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重月,月重光,一年過倆中秋會怎樣

年重月,月重光,一年過倆中秋會怎樣

古往今來,中秋節都算得上人間的一個大節,看過明代張岱《虎丘中秋夜》的都知道,這絕對是一幅盛景,比《清明上河圖》裡的場景還熱鬧,如何看得出呢?我儘量用原文中的話來回答這個問題,方便你更好的原汁原味的瞭解到當時的風俗盛況。

年重月,月重光,一年過倆中秋會怎樣

首先是人多,三教九流、全民參與:“土著流寓、士夫眷屬、女樂聲伎、曲中名妓戲婆、民間少婦好女、崽子孌童及遊冶惡少、清客幫閒、傒僮走空之輩,無不鱗集。”第二是氣氛熱烈,節目豐富:“天暝月上,鼓吹百十處,大吹大擂,十番鐃鈸,漁陽摻撾,動地翻天,雷轟鼎沸,呼叫不聞。”第三是秋涼夜半,和曲人不散:“三鼓,月孤氣肅,人皆寂闃,不雜蚊虻。一夫登場,高坐石上,不簫不拍,聲出如絲,裂石穿雲,串度抑揚,一字一刻。聽者尋入針芥,心血為枯,不敢擊節,惟有點頭。然此時雁比而坐者,猶存百十人焉。”

年重月,月重光,一年過倆中秋會怎樣

山蒼蒼,水茫茫,一年一度的中秋節都可以如此瘋狂;年重月,月重光,剛好遇到閏八月雙中秋,詩人騷客們又會如何發揮呢?“一年最好中秋月,豈謂今年兩見之。玉宇洗空如有待,冰輪出海本無期。堯階影展新蓂葉,蟾窟光添古桂枝。舉酒向天還酹月,年年初度得如斯。”這真是:半涼天,一年秋半兩圓時;明月中,丹桂花開第二番。

既然上文中提到了張岱,剛巧他也遇到一個《閏中秋》,“崇禎七年閏中秋”,從他的遊記散文中可以知道張岱家裡還是很有錢的,於是乎呼朋喚友,“仿虎丘故事”過一年裡的第二個中秋節,也算是有買有贈了,這次參加的人也不少,“在席者七百餘人,能歌者百餘人,同聲唱“澄湖萬頃”,聲如潮湧,山為雷動。諸酒徒轟飲,酒行如泉。夜深客飢,借戒珠寺齋僧大鍋煮飯飯客,長年以大桶擔飯不繼。命小傒岕竹、楚煙于山亭演劇十餘出,妙入情理,擁觀者千人,無蚊虻聲,四鼓方散。”而張岱自己到此時似乎還是意猶未盡,還不忘寫景抒情一番:“月光潑地如水,人在月中,濯濯如新出浴。夜半,白雲冉冉起腳下,前山俱失,香爐、鵝鼻、天柱諸峰,僅露髻尖而已,米家山雪景彷彿見之。”

年重月,月重光,一年過倆中秋會怎樣

中秋賞月是詩人的保留節目,遇到閏中秋就更加難得了,於是清朝有位詩僧慧霖就感嘆到:“禪邊風味客邊愁,饋我清光又滿樓。一月可曾閒幾日,百年難得閏中秋。菊花信待重陽久,桂子香聞上界留。遮莫圓明似前度,不知誰續廣寒遊。”同一時期的女詩人袁綬也附和說:“百年難得中秋閏,月又團圞。人又團圞。一碧長空轉玉盤。重逢二八嬋娟面,倦倚雕欄。醉倚雕欄。金粟香中笑語歡。”(說袁綬可能不知道是誰,寫《隨園詩話》的袁枚是她的祖父)

清朝晚期的一位大臣、末代皇帝溥儀的老師陳寶琛,看了他們的詩說閏中秋“百年難得”,很不服氣,也做了一首詩糾正他們:“吾生三度閏中秋,今日言愁始欲愁。便擬登臺歌水調,高寒何處是瓊樓?”

年重月,月重光,一年過倆中秋會怎樣

其實,以我們現在的天文知識可以知道,閏月只是用作調整農曆、陽曆之間的時差,方便人類勞作生產的計時形式。閏八月每19年便會出現一次,這是曆法計算中合理的安排,並沒有什麼神秘可言。如果細細查閱一下資料,讀讀宋詞的話,宋代有位因反對秦檜議和被貶值、自號薌林居士的向子諲曾做《水調歌頭》一詞引以為豪,詞曰:“我生六十四,四度閏中秋。碧天千里如水,明月更如流。照我洛濱詩伯,攜手仙卿廛隱,閬苑與同遊。人醉玉相倚,不肯下瓊樓。薌林老,章江上,幾回頭。剩欲控鶴瀛海,聊下越王州。直入白雲深處,細酌仙人九醞,香霧盡侵裘。共看一笑粲,以寫我心憂。”有數學好的,可以計算一下他第一次遇到閏中秋時是幾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