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上幼兒園,寶寶套路多,媽媽別中招

點擊“福建電視臺少兒頻道”訂閱哦!

你家寶寶不愛上幼兒園嗎?

不少孩子好不容易才適應幼兒園的生活,因為生病在家休息了幾天,又開始讓媽媽鬧心了。磨蹭,討價還價,撒嬌,哭鬧 …… 總之,就是死活不肯再去幼兒園。

孩子這是怎麼了?他們逃園的背後又有什麼樣的隱情?

文|邢愛玲 (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院)

留戀家中自由自在的生活,感覺在幼兒園裡不受重視,抑或是為了試探一下家長的“底線”…… 生病之後,寶寶入園通常又要經歷一個“痛苦”歷程。逃園背後的小心思各不同,只有摸準了寶寶的脈,才能輕鬆應對他們。

01

寶寶情感依戀發生了轉移

情景再現:

寧寧患感冒在家已經休息了3天,本來就很嬌氣的她變得更加變本加厲,這也不想吃,那也不想吃。想著該送她去幼兒園了,可媽媽剛一開口,寧寧就開始大哭:“我不去幼兒園,我要是又發病怎麼辦呀?”

專家解讀:

孩子在出生頭三年會與經常在一起的養育者形成親子依戀關係。入園初期,親子依戀關係被打破,孩子很容易產生不安全感,進而拒絕上幼兒園,這也是剛入園的孩子會有哭鬧的原因。

經過一段時間的適應,孩子的依戀慢慢由家人轉向幼兒園的老師。而生病在家,會讓這種依戀關係變得不穩固,孩子會轉而又重新依戀家中的養育者,這也就是病好後再上幼兒園,孩子又變得哭哭啼啼的原因。

好建議

● 病得不重,堅持上幼兒園。

如果孩子生病不嚴重且沒有傳染性,一般情況下,給孩子準備一些藥,告訴老師如何服用,即可讓孩子正常上幼兒園,不要讓孩子養成稍微不舒服,就請假在家的習慣,這會讓孩子難以建立對老師的依戀關係,從而難以適應幼兒園的正常生活。

● 在家養病,病好儘早回園。

如果孩子確實因為發燒、咳嗽或一些傳染性疾病不得不在家休息,也要在孩子病好之後儘早送孩子回到幼兒園,老師也希望孩子在園都能開開心心,幼兒園對班級出勤率的要求也表明,從教育者的觀點看,孩子保證入園出勤率是衡量教育質量的一個標準。所以,如果孩子要在家養病,病假儘量不要超過一週,這樣可以把孩子不想上幼兒園的想法“澆滅”。

02

寶寶感覺在幼兒園不受重視

情景再現:

芊芊早上起來就開始哼哼唧唧 ,“ 媽媽,王老師不喜歡我,今天我能在家休息一天嗎?”

“怎麼可能,王老師最喜歡你啦。”

“媽媽,昨天畫畫課上,王老師給豆豆小紅花了,就沒給我。還有中午,分蘋果時她給我挑了個最小的。”

媽媽聽了哭笑不得,芊芊上幼兒園都已經一年多了,還是不喜歡去幼兒園,經常找各種不去幼兒園的理由。

專家解讀:

孩子進入中班以後,一般都會慢慢地喜歡去幼兒園了,與老師之間也建立起信任關係。但也有少數孩子依然不適應幼兒園的生活,這與孩子習慣 了“4:1”的照顧模式有關。但在幼兒園中師生比是1:8,孩子馬上就體驗到“ 不受重視”,會感覺到“老師都沒表揚我”,老師“不喜歡我”。時間長了,孩子會形成一種錯覺,“幼兒園的老師不好,我不喜歡去幼兒園”。

好建議

● 在家中也要適當忽略孩子。

對孩子的要求適當地“忽略”,如果總是有求必應,孩子的所有需求都被即時滿足,一旦有要求得不到滿足,孩子就會覺得心裡很不舒服,適當的延遲滿足會增加孩子的幸福感。

而家人對孩子的適當“忽略”也可以幫助孩子學習如何獨立解決問題,如何獨立面對挑戰,只有這樣,當他進入到幼兒園等社會環境後,才會知道怎樣與人相處,怎樣獨立面對問題、解決問題,才不至於產生太大的心理落差。

● 讓孩子知道“我不是世界的中心” 。

孩子在家中自我中心的意識會比較強,玩具、圖書、食物,甚至家人都會被孩子視為“己有”,做什麼不需要考慮別人的想法。

缺乏分享意識的孩子在幼兒園內心需求通常得不到滿足,這會使他變得不快樂。這就要求家長在家中多讓孩子體驗與別人分享,尊重家人的想法,瞭解家人的需要,這樣孩子在集體生活中 才不會反差太大 。

不上幼儿园,宝宝套路多,妈妈别中招

03

寶寶想試探一下家長的底線

情景再現:

前段時間,因為早晨起晚了,家裡又有老人在,媽媽就沒有堅持送壯壯去幼兒園。沒想到,嚐到在家甜頭的壯壯,開始找理由不去幼兒園,加上有老人護著,媽媽有時也會網開 一面。可是,現在壯壯隔三岔五地就求不去幼兒園,讓媽媽頭痛不已。

專家解讀:

孩子在家中得到了細緻的照顧,睡到自然醒,飯菜都是自己最喜歡的,午睡從兩點開始……孩子當然喜歡這種自由自在的生活,而不是去幼兒園受“約束”,這時候的孩子就會想方設法地拖延著不去幼兒園。

其實3歲後的孩子對於規則已經開始瞭解,知道自己應該怎樣做,不應該怎樣做,他就會試探家長,看看能否突破“底線”,不遵守規則,滿足自己的想法。一旦家長妥協了,孩子下一次就會再提出進一步的要求。

好建議

● 堅持規則,別讓孩子“得寸進尺”。

家長在制定規則時,一定要考慮到孩子的接受程度和規則的可行性,要讓孩子對於規則完全瞭解 ,並能確實做到,這樣的規則才能得以實施,而一旦當孩子要打破規則,家長一定要有所堅持,不能因為孩子軟磨硬泡而心軟,忘記制定規則的初衷,而向孩子妥協。

孩子如果在每次試探家長底線時,都能突破底線,滿足自己的要求,他就會“得寸進尺”,家長的教育就會在孩子面前顯得很無力。

● 正常的作息時間是良好習慣的開始。

孩子對規則的認識,通常伴隨著良好作息習慣建立過程中的不適應,按照固定的時間作息對於孩子是一種挑戰,家長要與孩子一起面對挑戰,幫助孩子控制自己的行為,建立良好的作息規律。

良好作息習慣的建立一方面是生長髮育的要求,另一方面也是孩子對規則的認識,是孩子社會性發展的一個重要標誌。

父母必讀(fumubidu01)

福建電視臺少兒頻道

bbtv61


分享到:


相關文章: