帝已經用事實告訴我們,打不起。所以,我們當然要發展戰略轟炸機,節約成本,將更多人力物力財力集中到更加精尖的尖端領域裡突破,同時從經濟和軍事領域,文化領域各方面做好和美帝的交接工作。

奶一口“美帝興,川普王,川普王了不納糧”


虐貓達人——薛定鍔


很簡單 彈道導彈只適合打擊地面固定目標 軟目標城市 工業基地 硬點目標地下發射井 導彈是一次性用品 而轟炸機儘管目前速度比導彈慢但即可打固定目標也可打機動目標 可多次使用兩者製作體系不同更有助製造業完整 如導彈可帶動衛星航天 ......


軍統60


我不懂彈道導彈,偶爾看過一些報道。個人認為彈道導彈對準的是大目標,雖然威力大,但它的威力不一定能夠盡用,也不容易控制(或控制不太盡好)。遇到敵方反道彈,在敵國關鍵地方爆就好,如果在本土爆就慘,比較而言戰略轟炸機是局部,轟炸準確度高些,隨意,可控,方便。想打哪就打哪。


綠盎然


提供各種平臺和打擊方式,可以提高生存能力啊。祇有一種方式的話,就太侷限了,祇有一條路是不行的。還有,彈道導彈起飛的時候很容易,導彈的尾焰容易被發現,容易導致敵方的反導雷達捕捉,就可能被敵方的反導系統打擊。有飛機就不一樣了,飛機可以長時間巡航,而且可以飛得很遠,不容易被發現。


史努比2013


彈道導彈和戰略轟炸機並不自相矛盾,只是多一種反擊核手段。再說,三位一體核打擊手段是大國的標配。尤其在和平時期,戰略轟炸機威懾力大於彈道導彈的威懾力,彈道導彈是一次性使用,戰略轟炸機不同,只要不被打掉,可以來回使用。國家之間發生摩擦,用戰略轟炸機攜帶核巡航導彈出去轉一圈就特麼什麼事都沒有了。發展戰略轟炸機也不是所有國家都玩的起,世界上也就是中美俄在玩。就說這麼多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