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書法名家更是造橋高手,只因多此一舉創下兩世界紀錄無人能破

位於福建省泉州市惠安縣的洛陽橋,是連接洛陽鎮和洛陽江對面人民的跨海大橋,這座橋是方圓十里以內獨一無二的過江通道 。

在橋還沒建起來的時候,當地老百姓要過江只能坐渡船,可是當時的洛陽江水面寬達五里 ,而且經常的無風起浪,波濤洶湧澎湃,過江常常要冒著生命危險 。那時候兩岸的老百姓往來一直都只能依靠渡船來交通,然而,每當遇到了颱風或者潮漲之時,百姓的渡船就很容易翻掉沉沒,造成人員的傷亡,因此當地人為了祈求能夠安全的渡過這個小港口,便反其義地把它叫做“萬安渡”,取其萬無一失平安過渡的意思。

他是書法名家更是造橋高手,只因多此一舉創下兩世界紀錄無人能破

到了宋代,在泉州當官的四大書法家之一的蔡襄,有一次來到惠安縣考察的時候,發現這個渡口危險異常,人員傷亡較大的情況,他決定要修建一座橋來挽救百姓的性命,讓他們能夠真正的萬無一失的平安往來洛陽江之上。

就是因為要修建這座難度極大的跨海大橋,蔡襄集思廣益,廣泛採納當地人們的建議和智慧,創紀錄的使用兩種造橋的全新技法,作出了兩個在世界橋樑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偉大發明。

他是書法名家更是造橋高手,只因多此一舉創下兩世界紀錄無人能破

蔡襄做出的第一個偉大發明是“筏形基礎”。造橋,首先要選擇好最佳的修築橋樑的地方,然後順著橋的縱軸線位置,用船載著沉重的巨石,一路拋下水去,這樣就能在水底之下形成一道堅固的石堤,待石堤穩定之後再在上面修築橋墩。橋墩的造型就像一隻只過渡的小船,兩頭尖中間寬的菱形構造,據說這樣能夠減小洶湧海水對橋墩的衝擊力。這就叫筏形基礎。

他是書法名家更是造橋高手,只因多此一舉創下兩世界紀錄無人能破

蔡襄的第二個偉大的造橋發明是“種蠣固基法”。當大橋的橋墩修建好之後,蔡襄就命人開始在它的上面養殖牡蠣。眾所周知,牡蠣有兩個長相醜陋的堅硬外殼,它會把其中一個殼粘在海邊的岩石上或者是別的牡蠣的身上,而另一個殼則裹護著自己軟弱而肥美的身體。

只要我們來到海邊的礁石上就會發現,這些牡蠣不但牢牢地粘在岩石之上,還一個接一個的疊加粘一起,形成一層又一層石頭一樣堅硬的堆積物,用手掰掰不動,用刀子撬也撬不起來,比502膠水粘的還要牢。

他是書法名家更是造橋高手,只因多此一舉創下兩世界紀錄無人能破

蔡襄之所以採用這種造橋法,據說還有一段故事,有一次他饞嘴想吃海鮮,就親自到海邊去採集牡蠣,當他看到牡蠣重重疊加在一起牢不可破的自然生物現象時,他覺得非常奇怪,所以一直牢牢的記著。

後來要造橋,他就想起了牡蠣的這種自然現象。受其啟發,他就命人在橋基和橋墩上都養殖上牡蠣的種苗,讓它們自生自滅的在橋墩和石堤上慢慢成長慢慢死亡,再慢慢的重疊膠結在一起成為中流砥柱,以此來加固橋墩讓它免受海水的腐蝕和衝擊。

他是書法名家更是造橋高手,只因多此一舉創下兩世界紀錄無人能破

寫到這裡,連小編也歎為觀止,我們中華民族祖先的智慧真是偉大啊!專家考證後確認這是世界造橋史上,第一次把生物學的原理應用於建造橋樑的例子。

除此之外,洛陽橋橋面的鋪設也是一個難度空前的大工程,因為我們現在可以看到它的橋面是用幾千塊重達四五噸的巨石來鋪排的,如果單靠人力是無法完成這樣浩大的工程的,那時候沒有吊重機,沒有現代化的起重設備,他是怎麼做到呢?

他是書法名家更是造橋高手,只因多此一舉創下兩世界紀錄無人能破

原來我們的祖先非常善於觀察和思考,他們應用了物理學上的水的浮力來幫助完成石塊的鋪設。首先等退潮時把石塊裝載在木排上,推到要鋪設橋面的地方等漲潮,潮水一來,石塊就會浮上去,然後就能夠很快把石板鋪好。

正是因為應用了這些獨具匠心,別出心裁的造橋方法,這座橋才被美譽為天下第一橋。

蔡襄首開先河的創新式應用了“筏形基礎”和“種蠣固基法” 兩種造橋方法,使洛陽江天塹變通途。這兩種造橋的技術打破了當時的世界紀錄,一直到現在都沒人能夠超越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