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仙方言 點滴辨惑(一)

  莆仙方言中有一些還經常活躍在群眾口中的俗語、詞彙、典故,它們都有來源。其開始為人們所接受時,都很精彩,都很有道理,所以能為群眾所“約定俗成”,而廣泛流行。

莆仙方言 點滴辨惑(一)

  遺憾的是,莆仙方言在古代很少留下文字記載。缺少文字相輔的方言,在長時間,廣地域,多人眾中使用、流傳,必定會產生音變和訛變。缺乏文字標識和糾正的情況下,大多數人都是人云亦云,乃至以訛傳訛。這樣人們語言交際,只滿足於聽音會意,不求付諸文字表達。“阿騷講無字”的現象就是如此產生。這種語言與文字脫離的現象,如無韁之馬,時間越長跑離越遠。莆仙地處祖國東南海濱一隅,方言問題,無人去重視,去矯正。

  近來,隨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掘和記住鄉愁的熱潮興起,方言才頗受光顧。可是有些採集方言者,不深究,只是據現存之音,寫不出來就以同音字代替。因此時下一些有關方言的出版物中,出現許多奇奇怪怪,莫名其妙的文句言詞。

  許多本來很精美的方言詞彙,被任意扭曲變形,變得不堪入目,造成再度更嚴重的創傷。為此,筆者認為方言研究者很有必要進行一次辨惑,努力恢復本來面目。筆者不揣自身識淺力緜,願意拋磚引玉,就教大方家。

莆仙方言 點滴辨惑(一)

一、“諸娘網機”

  有人把這一莆仙方言俗語寫為:“二孃馬龜”,並在“二孃”與“馬龜”之中加入想入非非的聯想,使人看了啼笑皆非。本來這句俗語是用來形容人做事小心細緻一絲不苟,有時也帶點貶義——過分小心。

  其實,在這一方言俗語中深含地方史和民俗及方言語言學的內容。深究一個俗語,會增加許多知識。福建古屬閩越國,是土著民族無諸氏的領地,至今福州方言稱女孩子為“諸娘囝”。“諸娘”即無諸氏的女人。囝,九件切,孩兒也。如今莆仙方言稱婦女為“嬸(新)娘”,“二孃”,有些男人作派像女人,莆仙方言稱“二孃型”,“二孃”即諸娘音變。閩地方言中,許多地方稱女為“諸娘”,稱男為“唐補”。因為唐末五代,中原王審知、王潮兄弟率領一大批唐地人口,移民福建安家落戶,所以稱男人為“唐補”——唐地的男人來補充。(娶妻子也稱“討補”)

  說完“諸娘”說“網機”。莆仙方言“網機”與“馬龜”音相近。“網”讀如“萬”,“網”即用絲或線在一個地方來回牽掛,說“馬來馬去”即“網來網去”,蜘蛛織網,說“馬絲”。莆仙方言機、規同音,白讀均近“龜”(歸)。織布機稱“織布歸”;規矩稱“歸矩”;腹肚飢稱“腹肚歸”。“歸”音近“龜”。“網機”即婦女織布的一道重要工序,把事先“窄”(裁劈)好的“經”,通過上了稀糯米漿,然後井然有序,鬆緊適度地“網”在織布機的一個工字形的部件上,做這工作必須非常細心、講究,不能有絲毫馬虎,否則之後的織布就無法進行。由此可知,用“諸娘網機”來形容人做事小心,是再也適當不過了。

二、“蹈凳”

莆仙方言 點滴辨惑(一)

  翻開手頭一本記錄莆田古代山裡婦女送丈夫到城裡讀書的俚歌《三十六送》,第一句是“送君送到多鎮頭。”“多鎮”是什麼?是地名?還是可作為鎮壓的重物?接著看第二句:“牽起蚊帳目淚流”。與蚊帳對應,才知道“多鎮”,應是“蹈凳”的模音而寫的別字。莆仙方言“多”的文讀與“蹈”的白讀相近,“鎮”與“凳”也只一音之轉。

  “蹈凳”是眠床的一組合件。莆仙地區舊時供人睡覺的傢俱稱“眠床”。閩地處南方,多蚊蟲又潮溼,眠床都如圖結構,腳較高,又可張懸蚊帳。(富豪人家制作較複雜美觀,但大致如此)

  ①床頂稱“絡頂”。(長方形,中間用木條拼制各種圖案,四個角可把眠床的四根柱子箍絡牢固穩當,然後把蚊帳罩在整個眠床的外面 )

   ②床後稱“後壁封”。(“封”是用一塊厚板擋住做保護)

   ③床兩頭“橫頭封”。

   ④眠床裙 。(眠床前面垂地部分,如人著裙)

   ⑤蹈凳。

  蹈凳形似矮凳,長度與眠床相仿,寬一般為二三尺,高約一尺,放置時搭靠在眠床之前。(大戶人家主人的蹈凳稍寬,可供貼身丫頭夜間作伴眠之處。)

  “蹈凳”,有人寫做“搭進”,據稱其理由是,放置之處是“搭”靠在眠床之前,“進”而可登上床。但,筆者認為應以 “蹈凳”為準確。按照規範的生活方式,睡覺前先坐在 “蹈凳”上脫鞋,鞋放在“蹈凳”前,然後蹈上凳,再登床躺下睡覺。莆仙方言,“凳”與“鎮”“進”音相近。一級一級向上登的“磴”,莆仙方言說為“戰”或“層”。(如:樓梯磴、石磴、磴蹊都是音變的結果。)

莆仙方言 點滴辨惑(一)

  莆仙民間有一種傢俱名叫“床凳”,它可臥如床,可坐如凳。如今多用竹製,有的地方稱為“竹榻”。莆仙方言中桌子也稱“床”,如床子、八仙床。八仙床的一半稱半桌。一床酒席又稱一桌。

  上面俚歌第二句中“目淚流”,按莆仙方言應為“目(lsquo;麻rsquo;的入聲)滓(lsquo;哉rsquo;的上聲)流”,沒有 “目淚”的詞。

三、“嫁女”與“請囝”

  婚嫁乃每個人的人生一件大事。男婚為娶,女婚為嫁。詩經大雅雲:“自彼殷商,來嫁於周”。可是莆田方言中對“嫁”另有特殊的說法。再婚婦女才稱“嫁”,初婚女子不稱 “嫁”,而稱“請”。說某家 “請囝” ,即說某家 “嫁女”。其實這是亂套了的說法。為什麼?因為中國傳統觀念,婚姻不看重男女雙方的愛情,而看重婚後生孩子。傳宗接代是古代中國人的第一大事,所謂“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是也。所以,男子娶妻子不看重家裡增加一個女人,而看重這個女人將來為他家生殖了多少個孩子。“嫁女”是就女家說的,“請囝”是就男家說的,後來說亂套了,女家“嫁女”也說“請囝”了。

莆仙方言 點滴辨惑(一)

  過去女子出嫁的嫁妝中少不了有一對小小的瓷孩兒,作為祝賀將來生育孩兒的象徵。新婚之日,在男方家洞房裡要舉行豐富多彩的鬧房活動。但少不了這一項:即把這對小小瓷孩兒放在新婚夫妻床上,故意在瓷孩兒的身上灑點清水,並故意驚叫:“孩子拉尿啦!”,引起一陣鬨堂大笑。“請囝”就是男方用盛禮請來這個孩兒,為男方家傳承宗祧,非常重要。再婚婦女雖然也有生育之事,但結婚時,沒有“請囝”的儀式。

  另,過去莆仙戲戲班有兩件神秘的東西,一是戲神田公元帥的像,是整個戲班的保護神;另一個是“孩兒囝”——木雕的身穿紅肚兜,首身四肢能活動。它雖然是件道具,卻很神聖,被說有靈驗的。有些人家婚後無子,就請戲班來演“土地送子”的節目,扮演土地公公的演員,抱著這個神聖的道具——孩兒囝,僱演的男女主人要以盛禮把這個孩兒囝請回去,放在床上,蓋上被子一會兒,表示他家未來的孩子被請到了。

  莆仙方言中用“請”的,另有“請囝壻”(一般為婚後第三天,或正月初三是“請囝壻”的日子),“請香”(到比較顯赫的神廟去進香,請回符籙),“請菩薩”(即請神)。從中可以對比,分辨“請”和“嫁”完全不同。 (莆田僑鄉時報 王琛)

值班主任:林雙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